清慕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慕陵 |
中文名称: 清慕陵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 景点级别: AAAAA级 |
清慕陵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 [1]
方位规模
慕陵在归删乃禁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慕陵位于泰陵和昌陵的西侧,距二陵较远。是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皇帝的陵寝。清乾隆皇帝后,清朝皇帝陵寝要按西陵、东陵的昭穆次序依次选址,父葬于西陵,子要葬于东陵,道光皇帝的陵寝按制应建于东陵,但道光皇帝在东陵的陵寝竟出现了渗水情况,并把已经下葬的孝穆皇后的棺椁浸湿了,道光皇帝十分气愤,便命令在西陵乌举罪挨另觅吉地,道光协盛举皇帝陵就搬至西陵了。慕陵中还随葬着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三位皇后。其中孝全成皇后是咸丰皇帝的生母。
道光皇帝
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据说他曾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朝。所穿的衣服,不经三次洗涤不更换。
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渗巩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墓主生平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为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生母为孝淑睿皇后喜腊塔氏。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习称道光帝。
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也主张禁烟,多次下诏禁止鸦片进口,禁止自种自制。十八年(1838),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缉拿烟贩,整顿海防,颇见成效。但英国不肯放弃鸦片贸易,遂于二十年发动鸦片战争。但道光帝战守无策,幻想弭兵息事,将林则徐革职,改派琦善与英国议和。琦善擅自与英国签订《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赔款600万元及恢复广州为通商口岸。
《穿鼻草约》签订后,道光帝又认为割地赔款有损尊严,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宗室奕山与英军作战。奕山战败后,又与英国订立《广州和约》,其中规定清军退出广州,向英军缴纳600万元"赎城费"。之后,道光帝又派皇侄奕经驰往浙江,结果惨败。道光鉴于两次出师失败,转而一味求和。二十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随后又与美、法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光帝在位期间,也曾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复书院,查保甲,但都收效不大。国内不断爆发起义。道光十一年,湖南、广西、广东的瑶民发动起义,还有山西先天教,北方白莲教和东南各省的天地会,也发动频繁的武装反抗。清朝逐渐衰落。
修建历史
慕陵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到十五年(1835年)。是大臣穆彰阿、贵庆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选址时吸取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 "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 以侈观瞻" 的宗旨、鉴于地势的限制、道光对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
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 占地45.6亩, 比泰陵缩小近80亩。
最初选在东陵,后因发现地宫浸水,便改在西陵重建。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里吐水了。于是便在西陵中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因此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不仅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有龙,而且梁枋、雀替,全是楠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便会扑鼻而来。
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用精巧别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两次建陵耗白银440万两,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建筑特色
慕陵是一座木雕艺术的殿堂,以精湛的楠木雕龙闻名。慕陵的三座楠木殿不施油漆彩画,而是在楠木本色上以蜡涂烫,并用1318条楠木雕龙装饰于天花、雀替、隔扇、门窗,仅隆恩殿就有龙1096条,堪称龙的世界和海洋。隆恩殿内,每一块天花板都是一件雕龙艺术的杰作。雕刻大师用高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雾中舞动的龙身和向下俯视的龙头,龙头突出平面达半尺多高,一个个张口鼓腮伸向空中,和着楠木的芳香,仿佛"群龙聚会,龙口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