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湖畔诗人汪静之(1902—1996)

汪静之,(1902年7月20日—1996年10月10日),原名汪安,学名汪立安,字静之,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湖畔诗人作家教育家。“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爱国诗选》等[1]


目录

简历

1907年入私塾,1913年学写旧体诗,1915年赴武汉茶叶店为徒;1919年考入屯溪第一茶务学校,始习白话诗;1920年入浙江第一师范,1921年与潘漠华发起组织“晨光文学社”,并邀魏金枝、柔石、冯雪峰参加,叶圣陶朱自清担任顾问;1922年春成立湖畔诗社,同年夏出版《蕙的风》,引发一场持续七、八年之久的“文艺与道德”的论战,推动了新诗的创作。

此后他一直在上海、安庆、南京杭州青岛等地大学中文系任教,陆续出版了《耶稣的吩咐》、《翠英及其夫的故事》、《寂莫的国》、《诗歌原理》、《李杜研究》、《父与女》、《文章模范》、《作家条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二十一首》、《六美缘》等著作。新中国成立之后,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部任编审,1955年调中国作协,晚年寄居杭州[2]

1982年,为纪念湖畔诗社成立60周年、再创我国新诗歌的繁荣,倡导筹建“湖畔诗社纪念馆”,得到了胡耀邦陈云及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1996年卒于杭州。

这首被誉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红诗”——《天亮之前》,是当时正在浙江第一师范就读的徽州人汪静之先生,创作于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不到半年时间的1921年12月23日,并于次年春收入诗集《蕙的风》出版问世,确实独具“第一”的特质。

出版的诗集有《蕙的风》(1922)、《寂寞的国》(1927)、《诗二十一首》(1958)等[3]

1921年起在《新潮》、《小说月报》、《诗》、《新青年》等杂志发表新诗,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创立湖畔诗社,曾任武昌旅鄂湖南中学、保定育德中学、安徽第二农业学校国文教师,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纂人员,《革命军日报》、《劳工月刊》编辑,上海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国民党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国文教官,江苏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浙江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顾问。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汪静之诗选. 诗生活网
  2. 创作第一首“红诗”的诗人汪静之. 中国诗歌网
  3. 汪静之诗选. 中国诗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