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莎(教育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莎(教育家)
原文名 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
出生 (1914-03-20)1914年3月20日
俄罗斯萨拉托夫州
逝世 2015年5月21日(2015-05-21)(101岁)
国籍 中国
教育程度 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
职业 教育家
配偶 李立三

李莎(1914—2015),女,原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中国籍俄罗斯人,著名俄语教育家,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南昌起义[注 1]五卅运动[注 2]的首倡者李立三先生的夫人。

简介

  • 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
  • 1936年,与李立三同志结为革命伴侣。同年考入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1941年毕业。
  • 1946年,随李立三同志来中国定居。
  • 1947年起,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 1964年,加入中国国籍。
  • 1979年,被授予教授职称,享受中国籍老专家待遇。
  • 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俄友好协会理事等职,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理事、全国政协委员。[1]
  • 曾获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嘉奖和勋章,法国荣誉骑士团成员。
  • 2015年5月12日13时,李莎在京逝世,享年101岁。

人物生平

  • 1914年,李莎出生在古老的俄罗斯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巴拉绍斯基县。她从小就产生了“为革命”的信念,早在10岁的时候,她就劝说妈妈摘掉挂在墙上的圣像。
  • 14岁便投身革命。
  • 17岁从莫斯科出版印刷技术学校毕业时,又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支援西伯利亚建设,分配到前苏联远东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出版社做版面设计工作。
  • 1936年2月,在莫斯科共产国际留克斯公寓七层楼上的一间14平方米的房间里,李立三、李莎这对异国情侣举行了俭朴的婚宴。陈云欧阳钦及《救国时报》的十几位中国同志参加了这个吃中国菜的婚宴。随后,李立三还在李莎母亲那里宴请了李莎的家人和亲友。
  • 1941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 1943年8月,李莎生下一个女孩,给家庭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李立三给女儿起了个中国名字:李英男。
  • 1946年10月,李莎告别衰老的妈妈,在那一批中国革命家的俄罗斯夫人中,第一个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刚到哈尔滨时,李莎正式将俄罗斯名字更改为中文名“李莎”。
  • 1996年,她因患心脏病而告别了心爱的讲台。
  • 1997年5月15日,是李莎来华工作50年的纪念日。
  • 2015年5月12日13时,李莎在京逝世,享年101岁。[2]

说她

人物家庭

李莎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夫人。

1967年,李立三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离开了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自从丈夫去世后,是对丈夫忠贞的爱和思念支撑着李莎走过了以后漫长的岁月。[3]

人物荣誉

  • 1998年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李莎教授普希金奖章。[4]
  • 2013年07月08日上午,在法、俄驻华使节和亲友的见证下,99岁高龄的李莎女士在其休养的北京友谊医院内接受了由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军官勋位)。


人物评价

相关视频

《锵锵三人行》 李立三和妻子李莎之史


注释

  1. 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 五卅(sà)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