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沙漠之歌》在青海抗戰劇團出爐,洛賓在搜集民歌過程中,已經醞釀要寫一部描寫草原風情的哈薩克族人民參加抗日的小歌劇。

隨着劇團的成立,他想儘快寫成此劇並為群眾上演。

因此為此劇改編的歌曲,除了已完成的《我願做個牧羊人》(即草原情歌)外,還收集了好幾首哈薩克族短歌和舞曲共13首。

目錄

簡介

王洛賓1939年創作的民族歌舞劇《沙漠之歌》講述的是:在西北的草原上,住着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部落。

他們的遊牧生活逍遙而浪漫,每逢颳風下雪,他們歡聚賬房,彈起「冬不拉」,太陽一升起,又奔馳在茫茫的草原上,這就是當時他們所了解的人生意義。

什麼日寇對我國的侵咯,甚至連國家的觀念都很淡薄、模糊。在這個背景下,青年李凱主動走近哈薩克牧民,向他們宣傳抗戰。最初,哈薩克族牧民懷疑他的目的,儘管李凱做了許多努力,宣傳工作收效甚微。面對困難,李凱沒有氣餒,一如既往地向牧民們講述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宣傳抗戰思想。當他觀察到哈薩克族青年爾利和阿依莎這對情侶思想比較進步後,便想方設法地將他們爭取過來,並通過他們向牧民宣傳愛國思想。

爾利和阿依莎也積極地幫助李凱做宣傳工作。日久見人心,不久,哈薩克族頭領和牧民都接受了李凱,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

見時機成熟,李凱便向頭領提議,將牧民集合起來,組成「抗日青年遠征軍」,上前線打日本人,頭領允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聯歡會,大家載歌載舞,草原上一片沸騰。一個黃昏,一支抗日遠征軍,在嘹亮的歌聲中,離開了草原。

王洛賓創作這部歌舞劇的目的有二:一是使哈薩克人看了,給他們一種國家觀念,並啟迪他們的抗日意識;其次是外地人看了,使他們知道在抗戰的西北後方,還有一些同胞需要組織起來,擰成一根繩,共同抗日。

特色

1、這是我國繼閻述詩1934年最後一部歌舞劇《風雨之夜》之後又一部著名的抗日題材歌舞劇,特別是反映少數民族哈薩克族,作為中華民族之一員,與內地人民同具愛國情懷,同仇敵愾抗日救國,十分難能可貴。

2、其切入的思想理念是,日本人慾滅我,要滅國滅教,我們哈薩克穆斯林必須救國才能救教(伊斯蘭教),說理非常自然,具備極其特殊的地域生活氣息,因而使本劇更帶有歷史的深度。

3、藝術特點是歌、舞、劇三位一體,加上王洛賓親自主演,可以說是四位一體,體現了創作和製作者王洛賓深諳歌舞劇藝術特質的良好素養;其自覺地吸收少數民族地區豐富多彩的歌舞元素作為現代歌舞劇的重要表達方式,保證了劇本藝術形態的本土性和時代性,使藝術創新完好地實現。

4、音樂布局豐富、合理:有敘事的、抒情的獨唱,也有歌舞性很強的合唱,還有進行曲,男女聲及合唱的搭配都較合理,另有一首幽默詼諧的器樂舞曲,也使曲體呈現變化多姿;音樂素材多用哈薩克民歌,突出體現了地域和民族風格。

5、這部歌舞劇很注重以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突出人物。例如,李凱在宣傳抗戰思想初期,為了讓牧民打消對自己的懷疑,取得一位哈薩克族老媽媽的認可,李凱特意換上哈薩克族牧民服裝,利用自己精通少數民族語言的優勢,主動與老媽媽閒話家常,幫她挑水、拾牛糞,使得這部歌舞劇生活氣息濃厚,非常貼近牧民生活。

6、當今流行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大坂城的姑娘」,其雛形分別是此歌舞劇的「我願作個牧羊人」和「草原舞曲」,原曲譜和原歌詞顯然與當今流行的版本實大同小異,由此可見王洛賓作品的藝術生命力。[1]

創作起因

一個悲壯的真實故事

王洛賓在甘肅酒泉參加西北抗戰劇團時,接觸了一些蒙古族學生,他對這些學生哼唱的蒙古族民歌非常感興趣,一有時間,他便會搜集這些蒙古族民歌,並且經常對抗日劇團宣傳八隊的李亞鈴編劇談到自己欲將這些民歌編進抗日歌劇中的想法。

1939年,抗日烽火在全國熊熊燃起。此時,王洛賓聽別人說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對蒙古族情侶,男的叫山道兒,女的叫曼莉,積極參加抗日宣傳,相互鼓勵、互幫互助,為宣傳抗日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不久後,其中一人不幸犧牲,倖存的另一人仍然失志不渝,堅定地參加抗日宣傳。在聽到這個悲壯的故事後,王洛賓深深為之感動,將這個故事編進歌劇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1939年初,王洛賓再次踏上青海的土地。當他得知青海牧區有許多哈薩克族後,他高興極了,一有閒暇,便深入牧區搜集哈薩克族民歌。與當地牧民接觸多了後,王洛賓看到這些邊遠的牧區群眾,有些連全國上下正在抗戰都不知道,他憂心如焚,想在青海牧區以山道兒的故事為素材創作歌劇,向當地少數民族宣傳抗戰。[2]

創作排練

王洛賓親力親為

當王洛賓決定要創作一部反映哈薩克族群眾參加抗戰的歌劇後,他便開始着手將平日搜集的民歌加以改編,如除在此之前已完成的《我願做個牧羊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外,還有《草原舞曲》(《青春舞曲》)《歡迎加入快樂集團》(《黃昏里的炊煙》)《流浪之歌》《奶子滾了》《我們的阿依莎》《我們是抗日遠征軍》《獵人之歌》《黎明之歌》《流浪的哈薩克》《愛子孫先要愛我們中華》《炒麵敬朋友》《中國穆斯林進行曲》這13首歌曲,從1940年4月起,王洛賓便將其中大部分歌曲交給兒童抗戰劇團,讓孩子們提早熟悉、試唱。為使他們歌聲和諧、音準符合要求,周宜逵先生作為音樂老師,每天都會帶着劇團的孩子們到郊外排練;而劇團那只有十三四歲的孩子們也非常刻苦,從不倦怠,每天認真試唱;王洛賓若有空,便會與孩子們一起排練,耳提面命。

周老說,作為編劇,王洛賓為這部歌劇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對孩子們要求很嚴格,經常與周宜逵一起教他們唱歌,一遍又一遍,直到嗓子疼得發不出聲來。歌劇中還有許多舞蹈場面和群眾場面,王洛賓也親力親為,與兒童抗戰劇團團長趙養天共同研究排練。

創作效果

各界愛國抗日熱情高漲

《沙漠之歌》排練好後,決定舉行一場招待演出。周老清楚地記得,當時除了西寧市一些少數民族幹部前來觀看外,還有一部分社會代表人士和學生,共有二三百人。由於劇情簡明生動、歌曲極富民族特色,觀眾興趣濃厚,有些哈薩克族觀眾在台下跟着唱了起來,還有一部分人說:「這部小歌劇劇情簡單,意義重大。」

之後,《沙漠之歌》先後在海晏、門源、剛察演出,每到一地,都會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大力支持與歡迎,熱情的牧民主動送來了演出需要的少數民族服裝,並且用長木頭搭起架子,上面鋪上木板作為舞台,更有甚者還將家裡的氈拿來讓劇團用。據周老回憶,1941年夏,《沙漠之歌》在海晏演出時,因受到劇情感染,當舞台上演到各族群眾組成抗日青年遠征軍即將開赴前線時,台下有三四名少數民族青年跑到後台要求參軍抗日,使得全體團員倍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演好這部歌劇的信心。

周老說:「《沙漠之歌》是一部只有兩幕的小歌劇,而且只演出了四場,但是在當時的青海,宣傳了抗日救國的思想,使得青海牧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增強了抗日救國的意識,這樣的演出方式吸引了很多人,起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解放後,這部歌劇中演唱的13首歌曲中除了《我願做個牧羊人》和《草原舞曲》外,其他歌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作者信息

王洛賓,男,漢族,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參加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後受西北戰地服務團委派,前往蘭州等地做喚起民眾的工作。1938年5月在蘭州參加「西北戰劇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隨軍進入新疆。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科長、新疆軍區歌舞團音樂創作員、新疆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等職。1988年6月離職休養(藝術一級,文藝六級)。1988年9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獎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洛賓同志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全國解放以後,他又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創作了《薩拉姆毛主席》、《社會主義光芒照在我老漢的心坎上》、《亞克西》等100多首歌頌黨和社會主義的歌曲,在整個新疆乃至全國廣為傳唱,鼓舞着各族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而努力奮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獲新生的王洛賓又積極投身於音樂創作,並以驚人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帶血的項鍊》、《托木爾的百靈》、《奴隸的愛情》等3部歌劇的音樂創作。其中以反映哈薩克族生活為題材的《帶血的項鍊》,於1981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會演,榮獲二等獎。

王洛賓同志為傳播和發展祖國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早在30年代,王洛賓還未進入新疆,就已經開始了對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個把新疆民歌傳入內地。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他的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收集整理、改編翻譯了十幾個民族的700多首民歌,並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先後出版了8部歌曲集,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了全世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廣為傳唱。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被選錄入《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著作》。《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卡雷拉斯等人作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謄全球的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並於1992年10月榮獲國務院文化部和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

王洛賓同志畢生致力於祖國的民族音樂事業。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中,還多次應邀赴美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台灣省和香港等地,舉辦音樂會,進行講學活動。1995年3月進行膽管癌切除手術之後,他仍然不顧年邁多病,以頑強的毅力同病魔作鬥爭,先後6次外出參加國內外有關文化交流活動,並於1995年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王洛賓藝術生涯60周年文藝晚會》。他熱愛祖國,熱愛軍隊,熱愛民族音樂。無論走到哪裡他都牢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一名普通的中國西部軍人。他總是懷着對偉大祖國深切的愛,用音樂向世界展示可愛的祖國,積極向世界介紹祖國的民族音樂藝術,為促進中外音樂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王洛賓同志是享謄國內外的傑出音樂藝術家。他傾注畢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創作了1000多首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不少作品已成為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經典之作,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視頻

《大漠之歌》合唱


沙漠之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