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杭州春望

《杭州春望》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1]

《杭州春望》
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全诗八句,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2]

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至长庆四年(824)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

目录

作品原文

《杭州春望》[3]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话译文

望海楼沐浴着明丽的朝霞,晴日下护江堤闪烁着白沙。

海涛声声深夜传入伍员庙,杨柳青青春意藏在苏小家。

巧手织出柿蒂花纹的绫布,买来佳酿趁着早春的梨花。

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

词句注释

⑴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

⑵堤:即白沙堤。

⑶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民间传说伍员死后封为涛神,钱塘江潮为其怨怒所兴,因称“子胥涛”。历代立祠纪念,叫伍公庙。连立庙的胥山也称为“伍公山”。

⑷苏小:即苏小小,为南朝钱塘名妓。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

⑸红袖:指织绫女。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一八说:“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花纹特起,色样织造不一。”

⑹青旗:指酒铺门前的酒旗。沽酒:买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案此二句写杭州的风俗特产:夸耀杭州产土绫“柿蒂”花色好,市民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⑺裙腰:比喻狭长的小路。

作品鉴赏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太平寰宇记》中望海楼作望潮楼,高十丈。次句护江堤指杭州东南钱塘江岸筑以防备海潮的长堤。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此诗通首所写均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苏小”,即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楼楚馆。这句正写题面的“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应当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门前屋后之柳,而是极目远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诗醇》评这两句说:“‘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

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不能肯定它就是从白居易这两句诗衍化而来,但二者的构思,却是一致的。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无端春色上苏台,郁郁芊芊草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拂过来。”此初唐人诗也。白乐天诗“草绿裙腰一道斜”,祖其意也。

唐诗评选》:韵度自非老妪能省,世人莫浪云“元轻白俗”。

《西河诗话》:杭州钱塘湖中,有一堤穿于湖心。作志者初称白堤,后称白公堤,谓白乐天为刺史时所筑。及读乐天《杭州春望》诗有云:“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则并非白筑。未有己所开堤,而反曰“谁开”者。且诗下自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是必前有此堤,而故注以证己诗,其非初开可知也。

唐诗笺注》: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

《唐诗成法》:八句皆写春望,不用承接照应、一直排去,此一法也。“夜”字不妥,易“晓”字方与首句相应(“涛声夜入”句下)。写时间不浮,况又雅甚。末亦常语,意成故事。

唐贤小三昧集》:竟体绵丽。

唐宋诗醇》:“入”字、“藏”字,极写望中之景。落句结足春意。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春望结。纪昀:“涛声夜入”、“红袖织绫”,虽俱是杭州事,然皆非春望之景,此亦口颂而不觉其非者。六句自然,五句终是凑泊。无名氏(甲):乐天诗自得春气,然根源故不及柳州之深。

北江诗话》:唐白傅“草绿裙腰一道斜”,纤巧而俗。

《蓉塘诗话》:白乐天《杭州春望》诗,有“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之句,所谓“柿蒂”,指绫之纹也。《梦粱录》载杭土产绫曰“柿蒂”、“狗脚”,皆指其纹而言,后人不知,改为“柿业”,妄矣。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具有远致,自然冶丽,自尔不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4]

白居易,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诗文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5]

视频

百家讲坛.白居易

中华诗词鉴赏:白居易 杭州春望

参考资料

  1. 杭州春望 经典古诗
  2. 葛晓音老师:春日江南中的诗情画意 搜狐网 ,发布时间; 2019-04-11
  3. 描写西湖的诗句——《杭州春望》 第一范文网 ,发布时间; 2016-10-01
  4. 百家讲坛白居易03铮铮铁骨—莫砺锋20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5日
  5. 白居易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