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南濮陽[1]位於河南省的東北部,黃河下游,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西與安陽市、滑縣、湯陰縣接壤,西南與長垣縣毗鄰,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接壤,東北與山東省聊城市接壤,東南與山東省菏澤市接壤。

濮陽(外文名稱The City of Puyang)別名 楚丘,東郡,澶州,衛鄭古都
國籍 中國
知名於 濮陽市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濮陽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濮陽是「中國雜技之鄉」,雜技源遠流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濮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棉油主產區之一。石油、天然氣、鹽、煤等地下資源豐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

濮陽市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濮陽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濮陽是「中國雜技之鄉」,雜技源遠流長,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濮陽市

面積 4188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 The City of Puyang

人口 386萬人(2012年)

別名 楚丘,東郡,澶州,衛鄭古都

方言 中原官話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所屬地區 河南

著名景點 戚城遺址,學堂崗聖廟,倉頡陵

下轄地區 華龍區,高新區、濮陽縣,清豐縣、台前縣、范縣、南樂縣

機場 翔龍機場


政府駐地 華龍區衛都大道

火車站 濮陽火車站

電話區號 0393

車牌代碼 豫J

郵政區碼 457000

地理位置 河南省東北部

行政代碼 410900

市委書記 宋殿宇

市長 宋殿宇

市樹 國槐

市花 月季


歷史沿革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

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裡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裡,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範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莊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

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鬥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活動於今豫東、豫北和冀南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

西周時期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 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占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裡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湧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鬥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 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陽人口已達3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裡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裡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遊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曆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今南樂縣人),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今濮陽縣子岸鄉故縣村)。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裡人口已發展到81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梁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占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裡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餘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併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鬥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裡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濬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裡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鬥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鬥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鬥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鬥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闢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蕩」,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蕩,「四一二」大掃蕩、「九二七」大掃蕩、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國共內戰時期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人民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濬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打土豪分田地)。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繫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成功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共軍轄區的勝利果實。

國共內戰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併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党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併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併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1987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濮陽市郊區,復設濮陽縣,駐城關鎮。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22號):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

至2003年底,濮陽市轄五縣一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和華龍區,下轄64個鄉,14個鎮,11個辦事處,共有2946個村民委員會,33個自然村,81個居民委員會。[2]

行政區劃

濮陽市轄2區5縣,即華龍區、開發區、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濮北新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駐華龍區人民路,華龍區區政府駐中原東路。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濮陽市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冀、魯、豫3省交界處。東、南部與山東省濟寧市、菏澤市隔河相望,東北部與山東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鄰,北部與河北省邯鄲市相連,西部與河南省安陽市接壤,西南部與河南省新鄉市相倚。地處北緯35°20′0″~36°12′23″,東經114°52′0″~116°5′4″之間,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100公里。全市總面積為4188平方公里。

濮陽文化底蘊厚重。濮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形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據此命名濮陽為「華夏龍都」。濮陽雜技享譽中外,是「中國雜技之鄉」。[3]

地貌系中國第三級階梯的中後部 ,屬於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較為 平坦 ,自西南向東北略有傾斜 ,海拔一般在48~58米之間。濮陽縣西南灘區局部高達61.8米 ,清豐縣鞏營鎮裡直集西南僅44.2米。平地約占全市面積的70% ,窪地約占20% ,沙丘約占7% ,水域約占3% 。濮陽境內有河流97條,多為中小河流,分屬於黃河、海河兩大水系。過境河主要有黃河、金堤河和衛河。另外,較大的河流還有天然文岩渠、馬頰河、瀦龍河、徒駭河等。

氣候環境

濮陽市位於中緯地帶,常年受東南季風環流的控制和影響,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炎熱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長,冬季乾旱少雨雪。光輻射值高,能充分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年平均氣溫為13.3℃,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3.1℃,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1℃。無霜期一般為20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54.5小時,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8%。年太陽輻射量為118.3千卡每平方厘米,年有效輻射量為57.9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風速為2.7米每秒,常年主導風向是南風、北風。夏季多南風,冬季多北風,春秋兩季風向風速多變。年平均降水量為502.3~601.3毫米。

水文

黃河,自新鄉市長垣縣何寨村東入濮陽,流經濮陽縣、范縣、台前縣的縣南界,由台前縣張莊村北出境,境內流長約168公里,流域面積2487平方公里。

衛河,源於太行山南麓的山西省睦川縣(一說源於輝縣百泉),自安陽市內黃縣南善村北入濮陽市,流經清豐、南樂兩縣,於南樂縣西崇町村東出境,入河北省再至山東臨清入運河,境內流長29.4公里,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

金堤河,系黃河的一條支流,源於新鄉縣司張排水溝,自安陽市滑縣五爺廟村入濮陽境,流經濮陽、范縣、台前3縣,於台前縣吳壩鎮張莊村北匯入黃河。境內流長125公里,流域面積1750平方公里。境內的主要支流有回木溝、三里店溝、五星溝、房劉莊溝、胡狀溝、濮城乾溝、孟樓河等。

馬頰河,發源於濮陽澶州坡,自西向東北流經濮陽縣、華龍區、清豐縣和南樂縣,自南樂縣西小樓村南出境,至山東臨清穿大運河東北而去,注入渤海。境內流長62.5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支流為瀦龍河。

徒駭河,原為禹疏九河之一。當時因大禹治理此河時用工極多,又因當時兩岸森林密布,野豬出沒,時有民夫被傷,眾徒一駭重勞,又駭野豬,故名為徒駭。數千年來,故河早湮,形跡難覓。如今的徒駭河並非禹疏之河,而是金元時期開挖並以「徒駭」而冠名的一條防洪排澇河道。 徒駭河源自濮陽的清豐縣瓦屋頭鎮,流經南樂縣福堪鄉寨肖家村,進入山東聊城地區莘縣,在濱州市霑化縣與秦口河匯流後,竟東風港於暴風站入海。總流域面積13902平方公里。

土地土壤

土地土壤濮陽市土地面積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57.09%,人均0.071公頃(1.07畝)。其基本特徵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便於開發利用;墾殖率較高,但人均占有量少,後備資源匱乏。濮陽市土地開發利用歷史悠久。絕大部分已開闢為農田,土地墾殖率87.5%。除生產建設和生活用地外,宜農而尚未開墾的荒地已所剩無幾。

濮陽市的土壤類型有潮土、風砂土和鹼土3個土類,9個亞類,15個土屬,62個土種。潮土為主要土壤,占全市土地面積的97.2%,分布在除西北部黃河故道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潮土表層呈灰黃色,土層深厚,熟化程度較高,土體疏鬆,沙黏適中,耕性良好,保水保肥,酸鹼適度,肥力較高,適合栽種多種作物,是農業生產的理想土壤。風砂土有半固定風砂土和固定風砂土兩個亞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黃河故道,華龍區、清豐縣和南樂縣的西部。風砂土養分含量少,理化性狀差,漏水漏肥,不利耕作,但適宜植樹造林,發展園藝業。鹼土只有草甸鹼土一個亞類,主要分布在黃河背河窪地。鹼土因鹼性太強,一般農作物難以生長,改良後可種植水稻。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濮陽地質因湖相沉積發育廣泛,下第三系沉積很厚,對油氣生成及儲存極為有利。已知的主要礦藏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還有鹽、鐵、鋁等。石油、天然氣儲量較為豐富,且質量好,經濟價值高。地質資料表明,最大儲油厚度為1900米,平均厚度1100米,生油岩體積為3892立方公里。據其生油岩成熟狀況、排烴及儲蓋條件,經多種測算方法估算,石油遠景總資源量達十幾億噸,天然氣遠景資源量2000億~3000億立方米。本區石炭至二疊系煤系地層分布面積為5018.3平方公里,煤儲量800多億噸,鹽礦資源儲量初步探明1440億噸。鐵、鋁土礦因埋藏較深,其藏量尚未探明。

濮陽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河南省糧棉油主產區之一。石油、天然氣、鹽、煤等地下資源豐富,是中原油田所在地。

水資源

濮陽市屬河南省比較乾旱地區之一,水資源不多。地表徑流靠天然降水補給,平均年徑流量為1.86億立方米,徑流深為44.4毫米。境內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6.73億立方米,其中可開採資源量6.24億立方米。濮陽市境內有河流97條,較大河流還有天然文岩渠、馬頰河、瀦龍河、徒駭河等。

植物資源

境內生存植物除農作物外,尚有118科381屬1200餘種。其中,蕨類植物3科3屬6種,裸子植物3科13屬75種,被子植物112科365屬1120餘種,引進馴化植物達630種。境內植被組成成分豐富,孑遺、稀有植物較多,而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薔薇科、茄科、十字花科、百合科、楊柳科、傘形科、錦葵科、石蒜科、玄參科、仙人掌科、毛茛科、莧科、石竹科、莎草科為主,多屬暖溫帶植被。濮陽天然林木甚少,基本為人造林,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及背河窪地。優質用材林樹種主要有毛白楊、三倍體毛白楊、速生楊108、加拿大楊、楓楊、榆、柳、泡桐、椿、槐等。經濟林樹種主要有紅棗、蘋果、桃、杏、梨、葡萄、柿、山楂、核桃、花椒等。全市常見藥用植物110餘種,分布零散。隨着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近引種較多。本地著名的藥用植物是香附、枸杞、二花、車前子、半夏、益母草等。

動物資源

常見的有4門12綱39目85科200多種。其中,脊椎動物(魚類、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5綱20目32科;野生動物中,獸類主要有野兔狐狸、鼠、黃鼬刺蝟等。1997年調查全市鳥類有38種,主要有、雀、燕、貓頭鷹啄木鳥布穀鴿子畫眉等;水生動物主要有、魚、蝦;昆蟲種類繁多,常見的有11目45科,害蟲天敵有9目44科70種。

人口民族

2000年普查,濮陽市共有42個民族,占全國已識別民族的75%,比1990年普查時的31個民族增加11個民族。在全市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447910人,占99.7%,比1990年比重99.79%下降0.09%;各少數民族(含未識別民族人口10人)為10422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30%,比1990年比重0.21%上升0.09%。

在市區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45818人,占市區人口的99.4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472人,占市區人口的0.55%。5縣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002092人,占5縣人口的99.74%;少數民族人口為7950人,占五縣人口的0.26%。2000年,35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情況是:回族5468人,占0.16%;蒙古族1401人,占0.04%;滿族774人,占0.02%;土家族537人,占0.02%;彝族366人,占0.01%;壯族387人,占0.01%。350人以下的民族有:藏族180人,維吾爾族170人,布依族168人,朝鮮族276人,侗族106人,瑤族22人,白族21人,哈尼族3人,哈薩克族2人,傣族3人,黎族9人,僳僳族9人,佤族10人,畲族9人,高山族2人,拉祜族1人,水族2人,納西族1人,土族23人,達翰爾族18人,羌族3人,布朗族1人,撒拉族1人,毛南族1人,仡仡族1人,錫伯族3人,普米族2人,塔吉克族10人,俄羅斯族1人,鄂溫克族3人,京族5人,獨龍族2人,鄂倫春族4人,赫哲族6人,其他未識別民族10人。

經濟概況

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完成1130.48億元,是2008年的1.7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3.74億元,是2008年的1.9倍;固定資產投資941.89億元,是2008年的3.4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0.51億元,是2008年的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34億元,是2008年的2.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1元,是2008年的1.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7904元,是2008年的1.9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6.82%。

農業

2013年,糧食年產保持在50億斤以上,實現了十連增。農業產業化邁出新步伐,4個集群被列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9家。新建高標準規模養殖場150個。農業農村五項重點工作成效顯著,流轉土地77萬畝,新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55個;開展土地整理,新增耕地6.38萬畝;植樹8000餘萬株;實施了金堤河二期治理、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等一批農田水利項目。啟動實施了黃河灘區扶貧開發五年攻堅行動。2013年,農業增加值完成148.62億元,較2008年增長24.5%。

工業

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4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81.02億元,稅收110.69億元,利潤220.45億元,較2008年分別增長45%、123%、72%、97%。實施了中原乙烯甲醇制烯烴、豐利石化、龍潤化工、聯鑫化工等一批重點項目,謀劃推進了中原煉廠擴能改造、中原乙烯擴能、河南能化氣化島、岩鹽資源開發等一批重大項目,以石油化工為龍頭,以煤化工、鹽化工為兩翼,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製品為發展方向的「三化」融合鏈接示範基地雛形顯現;信宇機械、南方家私、蕭山羽絨產業園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加快了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家具製造、羽絨製品及服飾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的集聚集群發展;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綠能高科、惠成電子等項目的實施,培育了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聚區從無到有、蓬勃發展,路、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污水處理實現全覆蓋,公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累計入駐企業1199家,完成投資1267.92億元。2013年,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84.32億元,較2009年建區之初增長143%。

服務業

銀座、丹尼斯、億豐等一批知名商貿企業進駐濮陽,濮陽路港國際物流園、開州城市綜合體等一批重大商貿物流項目加快建設,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兩區」建設紮實推進,商貿物流業得到快速發展。城市信用社成功改制為濮陽銀行,村鎮銀行建設步伐加快,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13年各項貸款餘額381.71億元,是2008年的2.4倍;各項存款餘額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12.48億元。10家企業實現股權交易,成功發行兩期城投債,與大型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得到加強,資本市場融資工作實現新突破。濮陽國際雜技文化產業園等項目順利實施,文化旅遊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2013年,服務業完成投資195.63億元,是2008年的4倍。

社會事業

教育

1983年9月1日建市的時候全市有普通高中21所,在校生13700人,一半分布在農村。市一中、市實驗小學和市直幼兒園於1986年建成投入使用,市政府又新建了市第二實驗小學、市實驗中學、市實驗幼兒園,並於1988年實現招生。1986年,全市職業中等學校已發展到9所。1989年後,市雜技學校、衛生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相繼成立。2000年濮陽市出資收購了濮陽輕紡職業中專(民辦),改建成濮陽市第二高級中學;將原濮陽市第二師範學校改建成濮陽市外國語高中,同時在濮陽市職業中專增設綜合高中部,市城區普通高中年招生能力從1999年的2700多人增加到4000人,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2003年,全市迅通過新建、改建、擴建建成10餘所普通高中,有效增加了普通高中教育資源。[4]

文化

2011年全市有圖書館6個、縣級文化館6個,鄉鎮文化站42個,農村文化大院469個,農家書屋506個,成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的主陣地。廣電設施面貌整體改觀,建成投用濮陽人民廣播電台綜合頻率同步調頻廣播覆蓋網、濮陽電視台編播樓等基礎設施。全市現有市級電視台1座,中波台1座,縣級廣播電視台5座。

2011年全市共有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24項進入省級保護名錄,100項進入市級保護名錄,各縣區也公布了各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市有6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4人被命名為省級傳承人,59人被命名為市級傳承人。濮陽雜技藝術學校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

衛生

「十一五」期間,濮陽市衛生資源增長較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608個、床位10519張、衛生技術人員13545人,分別比「十五」末增長10%、43%、19%。全市村衛生室達到4739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5個。醫療衛生網點覆蓋城鄉,居民就近享有醫療衛生服務更加便利。與2005年相比,濮陽市嬰兒死亡率由14.06‰下降到7.46‰,孕產婦死亡率由50.21/10萬下降到16.53/10萬,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3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已經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濮陽市連續五次被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

旅遊業

2011年全市共有古墓葬、古碑刻、古戰場、古城址、古建築、名人故居、革命戰爭紀念地等文物古蹟276處,其中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內主要旅遊景點有被江澤民總書記稱之為春秋時期的「聯合國」--戚城遺址,「造字聖人」 倉頡陵和倉頡廟,孔子講學遺址「學堂崗聖廟」,孔子著名弟子子路的墓祠,宋遼澶淵之戰的遺址迴鑾碑和御井,共和國兩任總理視察過的全長800多米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長閘國家級水利工程風景區渠村分洪閘風景區,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將軍渡。

交通

鐵路

濮陽市僅下屬台前縣有京九鐵路幹線經過並設站。因此台前站成為濮陽市唯一的客運火車站。台前站位於台前縣新區,建於1996年,為京九鐵路自北京出發後進入河南省的第一站。作為全省和中部六省唯一市轄區不通鐵路客運的地級市,鐵路客運問題一直是濮陽交通發展的「硬傷」。很多人誤解為濮陽不通鐵路,其實濮陽自上世紀60年代起就通湯濮窄軌鐵路,1987年改為準軌,並逐步延長到京九鐵路台前站,成為湯台鐵路。濮陽火車站位於河南省濮陽市南郊,開州路與站前路交叉口,是7路公交車始發站。離湯陰東站74公里,離台前站88公里,隸屬河南省地方鐵路總公司濮陽分局管轄,辦理貨運業務。1999年在原址改擴建,2001年完工。

2010年10月29日,晉豫魯鐵路通道(又名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濮陽段開工建設,濮陽段工程的實質是實質湯台鐵路複線電氣化,另有小部分路段改線,以及新建台前站至將軍渡黃河鐵路大橋段。晉豫魯鐵路通道途經山西省呂梁 、臨汾 、長治 ,河南省安陽 、鶴壁 、濮陽 ,山東省濟寧 、泰安、萊蕪、淄博、臨沂、日照等3省12市,線路全長1257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內255公里 ,濮陽段長109公里 ,途經市開發區 、華龍區 、濮陽縣 、范縣和台前縣,並在市設濮陽西站(皇甫)、范縣站、台前北站三個萬噸級作業站,柳屯站為5000噸級作業站。2014年鐵路通道全線建成通車將打破長期困擾市發展的鐵路貨運瓶頸,構建起一條中原經濟區面向山東沿海港口的貨運大通道,這對市利用晉煤、蒙煤發展煤化工和能源物流產業,建設「無水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晉豫魯鐵路通道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一條晉煤外運大能力煤運通道。該線路以貨運為主,兼顧少量客運。線路設計運營初期只通客車3對/日,遠期5對/日,且線路走向未最終確定。待晉豫魯鐵路通道竣工後,將根據當地實際客流量,結合全國鐵路客運路網對跨線客運進行統籌考慮研究確定。

濮陽火車站已納入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車站站房設在原地並進行改造。改造後的濮陽站將由原來的8股道增

加至10股道。站房改造工程於2014年2月份開工。由於該線路為貨運專線,2020年前,規劃通過濮陽火車站的僅有3對快速列車。濮陽段(即湯陰東至台前北)設計2020年前客車為3對/日,貨車64對/日;遠期(2030年)客車為5對/日,貨車116對/日。完工後市鐵路客運方面將有望連通山西呂梁、柳林、長治、寧陽、 萊蕪、沂源、日照等地。

同時,實施京九鐵路台前站升級改造,謀劃推進菏澤―濮陽―邯鄲鐵路、濮陽-開封城際鐵路。但前者已被原鐵道部以客貨運量不夠二級站標準為由否決,後兩者仍是設想階段。

2012年12月26日京廣高速鐵路全線通車,鶴壁東站同步開通,成為距離濮陽城區最近的客運站,直線距離只有60公里。從濮陽最大的飛龍汽車站出發,到鶴壁東站是80公里。2013年12月28日調整鐵路運行圖後,鶴壁東站滿圖停靠列車達54趟,成為豫北地區三個高鐵站中停靠列車最多的車站。

公路

1983年9月1日建市的時候全市僅擁有營運客車125輛、貨車89輛。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營運客車1815輛(不含出租車),客車座位36558個;營運貨車23972輛,104853個噸位;客運班線375條,通達全國19個省(市、區)的300多個城市。運輸生產快速提升,四大運輸指標連年提高。2008年,全市完成客運量3510萬人、旅客周轉量25.3億人公里、貨運量2801萬噸、貨物周轉量38.9億噸公里,全市運輸業實現產值27.2億元,創造了5.7萬個就業崗位。

2004年11月15日濮鶴高速建成通車,結束了濮陽市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2006年12月大廣高速濮陽段建成通車,2008年12月南林高速濮陽段建成通車,2011年12月濮范高速公路建成;2011年12月德商高速公路范縣段舉行開工儀式 ,2012年6月南林高速東延工程開工奠基 ,這兩條高速公路建成後,和已建成的濮鶴、大廣、南林等高速公路在濮陽市形成兩縱兩橫「井」字型框架。2012年1月,范台梁高速(范縣至台前縣至山東省梁山)、濮陽至湖北陽新高速正式列入省政府印發的《河南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濮陽市正在積極開展項目前期工作。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後,濮陽市境內高速公路里程將達到270公里,「三縱兩橫」高速公路內聯外通,與山東、河北省高速公路網絡融為一體,濮陽將真正成為中原經濟區銜接融合山東沿海、環渤海經濟圈的前沿。

友好城市

國內友好城市

河北省邢台市、山東省菏澤市、河北省邯鄲市山東省聊城市、山東省威海市

國際友好城市

韓國大邱市日本妻沼町以色列雷霍沃特市新西蘭阿什博頓市澳大利亞伯伍德市、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楚河地區、馬來西亞詩巫市[5]

歷史文化

節會

濮陽是中華龍鄉、雜技之鄉,龍文化與雜技藝術是濮陽的特色與品牌,是建設和諧濮陽的重要內容。該市自2000年開始舉辦龍文化活動周,每年舉辦一屆。2003年改為中華龍文化節,並增設雜技藝術節,此後兩年一屆至今,共舉辦中華龍文化節6屆、雜技藝術節3屆。建市以來,濮陽市每四年舉辦一屆運動會。濮陽中華龍文化節和雜技藝術節現已成為河南省具有較大影響的節會和濮陽市代表性的文化品牌。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

文化遺產

東北莊雜技 范縣羅卷戲
清豐柳子戲 濮陽縣大弦戲
南樂目連戲 濮陽縣大平調
范縣四平調

地方特產

老城 壯饃 雙廟涼粉
濮陽老城羊肉壯饃 郎中壩頭羊肉湯
一機廠涼皮 白罡陽老字號羊肉湯
濮陽蟠桃酒 范縣武家肉食
志坤食品 豆沫 胡辣湯 范縣大包子
白堽陽老字號羊肉館 孟村玫瑰香小葡萄
柳屯糕點蜜三刀

著名人物

朝代 人物
遠古 倉頡、顓頊堯舜
春秋 衛定公、大叔儀、蘧伯玉、公孟縶、北宮喜、公叔文子、王孫賈、史魚、柳下惠、柳下跖、端木賜、子路、閔子騫
戰國 商鞅、呂不韋、荊軻、汲黯、京房、孫臏、吳起、李悝、張儀、孟軻
三國 王觀
南北朝 呂僧珍、李嵩、李平、李進哲、李神軌、李庶
張清豐、李密
張公藝、張公瑾、馬嘉運、谷那律、道因、張大安、李義琰、南霽雲、杜鵬舉、吳漵、李仁實、張大素、李義琛、李巢、杜承志、僧一行、章敬皇后、李暹、杜鴻漸、吳湊、王棲曜、王茂元、王仙芝、謝台臣、魏明初
五代十國 王章、馬萬、張全義、王瓊、趙玭、張昭
趙延進、晁迥、晁宗愨、王逵、張田、晁端彥、晁公壽、晁說之、晁公諤
李志常、王珍、朱文英、官天挺、王文干、伯顏
衛平、劉聚、趙廷瑞、王綖、李廷相、李珏、晁東吳、晁瑮、魏廣微、董漢儒、王嗣虞、葉廷秀、紀著、侯英、史褒善、蘇祐、魏允貞、吉澄、王崇慶、李先芳
近代 劉晏春、王鶴峰、鐵瑛、安明、郭獻瑞、常頌、汪洋、高鎮、晁哲甫、孫健初、端木夢錫、沈冠英、王鴻猷、張嘉謀、張西三、喬清秀、馬功臣、黃思明、王冠儒、史向生、豐村、謝台臣、魏明初、王彬
現代 吳雙戰、李文祥、李連成、李全芳

城市榮譽

榮譽 獲得時間 榮譽 獲得時間
中華龍鄉 1988 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2.01.05
國家衛生城市 1995 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 2002.01.05
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 1996 國際花園城市金獎 2003
全國無煙草廣告城市 1997.04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4.10.01
國家園林城市 1999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05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1999 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 2008.11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0.12.28 中國精彩城市 2009.08.28
全國城鄉綠化一體化試點市 2001.062 中國雜技之鄉 2009.09.20
國際花園城市銅獎 2002 中國帝都.華夏龍都 2012.2.22


參考資料

  1. 濮陽
  2. 歷史沿革, 濮陽人民政府 . [2016-9-12]
  3. 自然地理,濮陽人民政府 . [2016-9-12]
  4. 濮陽教育,濮陽人民政府 . [2016-9-12]
  5. 友好城市,濮陽人民政府 . [20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