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河內市

圖片來自trip

河內市(越南語:Thành phố Hà Nội)是越南首都,位於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紅河右岸和紅河與天德江的匯流處,因處紅河與蘇瀝江之間而得名。

河內是越南的工業、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擁有1000多年歷史,從西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佈。河內人口約為800萬,多為京族

目錄

歷史

根據古螺城的考古發掘,河內一帶的遠古居民在兩萬年前創造了山圍文化。但此後長時間沒有人類活動的跡象。約在公元前四至五世紀,河內一帶開始重新有人居住。

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河內歷經了蓬原文化、同豆文化、坵門文化和東山文化四種史前文化。在同時期的傳說時代,越南正處於雄王時代

據民間傳說,公元前257年,蜀泮擊敗了最後的雄王,建立了甌雒國,選擇紅河三角洲北部河漫灘的古螺城(今河內市東英縣)作為新首都。這座城堡是一個螺旋形的巨大建築群,修建時動用了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源。

公元前2世紀,漢朝征服越南北部,設立郡縣。越南進入了長達千年的北屬時期。河內一帶隸屬交趾郡宋平縣大同七年(541年),交州土豪李賁起兵,驅逐了南朝梁的交州刺史蕭咨,割據一方,並在544年正式稱帝,建立萬春國,定都龍編(今河內東北),史稱「前李朝」。這場起兵直到602年才被隋朝大將劉方平定。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接管交阯、日南和九真等郡,設立交州總管府。後改為安南都護府,這是越南得名「安南」之始。安南都護府治宋平縣,位於今天的河內市市區。咸通元年(860年),南詔攻占安南。咸通七年(866年),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高駢收復安南。朝廷以安南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使,令高駢以節度使身份鎮守安南。高駢隨即興建大羅城,並疏浚江道。越南人感念高駢之恩,稱之為「高王」。

大有十一年(938年),吳權起兵,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潰南漢軍隊。並在次年(939年)正式稱王,定都古螺城。

順天元年(1010年),越南李朝開國君主李公蘊遷都大羅城。相傳李公蘊親臨大羅,忽見金從湖面升起,直衝天際。於是他將京城遷至大羅,並改名「昇龍」。

光泰十年(1397年),陳朝權臣胡季犛將都城遷至他精心營造的西都清化,並以昇龍為「東都」。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派兵滅胡朝,以其地設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升龍城,改稱「東關城」。順天元年(1428年),黎朝開國君主黎利擊退明軍,建立黎朝,定都昇龍城。三年後將東都改稱為「東京」。同時以起兵地藍山為「藍京」(在西都清化附近)。

光順七年(1466年),黎聖宗重劃黎朝行政區劃,以昇龍城為中都奉天府,下轄永昌縣廣德縣2縣。

光中二年(1789年),西山朝阮惠定都富春,改東京為「北城」,派長子阮光垂駐守北城,統轄原鄭主統治的北河地區。

嘉隆元年(1802年),阮朝建立,定都於順化,在昇龍置北城總鎮、協總鎮各一名,統轄北城十一鎮。嘉隆四年(1805年),改昇龍城為昇隆城,改奉天府為懷德府,廣德縣為永順縣。

明命十二年(1831年)十月,明命帝實行區劃改革,廢除北城,改鎮為省。設立河內省,省蒞在河內城。河內省下轄懷德府應和府常信府里仁府4府。懷德府轄永順縣壽昌縣慈廉縣3縣,應和府轄山明縣青威縣彰德縣懷安縣4縣,常信府轄上福縣青池縣富川縣3縣,里仁府轄維先縣金榜縣平陸縣南昌縣青廉縣5縣。

嗣德二十六年(1873年)法國殖民者侵占河內。阮朝重臣阮知方在抵抗法軍侵略時犧牲。

同慶三年(1888年),阮朝正式割讓河內、海防和峴港給法國。同年,法國總統簽署命令,在法屬印度支那設立河內市、海防市峴港市3市。成泰二年(1890年),殖民政府以里仁府設河南省。河內省先後改名為梂多省河東省。成泰後期,殖民政府將河內外城(郊區)設為環龍縣,劃歸河東省管轄。

成泰十四年(1902年),殖民政府將首府從西貢遷到河內。同年,印度支那工業博覽會在河內舉行。

保大十五年(1940年),河內被日本侵占。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越盟領袖胡志明領導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定都河內。

法國於1946年接收該城。越盟在城中起義不成後,不得不退出河內,前往越北山區進行游擊戰。經過9年時間的戰爭,越盟於1954年攻佔河內。在隨後的越南戰爭時期,河內的交通運輸設備因橋梁和鐵路的炸毀而遭到嚴重影響,然而越南人很快將其修復。

1961年4月20日,河東省丹鳳縣5社、懷德縣3社2村、河東市社1村、青池縣1市鎮10社3村、北寧省嘉林縣15社、慈山縣1市鎮10社、仙遊縣2社、順成縣2社、永福省東英縣16社、安朗縣1社、金英縣1村部分區域和興安省文江縣1社劃歸河內市管轄[1]。5月31日,河內市調整行政區劃,全市劃分為4區庯4縣的格局。市區劃分為還劍區庯二征夫人區庯巴亭區庯棟多區庯4區庯,在郊區西部析置慈廉縣,與北部東英縣、東部嘉林縣和南部青池縣並為河內市郊區4縣。

1976年7月2日,越南統一,河內成為統一後的首都。1978年12月29日,越南國會決定擴大河內市地界,將河山平省山西市社河東市社巴位縣福壽縣石室縣丹鳳縣懷德縣5縣,永富省朔山縣麊泠縣2縣劃歸河內市[2]。但河東市社是河山平省省蒞,最終並未劃歸河內市管轄。

1981年1月3日,按照越南新頒布的《1980年憲法》,越南政府將直轄市市區的下級政區「區庯」改為「郡」,區庯的下級政區「小區」改稱為「[3]。河內市下轄4郡1市社11縣。

1991年8月12日,越南國會拆分河山平省為和平省和河西省,同時將河內市山西市社以及巴位縣、福壽縣、石室縣、丹鳳縣、懷德縣5縣劃回河西省,麊泠縣劃回永富省[4]。河內市變成4郡5縣格局。

隨着越南經濟起飛,河內市市區向外擴展。1995年10月28日,增設西湖郡[5];1996年11月22日,增設青春郡紙橋郡[6];2003年11月6日,增設龍編郡黃梅郡[7]

2008年5月29日,越南國會通過決議,自8月1日起,鄰接的河西省全省、永福省麊泠縣,以及和平省良山縣3社併入河內市[8]。這使河內市面積成為以前的三倍,人口也超越胡志明市。

2009年5月8日,為了避免與《憲法》規定的區劃層級衝突,原河西省河東市和山西市改制為河東郡山西市社[9]

2010年,河內市隆重舉行慶典,紀念昇龍建都1000年和改名河內180年。

2013年12月27日,慈廉縣分設為南慈廉郡北慈廉郡[10]

2021年4月27日,北慈廉郡南慈廉郡部分區域劃歸紙橋郡管轄。

地理位置

河內市東接北江省北寧省興安省,南接河南省,西南接和平省,西接富壽省,北接永福省太原省

旅遊

古時,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兩部分。內城又分紫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皇帝、後妃及其子孫、侍從居住的地方稱紫城;環繞紫城的是皇城,是朝臣、官吏的辦事機構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區是京城。昔日,皇城內御苑園林,景色秀麗,紫城內樓臺殿閣,金碧輝煌,京城內寶塔高聳,寺廟林立。後來因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戰事頻發,近千年的李、陳、黎、阮朝的古建築屢遭破壞,宮殿已蕩然無存,城垣也只保存下來不足200米的正北門以及官掌門。

河內是越南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城市(於亞太地區排名第15位),2018年就有480萬名外國觀光客造訪。由於受到法國殖民的影響,河內也有「東方巴黎」之稱。[11]河內市區有許多林蔭大道、20餘座以上的湖和上千棟法國殖民式建築,因此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河內市區的觀光景點一般可分為古街區和法國殖民區。「古街區」位於還劍郡北半部,有許多小巷街道,具有濃厚的傳統越式氛圍。古街區的許多街道依然沿用舊時名稱「行」,象徵該街道店舖所販售的物品,例如皮行街專售皮貨、銅行街專售銅器。「法國區」則位於巴亭郡的政府機關區域和還劍郡南半部,具有獨特的法國殖民式的莊園和林蔭大道。越南的政治中心巴亭郡設有許多越南政府機關,包含河內主席府、國民議會和許多政府部門和大使館。這些機關大多都設立於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時期的建築。一柱寺胡志明紀念堂也都位於巴亭郡,而還劍郡南半部的法國區有許多法國殖民地標,例如河內大劇院河內索菲特大都市飯店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聖若瑟主教座堂。還劍郡內多數的法國殖民建築也都用於設立外國使館。

2014起,河內連續獲得TripAdvisor選為全球前十大觀光地。2014年為第8名,[12]2015年為第4名[13],2016年則為第8名。

購物

河內的各種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的品種非常齊全。河內的購物場所主要集中在還劍湖附近。

  • 三十六行街是一片老街區的總稱,位於河內城東北,原皇城和還劍湖之間。過去河內主要的商業街,每條街都只賣同一類東西,所以叫「行」。現在河內的生意人仍然喜歡紮堆,可以看到整條街的錦旗、整條街的炊具等等。
  • 同春市場:也位於還劍湖以北,舊城中心。一樓大門口很多賣果脯蜜餞的攤位,二樓賣各種布料。
  • 長前廣場(Tràng Tiền Plaza):位於還劍湖以南的長前大街上。
  • 鉢塲:被譽為「越南景德鎮」,其瓷器非常有名。位於河內市東部,離河內市中心約7公里。

景點

影片

9分鐘遊遍河內:中美領導紛紛到訪的越南首都,發展得如何?

參考文獻

  1. Nghị Quyết về việc mở rộng thành phố Hà Nội do Quốc hội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2. Nghị quyết về việc phê chuẩn việc phân vạch lại địa giới thành phố Hà Nội,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các tỉnh Hà Sơn Bình, Vĩnh Phú, Cao Lạng, Bắc Thái, Quảng Ninh và Đồng Nai do Quốc hội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3. Quyết định 03-CP năm 1981 về việc thống nhất tên gọi các đơn vị hành chính ở nội thành nội thị do Hội đồng Chính Phủ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4. Nghị quyết về việc điều chỉnh địa giới hành chính một số tỉnh, thành phố trực thuộc Trung ương do Quốc hội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2). 
  5. Nghị định 69-CP năm 1995 về việc thành lập quận Tây Hồ thuộc thành phố Hà Nội.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6. Nghị định 74-CP năm 1996 về việc thành lập quận Thanh Xuân, quận Cầu Giấy, thành lập và đổi tên một số phường thuộc thành phố Hà Nội.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7. Nghị định 132/2003/NĐ-CP về việc điều chỉnh địa giới hành chính để thành lập các quận Long Biên, Hoàng Mai, thành lập các phường trực thuộc quận Long Biên, quận Hoàng Mai, thành phố Hà Nội.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8. Nghị quyết số 15/2008/QH12 về việc điều chỉnh địa giới hành chính thành phố Hà Nội và một số tỉnh có liên quan do Quốc hội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9. Nghị quyết số 19/NQ-CP về việc xác lập địa giới hành chính xã Đông Xuân thuộc huyện Quốc Oai; các xã: Tiến Xuân, Yên Bình, Yên Trung thuộc huyện Thạch Thất; huyện Mê Linh thuộc thành phố Hà Nội; thành lập quận Hà Đông và các phường trực thuộc; chuyển thành phố Sơn Tây thành thị xã Sơn Tây thuộc thành Hà Nội do Chính phủ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10. Nghị quyết 132/NQ-CP năm 2013 điều chỉnh địa giới hành chính huyện Từ Liêm để thành lập 02 quận và 23 phường thuộc thành phố Hà Nội do Chính phủ ban hành. [2020-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1). 
  11. Plevin, Julia. Notes on Hanoi, Vietnam. The Huffington Post. 2009-09-26 [201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1). 
  12. The 25 Most Popular Travel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2016-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5). 
  13. TripAdvisor's picks: World's top 25 destinations. 2015-03-24 [2016-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