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杉
出生 1914年
浙江慈溪
逝世   1992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李文德”
职业 剧作家
知名作品 《重见天日》

林杉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中国电影剧作家[1]

人物介绍

林杉(1914~ 1992)中国电影剧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中国电影剧作家。浙江慈溪人。原名李文德。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并前往晋西北解放区从事戏剧工作。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剧社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创作了一批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小戏。1949年调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创作。[2]

人物经历

1914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一个农民的家庭。三岁时父亲在上海谋到一个职员的位置,便随同父母一起来到上海。后来就读于绍兴小学。少年时代的林杉,学习成绩优异,作文始终名列前茅;性好动,爱演讲、演戏、唱歌、跳舞。当时,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热潮日渐高涨,特别是"五卅"惨案之后,青年学生经常在街头演讲,宣传爱国想,十一、二岁的林杉常听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1930年春,绍兴小学的校长被捕,地下党在学校组织了营救校长的后援会,并举行罢课活动。已在亚陆中学学习的林杉,回到母校积极参加罢课斗争活动,不久,便参加了中国共主义青年团,后来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便结束了学校生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此后,林杉先后担任党领导的铁路总工会东方办事处青工部长、团的基层领导工作,并由党派到河南国民党军阀部队做策反工作。在此期间,林杉在上海还组织了一个戏剧团体--青虹剧社,由左翼剧联派戏剧家刘保罗任指导。1932年8月林杉被捕,在浙江杭州伪陆军监狱度过了将近五年的囹圄生活。1947年,林杉参加了山西崞县的土地改革运动,任土改工作团秘书,为工作团起草了一份工作报告,题名《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 。这篇报告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语。

林杉从事电影创作是在 1949 年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以后。1950年,他怀着对晋西北人民的深情,将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吕雄》接着,又写出电影文学剧本《刘胡兰》 。1953年林杉到晋东南农村深入生活后,和孙谦合作写出了反映我国农村新面貌的电影文学剧本《丰收》。 《丰收》较之前两部作品在掌握电影特性、蒙太奇结构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但是总的说,这三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抗战时期写秧歌剧的那种配合政治宣传的因素,因此没有能够把林杉自己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真情实感传达出来。然而这些创作实践,包括1951年开始他担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秘书长的工作,都促使他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电影艺术的规律,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56年林杉与曹欣、沙蒙、肖茅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上甘岭》 。这一剧作不仅在表现战争题材方面有新的建树,而且是林杉个人创作的一个转折,在思想与艺术方面显露出林杉的艺术个性。

1961年开始,林杉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在十年动乱中遭到迫1969年底被下放到东北农村,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才恢复工作,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大众电影》的主编。林杉虽已年逾花甲,然而革命的热情仍很旺盛,从他身上还不时地流露出青年时代的那股革命激情呢!

在狱中,林杉被吸收为监狱秘密党组织成员,积极参加狱中斗争活动,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通过各种渠道搞到的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等书籍。林杉在狱中遇到了刘保罗,俩人相见,分外亲切。刘保罗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背诵不少古典和当代的话剧名著,他为林杉分析剧本的结构、人物、主题,然后讲解导演处理和舞台调度。刘保罗成了林杉步入戏剧创作的第一位引路人。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形成,林杉获释出狱。为了奔赴延安,他先到山西,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洪赵中心区组织部长,灵石县牺盟会特派员兼五县游击队政治处主任,并组织吕梁剧团,任团长。1939年他到达延安,被派往晋西北解放区工作,直到全国解放。这期间他主要从事戏剧活动,先后任晋西文联剧协主任兼文联剧社社长,晋西大众剧社社长,七月剧社副社长,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务。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后,对林杉的思想震动很大,使他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从这一方向出发,林杉认为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己都应该去钻研、去探索,从而改变了这之前只从事话剧创作的状况而重视地方戏的创作,并在导演工作中还提出了"中国传统的表演形式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相结合" 的主张。 那时他创作了秧歌剧 《以毒攻毒》 、郿鄠剧《渗沙》 、山西梆子《刘保成》、 《重见天日》 、《买卖婚姻》、 《中华儿女》等,内容大多是宣传抗日,反映晋西北人民生活的。此时他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常常是自编、自导,有时竟按捺不住自己上台演出。他写的不少剧本不仅在县城、部队、机关里演出,而且在农村也演,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50年代,改编小说《吕梁英雄传》为电影。还创作了《刘胡兰》、《丰收》(与孙谦合作)、《上甘岭》(与曹欣等合作)等电影文学剧本。《上甘岭》剧本的艺术构思完整缜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此后,他又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党的女儿》、《冬梅》,并与别人合作创作了《风从东方来》(中苏合拍)、《试航》、《再生记》、《两家人》等电影文学剧本。林杉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大众电影》杂志主编。

创作风格

50年代末,林杉曾一度热衷于对革命浪漫主义的探索,提出写"理想人物"的主张。1959年,他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写了《冬梅》 ,1960年,他再度以《党的女儿》同样的历史背景写成了《在三年的日子里》。林杉在电影文学创作方面是有设想,有抱负的。早在创作《上甘岭》时,他便认定要以共产党员的形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后来又准备通过一系列共产党员的形象来表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这即是林杉为自己的创作设计的总构思、总主题。这在他写的电影论文《在银幕上歌颂共产主义新人》中有所阐述。为此他已着手搜集了上海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资料。可惜这许多材料在十年动乱当中都散失殆尽了。

人物写真

创作题材

林杉作品的题材相当宽泛,除前面谈到的外,还有他个人写的或和他人合作的,如:表现中苏人民友谊的《风从东方来》(1958年);描写新社会使戏曲艺人重获艺术青春的《再生记》 (1958年);以反映我国制成第一艘万吨轮为题材的《试航》 (1958年);根据小说《桥》改编的描写农村生活的《两家人》等。他一贯主张电影要富有民族色彩,要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认为我国电影需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戏曲以及其他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林杉的作品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其作品以真实、质朴、严谨取胜,不矫揉造做故弄玄虚,但又重视情节的跌宕起伏,有些剧本象《党的女儿》,还颇有些"传奇"色彩。他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将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视为作品的生命所在。

视频

祖国到底是什么 作者路遥 朗读林杉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朗读:林杉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