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布吕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因里希·布吕宁 | |
---|---|
图片来源pinterest | |
出生 |
德国明斯特 | 1885年11月26日(逝世)
逝世 |
1970年3月30日 美国佛蒙特州诺威奇 | (84岁)
国籍 | 德国 |
母校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Gymnasium Paulinum |
职业 | 政治家 |
政党 | 德国中央党 |
亲属 | 赫尔曼·约瑟·布吕宁 |
海因里希·阿洛伊修斯·马利亚·以利沙伯·布吕宁(德语:Heinrich Aloysius Maria Elisabeth Brüning, 1885年11月26日 ‐ 1970年3月30日),为德国的政治家。在威玛共和国末期的1930年到1932年间担任总理。[1]
1970年3月30日,过世于美国佛蒙特州温莎县诺里奇。享年84岁。[2]
生平
学者
布吕宁的父亲为保守的天主教徒,经营制醋工厂及贩售红酒来维持生记,在其1岁时去世。那之后便由其兄长来抚养他,这对他造成了莫大的影响。在故郷明斯特的文理中学毕业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法学系就读。1906年,转至德意志帝国下的史特拉斯堡(现在的法国领土)大学,并专攻哲学、史学、德文。1911年,高级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至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经济学。1913年,仅两年便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回到德国波昂。
毕业的同时志愿入军,官拜少尉并编入机枪部队,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也随之退役。复员后以博士学位转入研究、教育的道路。1919年,作为天主教派的政治家卡尔·索恩夏因的支持者,从事复员军人的就学、就职的支援活动。1920年,担任德国劳动组合联盟 (DGB) 会长,也就是普鲁士邦福利部长亚当·希斯加尔德的个人秘书,就任DGB事务局长。
年轻总理
1924年,初次当选国会议员,就任中央党议员团的财政政策发言人。1925年,提出限制所得税在12亿国家马克的“布吕宁法”。他本身是自制且禁欲的人物,此外再加上他的专业知识,使他的声望相当崇高。1929年,就任中央党议员领袖。当时德国因杨格计划而必须对国内增税,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时,也表示支持,这前后连贯的政策引起了当时的德国联邦大总统兴登堡的注意。
为了寻找接替德国社会民主党(社民党)的赫尔曼·穆勒总理的人选,兴登堡总统的顾问,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劝说他考虑布吕宁作为人选。正在摸索大联合政府的兴登堡总统不喜社民党加入其中,因此布吕宁找上了与其对立的德国人民党,邀请加入联合政府。1930年3月28日,兴登堡总统正式对布吕宁作出组阁的指示,由于之前便完成了各政党间的谈判,因此组阁速度超乎寻常,仅在几天后的4月1日便完成。加入该联合政府的政党除了有中央党外,还有德国国家党、德国人民党、经济党,以及德国国家人民党的一部份。布吕宁就任总理时年纪仅44岁,为当时德国史上第二年轻的总理。布吕宁建立了一个强力且对抗议会的半独裁政权,并期待该政权能进一步反对马克斯主义。
混乱
新成立的内阁最初的课题便是经济大恐慌造成的经济衰退。杨格计划延缓德国支付赔款但同时要求稳定通货,因此在1930年6月,财政部长提出进一步的削减支出法案,该案由于社民党对兴登堡与布吕宁的猜疑而反对,因而未获半数。遭到国会否决。1930年7月18日,该法案在社民党、德国共产党、纳粹党与德国国家人民党反对下,再度以微弱优势否决了该法案。布吕宁援引威玛宪法第48条,试图使法案不经国会通过,以否决国会多数的决定。1930年9月14日,国会大选开始,但此次情势则大幅转变,布吕宁原先预期无党派候选人将大幅当选,但结果是纳粹党与共产党的崛起,德国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右派和左派的两极化。除此之外,纳粹党跃升为国会第二大党,也引起国外投资者的不安,经济丝毫没有起色。
布吕宁难以正常的召开国会,因为有62个以上的法案是经由紧急立法而通过,而纳粹党与共产党皆提出法案无效的动议。后在社民党的帮助下,布吕宁才得以排除两党的动议顺利召开国会。社民党之所以帮助布吕宁,有对抗纳粹党及共产党的意图,但除此之外,也是因布吕宁与社民党达成妥协并仰赖其持续政权的缘故。因此引起兴登堡总统对布吕宁的不满。
为了挽救经济,布吕宁施行一系列的紧急法规,并实行紧缩性财政与通货紧缩政策,更进一步增加新税、降低工资来诱使德国提高出口。但因各国也施行相同的政策且以关税保护自国产业,而未能收到成效。
辞职
1931年,德国与奥地利结成关税同盟,害怕两国合并的法国强力反对,并禁止国内银行贷款给德国或奥地利,德国银行因此陷入困境。同年6月,为了报复法国的资金禁令,布吕宁发出了正式的公开声明,表示德国已没有能力赔偿,所以将不再继续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赔款。因此一声明,德国的经济评价迅速下滑,进而导致全国范围的信用危机,但法国的经济同样受到莫大的影响。同时,针对伤残士兵与失业者的紧急法令开始反弹,各城市都出现共产党发起的示威游行。为了和缓这一连串事态,当时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提出各国政府间的债务、赔偿及战争债务均延期一年偿付,此既为胡佛的《延债宣言》(Hoover Moratorium)。但是德国的投资依旧不见起色,失业者更高达600万人,大银行在此困境下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
结果与布吕宁的预测不同,此次成功缓和了支付赔款的义务,但也将德国搞得一团糟,兴登堡总统再次对布吕宁感到不满。1932年4月,兴登堡与纳粹党的阿道夫·希特勒角逐联邦大总统。此次兴登堡借助他所厌恶的天主教徒(中央党)与社会主义者 (社民党) 才得以险胜,这令兴登堡开始向右派倾斜。向来支持禁止纳粹的冲锋队的威廉·格勒纳,也是当时德国的国防部长兼内政部长的他,便在其副手库尔特·冯·施莱谢尔的要求下,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也因此布吕宁内阁开始陷入困境。
接著,德国的经济衰退依然没有起色,但与论开始被“农耕社会”的氛围所支配。为呼应此一与论,布吕宁提出紧急立法,将德国东部的农地分配给失业者。该法案可有效活用地主的土地,但内阁遭到地主占大多数的容克阶层的激烈攻击,本身就是德国东部的庄园主的兴登堡甚至拒绝在该法案上署名。布吕宁在国会演说时发表“成功就仅在100公尺后”如此强硬的说法,但在随后的5月30日,便提出辞呈。经过异常简单的退休仪式后,憔悴的布吕宁开始住院疗养。单身的他并没有在总理官邸以外的家。兴登堡要求他担任下任外交部长,布吕宁则表示他无法承担外交责任予以拒绝。
馀生
退休的布吕宁考虑到纳粹取得政权的危险性,故而反对中央党与纳粹党合作。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因此纳粹成功取得政权。1933年3月,在德国此次的国会大选中,布吕宁当选国会议员,但是此时国会提出了恶名昭彰的德国1933年授权法。布吕宁反对该法案,但为避免中央党议员分裂,不得已只能够赞成。受布吕宁影响,也有为数众多的议员转而赞成,从而使得该法案通过。中央党党魁路德维希·卡斯,趁著至梵蒂冈缔结政教条约的机会,寻求且成功得到梵蒂冈的政治庇护。1933年5月6日,布吕宁就任为中央党党魁,同年7月中央党自主解散。
1934年5月,布吕宁得知他成为纳粹的肃清对象,为避免惨遭杀害而离开德国。布吕宁经由瑞士辗转抵达美国,并在哈佛大学得到了教授职务。在美国时极力避免谈及有关希特勒或纳粹的的言论,甚至避免接触逃亡到美国的德国人。另一方,仍旧留在德国的施莱谢尔,于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当晚遭到杀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52年,返回西德,在科隆大学教导政治学,不满当时的西德总理康拉德·艾德诺的同盟政策。同时亲自执笔书写自1954年从美国归国到1970年死亡前的回忆录。逝世后埋葬在故乡明斯特。
家庭
1940年,与美国籍犹太裔(原籍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汉娜·鄂兰结婚。海因里希·布吕歇是汉娜的第二任丈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