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梨型身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梨型身材
圖片來自搜狐網

梨型身材特徵為肩窄、腰細、髖寬、大腿豐滿,脂肪主要沉積在臀部及大腿,狀似梨型。[1]

女性臀部更寬,同身高或同體重大腿更粗;梨型身材在女性中普遍存在,在男性中比較罕見;這與女性脂肪和肌肉更傾向分布於下肢有關。[2]

「梨型身材」只是視覺感官上對體形進行粗略分類的一種說法,嚴格定義「梨型身材臀寬大於肩寬」並不妥當。

梨型身材的形成與雌激素大量分泌有關,流露出強烈的母性感。受時尚影響,我們(尤其是女性)對梨型身材女性產生了偏見。

在國外,梨型身材女性受男性歡迎,這與脂肪分布的生理學優勢有關。

梨型身材男性不善於運動,且不受異性待見。

骨骼測量: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駝背性骨盆等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 [8-9]。導致大轉子間徑異常增大的是髖內翻和髖關節脫位,非股骨內旋。

活體測量:髂嵴高近似於臍高;大轉子在凹窩附近(側臥可假性凸起),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峰點高,遠大於會陰高和臀溝高;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轉子下脂肪過多、大腿外側突出在整形外科稱為騎士臀、馬褲腿,絕非「股骨內旋導致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形成的假胯寬」。減脂使髖最大寬減小,接近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上升,接近大轉子外突點;絕非「體態矯正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

學術上無「假胯寬」一詞,「假胯寬」是偽概念。

身材特點

大腿圍

(一)按照某些觀察者的觀點,女性的腿相對來說是細長的。

其實不然,實際上,我們能肯定的是,從青春前期開始,歐美女子大腿的相對尺寸和絕對尺寸就明顯大於男子。根據奎特萊特對比利時人的測量,女孩14歲時,大腿的最大周長的絕對值大於男孩,12歲時,相對值大於男孩;美國女孩15歲時,大腿絕對值平均比同齡男孩大2寸。薩金特選擇了400名20歲的男子和400名20歲的女子(各方面適中),他發現,女子的大腿周長比男子大1.25寸。

女性大腿和臀部的發達必然是由於大量脂肪沉積的結果,它足以表現女性的特徵。因此可以把它稱之為(實際上也是)真正的第二性徵,也就是說,女子的脂肪主要聚積在大腿和臀部。在青春前期以後,女子大腿和臀部脂肪稍顯豐富是正常的,臀部及鄰近區發達而上身削瘦的梨型身材女子並不罕見。

(二)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圍/身高)×100,大腿長圍度指數=(大腿圍/大腿長)×100;這兩項指數女性均大於男性,差異顯著。也就是說,同身高女性大腿更粗;女性腿相對粗短,男性相對細長。

(三)在《中國漢族人的身體圍度》中,性別間圍度比較如下:

男性軀幹部以吸氣時胸圍(946.0mm)最大。這反映男性、女性圍度發育的不同之處,這與男性呼吸功能較強,肺活量較大有關。女性軀幹部以臀圍(924.1mm)最大,這與女性體內雌激素分泌較多有關。雌激素有促進女性脂肪在臀部、大腿部積累的作用。u檢驗顯示,漢族男性、女性的大腿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男性其餘11項圍度大於女性,這與以往多數研究結果一致。

(四)雖然男性的肌肉含量比女性多得多。但199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達到了男性的60%~70%,而上肢只有男性50%~60%,女性的肌肉更傾向分布於下肢。與男性相比,女性下肢肌肉質量占全身的比例更高。在相同的體重下,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男性幾乎相同,但是上半身的肌肉力量低於男性。

因此,同身高或同體重女性大腿更粗,不僅僅涉及脂肪分布,還涉及肌肉分布。

(五)《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不同體重範圍的大腿圍平均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見,同等體重,大腿圍平均值女性遠大於男性。

男性(n=3189)(大腿圍/身高)×100均值32.88,標準差2.89,標準誤0.05;女性(n=3221)(大腿圍/身高)×100均值34.67,標準差2.76,標準誤0.05。各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見,(大腿圍/身高)×100同一百分位數女性遠大於

膝外翻角

(一)股骨體長軸線與脛骨體長軸線在膝關節處相交成向外側開放的交角,該角約170°,其補角即膝外翻角,約10°。

正常情況下,男性此角略小,女性略大。膝外翻角>10°為膝外翻,嚴重的雙膝外翻呈「X」形腿;膝外翻角<10°為膝內翻,嚴重的雙膝內翻呈「O」形腿或弓形腿。

(二)女性由於妊娠的需要,髖臼間寬、大轉子間寬、臀寬較大。

當雙膝併攏時,左右股骨的傾角更大,導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較大,兩側大轉子更為突出。

(三)梨型身材女性除了腰細臀寬,大腿也非常豐滿,到了膝蓋後逐漸細下來收攏,雙腿略微呈「X」形 [82-83]。

肩峰寬、骨盆寬、大轉子間寬

梨型身材在女性中普遍存在,在男性中比較罕見。這與人體軀幹的橫徑——肩峰寬、骨盆寬、大轉子間寬有關,與女性轉子下脂肪囤積有關。

(一)男性肩寬平均值大於女性,(肩寬/身高)×100平均值大於女性。女性骨盆寬平均值略小於男性 [24] ,(骨盆寬/身高)×100、(骨盆寬/肩寬)×100平均值明顯大於男性。也就是說,男性肩寬骨盆窄,女性肩窄骨盆寬,兩性差異顯著。

(二)女性大轉子間寬平均值略大於男性,(大轉子間寬/身高)×100、(大轉子間寬/肩寬)×100平均值明顯大於男性,(骨盆寬/大轉子間寬)×100平均值明顯小於男性。

髖最大寬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髖最大寬/身高)×100均值19.00,標準差0.95,標準誤0.02;女性(n=3221)(髖最大寬/身高)×100均值20.53,標準差1.15,標準誤0.02。各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見,(髖最大寬/身高)×100同一百分位數女性遠大於男性:

臀寬未必大於肩寬

我們常說「梨型身材的人臀寬大於肩寬」,真的如此嗎?

日本數據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中,大轉子點間寬均值男性為306.7mm,女性為318.2mm;肩峰寬均值男性為397.5mm,女性為358.8mm;(大轉子點間寬/肩峰寬)×100均值男性為77.16,女性為88.68。

若測量不考慮骨骼層面的大轉子和肩峰點,臀寬採用左右側大腿部最向外側突出點,肩寬採用三角肌部位上、上臂向外最突出部位。那麼,髖最大寬均值男性為327.8mm,女性為330.7mm;肩最大寬均值男性為456.2mm,女性為407.8mm;(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均值男性為71.85,女性為81.09。

美國數據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中,髖最大寬均值男性為34.18cm,女性為34.27cm;肩最大寬均值男性為49.18cm,女性為43.26cm;(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均值男性為69.50,女性為79.22。

韓國數據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均值70.86,標準差3.25,標準誤0.06;女性(n=3221)(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均值78.73,標準差4.12,標準誤0.07。各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 :

由此可見,6410人中只有1名女性(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數值為100.54,這與我們常說的「梨型身材在女性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符。

小結

綜上所述,「梨型身材」只是視覺感官上對體形進行粗略分類的一種說法,嚴格定義「梨型身材臀寬大於肩寬」並不妥當 [4] [78-79]。

偽概念「假胯寬」

簡介

(一)在人體測量中,髂寬即骨盆寬、腹寬(席煥久,2010)。

在體育測量中,髖寬指大轉子間寬(曾凡輝,1992)。

在人體測量的活體測量中,髖最大寬即臀寬,髖部最寬點為大腿外側最突出點(邵象清,1985),在大轉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艾略特·古德芬格)。

(二)網絡名詞假胯寬(假髖寬),其理論定義「髂嵴間寬為真胯寬,大轉子間寬為假胯寬」。錯誤認為「髂嵴間寬是髖最大寬,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是股骨內旋所致」。其理論對髂嵴點、大轉子、髖部最寬點的體表具體位置描述錯誤,試圖在髖部最寬點(轉子下脂肪處)找出大轉子內旋的骨骼解剖特徵,從而到達到「體態矯正改善假胯寬,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的營銷目的。

人體寬度測量值

(一)人們常說「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寬」,這其實是相對於身高、肩寬而言,身高骨盆寬指數、肩寬骨盆寬指數女性大於男性。就骨盆寬平均值而言,男性略大於女性。

(二)其次,骨盆寬又稱為髂嵴間寬,是腹寬,而不是臀寬(髖最大寬);大轉子間寬又稱髖寬,接近髖最大寬;三者關係為——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三)在人體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轉子間寬和髖最大寬測量值,女性始終略大於男性。同身高,兩性差異極其顯著 。也就是說,女性髖關節更寬,從腹部至髖部的寬度增加得更為明顯,構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相關數據如下:

測量點的位置

(一)髂嵴點的位置:骨盆的上緣就是髂嵴,兩側髂嵴的最寬處,也即是髂嵴最向外突之點(該處成一結節,叫髂結節)也就是髂嵴點。髂嵴高近似於臍高。

(二)大轉子的位置:令被測者將大腿外展,體部向外展的大腿側屈。此時,在大轉子部位的皮膚形成一個凹窩,由此處可探得此測點。側臥時股骨大轉子內旋可導致假性凸起。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峰點高,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三)髖部最寬點的位置:

(1)闊筋膜張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體中髖部的最寬點。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轉子下方和大腿外側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積,向前與大腿前面的脂肪相連,向後與臀部脂肪相接。在女性人體中,大轉子下側的脂肪部位才是髖部的最寬點,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因此,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女性的髖部最寬點一般略低於男性。

消瘦的病人,因大轉子特別明顯隆起,覆蓋其表面的皮膚受壓後容易形成褥瘡。

(2)在人體測量中,髂嵴以下、臀溝以上各測量點至地面垂距從高到低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臀峰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會陰高>臀溝高、髖部最寬點高。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AIST/HQL人體寸法・形狀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統計量【青年群】(單位:mm)如下:

註:大轉子點高>臀峰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

(3)因此,正常人髖最大寬測量點不會高於大轉子外突點。而絕大多數女性髖最大寬測量點還要低於大轉子外突點,在大轉子下方,與臀褶相對應。

異常比例

從後方觀察髂嵴間徑與大轉子間徑的比例:

(一)圖1為正常人,即所謂的「假胯寬」。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女性大腿的脂肪遠多於小腿,它形成了大腿外側脂肪墊(outer thigh fat pad)。該脂肪墊位於大腿外上部的表面,在股骨大轉子的下方,覆蓋於股外側肌上。它向上與臀後側脂肪墊融匯,並繞至大腿後側、臀部下方,與臀部脂肪的向下延伸部融匯。女性骨盆區域的最寬處,由大腿外側脂肪墊構成。該點就在緊靠股骨大轉子的下方位置,與臀溝同高(男性臀部的最寬處通常位於闊筋膜張肌的遠端)。由於大腿脂肪豐富,導致女性臀部寬度增加,所以女性的大腿看上去似乎比男性的短些。

當該區域有大量脂肪堆積時,常可看到該區域的皮膚上出現許多深深的凹陷,呈麻點狀或乾酪狀。這是由於連接凹陷部位皮膚深面與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間的條索狀纖維束缺乏彈性,導致纖維束之間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轉子下脂肪過多,導致大腿外側凸起,俗稱騎士臀(saddle bag)、馬褲腿。超量的訓練使肌纖維變粗、大腿肌肉橫斷面增粗,也會出現馬褲腿。此時髖最大寬遠大於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位置也遠低於大轉子外突點。這絕不是「股骨內旋導致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形成假胯寬」。

通過整形外科手術等也許可以減少轉子下脂肪,使髖最大寬減小,不斷接近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上升,不斷接近大轉子外突點。然而,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卻是不變的,髖部最寬點始終不高於大轉子外突點。

(二)圖2已有專業術語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後脫位、髖內翻。髖內翻不是股骨內旋,是頸干角小於正常值。嚴重髖內翻可導致大轉子顯著突出、上升,與髂前上棘距離變短,股骨外旋及股骨頸縮短,患肢外展、內旋活動受限,出現跛行、鴨步 [36] 。其特點為髂嵴間寬遠小於大轉子間寬,大轉子間寬就是髖最大寬。】

正常人大轉子外突點高(略小於大轉子點高)本來就接近臀峰點高,大於會陰高和臀溝高。這類病人的大轉子又還上升,所以髖部最寬點(即大轉子外突點)高於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即臀溝下緣)。

註:大部分人(大轉子點高/身高)×100數值都在50%以上,(大轉子外突點高/身高)×100數值接近50%;絕大部分人(會陰高/身高)×100數值遠不及50%,(臀溝高/身高)×100數值則更小。

因此,圖2與「假胯寬」顯腿短、股骨內旋的說法完全不符合。

(三)腰椎滑脫、極有可能是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 等,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

圖6為扁平骨盆,其特點為髂嵴間寬與大轉子間寬大致相等。

圖3和圖6即所謂的「真胯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其中圖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體最寬處位於髂嵴點(髂嵴高近似於臍高),最顯腿長。

原因

(一)在骨盆測量中,正常人一般髂嵴間徑比髂棘間徑長2-3cm,大轉子間徑比髂嵴間徑長2-3cm。如上述各種徑線過小,或幾條徑線之間比例不正常,說明骨盆可能狹窄或畸形。

佝僂病性扁平骨盆臨床特點之一就是髂棘間徑等於或大於髂嵴間徑。

駝背性骨盆臨床特點之一就是髂嵴間徑等於或大於大轉子間徑。

骨盆中部橫徑可用外測股骨大轉子間徑來間接推測,此法並非直接測量骨盆,不能說明正常骨盆之橫徑,但大轉子間徑過小往往標誌着骨盆中部橫徑過小。大轉子間寬小於28cm,說明中骨盆狹窄,應剖宮產。

註:在《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間寬測量值範圍為222-303mm,平均值為263mm;大轉子間寬測量值範圍為291-355mm,平均值為318.2mm。

(二)骨骼系統最重要的性別差異表現在骨盆。女性骨盆由於適應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對較寬。女性骶骨也較寬,骨盆腔寬而圓,便於胎兒的娩出。由於骨盆腔較寬,致使兩側的髖臼(容納股骨頭的關節窩)相距較遠,增加了兩側大轉子的間距,故使髖部變寬。

女性大轉子間距的發育和月經初潮有一定聯繫。13-15歲女性大轉子間距發育甚為迅速,其均數遠超過男性,這一時期也正是月經初潮的高峰時期,所以大轉子間距的發育高峰應該是第二性徵的重要指征。

所以當雙膝併攏時,女性左右兩股骨的傾角更大(Q角較男性大,頸干角較男性小),導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較大,兩側大轉子更為突出。

(三)雌激素促進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囤積,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積。對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腰細臀寬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長壽。她們和後代認知能力較高,臀部和大腿儲存的脂肪含有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即DHA),這種不飽和脂肪酸是胎兒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

雌激素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性激素會影響脂肪的堆積狀況。雌激素即女性激素,能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堆積,而增加脂肪在臀部和大腿的堆積。因此,由於不同激素的作用,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在腰部、臀部和大腿的身體特徵完全相反。

青春期由於雌激素的大量分泌,使女人變得更加漂亮,變得更有女人味,同時也促使體內大量脂肪囤積在臀部和大腿,形成梨型身材。所謂「年輕時下半身肥胖的女人,到了40歲以後卻能神奇變瘦,上半身卻開始變胖」的原因,就是雌激素的分泌逐漸減少。

母性美

從中世紀開始到18世紀末,小說中的美女是以梨型身材為主導,歐洲古典油畫上的女性體態是這時期最理想的身材。渾圓的身軀、豐滿的臀部、流露出強烈的母性感,強調女性應扮演的傳統角色,即既為人妻又為人母的天職。

健康長壽

(一)來自伊朗德黑蘭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中心性肥胖(腹部周圍儲存較多脂肪)與任何原因引起的早期死亡風險相關性均較高,而整體脂肪與其無關;相反,臀部和大腿脂肪偏多會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腰圍每增加10厘米,全因死亡風險便會增加11%;而腰臀比每增加0.1個單位,死亡風險會增加20%。這兩種關聯性在女性中表現的更強。

大腿圍增加5厘米會使總死亡率風險降低18%,而臀圍增加10cm可降低10%風險。該關聯在女性中較為顯著,而在男性中無明顯相關性。

(二)在《歐洲心臟雜誌》的相關研究中也證實了類似的結論,該研究選擇了2683名50-79歲的BMI指數在正常範圍內(18.5-25之間)的女性作為實驗對象,經過了18年的追蹤,結果發現,梨型身材、沙漏型身材的女性比蘋果型身材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91%。

(三)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蒂賓根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Tübingen)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Norbert Stefan教授在《柳葉刀-糖尿病及內分泌學》發表了一篇綜述,詳細闡述了不同脂肪分布表型與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的關係、影響脂肪分布的因素、改善體脂分布的方法等。研究指出,體重正常但臀部和大腿脂肪較多的梨型身材女性,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較低。因堆積在臀部和大腿的脂肪,屬於皮下脂肪,有保護作用。而蘋果型身材的脂肪則堆積在腹部,是內臟脂肪,容易向血液釋放脂肪酸,會引起高膽固醇、胰島素抵抗等病。

(四)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內分泌科蘇青教授和楊震教授課題組基於上海市9520人進行了細緻的流行病學分析:粗腰細腿的蘋果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壓風險最高,而細腰粗腿的梨型身材人群患高血壓風險最低;大腿圍與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水平均呈負相關,即大腿越粗,上述血壓、血脂、血糖指標越低。

梨女受歡迎

在國外,梨型身材女性受男性歡迎,這與脂肪分布的生理學優勢有關。

受時尚影響,我們(尤其是女性)對梨型身材女性產生了偏見。

梨男不受待見

在一項研究中,讓18~30歲的女青年描述她們所喜歡的男子的體型,一般都傾向於男子有細長的腿、肩寬臀窄、呈倒三角身材;最厭惡粗短的腿、肩窄臀寬,呈梨型身材(S.J.Korn,1975)。

髖關節窄的男孩性成熟後,肌肉得到迅速發展,下肢肌肉群,特別表現在臀部肌肉群,更為明顯,外型看上去有些「翹臀」,臀紋球狀者更好。這表現出臀部肌群結實有力,往往蹬地和起跳都比寬髖的學生積極有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