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南威风锣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简介

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终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地方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汾西县、洪洞县、霍州市等地流传最广。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其中,汾西县的下团柏村更是威风锣鼓之村,下团柏村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2]

2006年5月20日,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晋南威风锣鼓 遗产编号 Ⅱ-56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山西省临汾市 常见曲目 《风搅雪》、《小秦王乱点兵》等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流行地区 汾西县、洪洞县、霍州市

目录

1历史渊源;2音乐本体;3艺术特征;4相关用途;5代表作品;6代表人物;7传承意义

历史渊源

起源

威风锣鼓演奏始于尧、舜时代,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二女便以夫舜所在历山为婆家,以父尧所在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时,历山部落民敲锣打鼓送行,羊獬村部落民敲锣打鼓迎接。这种仪式经过数千年流传,演变成今天的威风锣鼓。在临汾地区,大的村子几乎都有威风锣鼓队,大的锣鼓队多达上百人。

晋南威风锣鼓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传统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发源地是汾霍洪三县交界的下团柏村,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汾西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威风锣鼓有了很大发展,演奏人数增加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乐器配置仍是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演奏形式基本是锣与铙、钹的相互交替,鼓从中起联结作用。表演时,演奏队伍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等图形,鼓手身挎扁鼓,两只鼓槌头上嵌红综,在击铰的空隙可使出"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和"抛鼓槌"的绝技。锣手则紧握中间和两头均嵌有红综毛的木槌,绕槌或抛槌击锣。到高潮时,拍钹者便将钹举过头项,相击后翻腕45度,再击再翻腕,使钹不停转动。钹碗后所饰红、黄绸布不断飘飞,与嵌红缨的锣槌、鼓槌紧相呼应,甚为壮观。所穿服装不追求细小装饰,而注重大片色彩,以形成总体队伍的块状组合。

1988年霍县(今霍州市)300人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为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进行了精彩表演。

1989年团柏乡的威风锣鼓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40周年文艺表演--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大型文艺节目《我爱你,中国》的拍摄。

1990年由团柏乡三个村庄410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首先登场献艺。它阵容宏伟,队列整齐,成风凛凛,气势磅礴,展示了中华儿女顶天立地、威武雄壮、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

音乐本体

曲牌种类

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经"或"锣鼓单子"。流传的威风锣鼓曲牌丰富,据1990年12月调查记谱有44种,同名曲牌,因流行区域有别,敲法各异。如《十样景》有6种之多,《风搅雪》有4种之多。

有借历史故事表现古战场激烈气氛,反映人民勇敢、豪迈气魄和战胜困难的精神的,如《单刀赴会》、《二仙攀道》、《三战吕布》、《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下河东》、《金沙滩》、《唐王点兵》等;有借动物、花草、自然现象反映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情怀的,如《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老虎下山》、《鸭子贩蛋》、《狗咬阵》、《风搅雪》、《厦坡里滚核桃》、《小茴香》、《刺带花》、《乱插花》、《银扭丝》、《乱撕麻》等;有以锣鼓点数字和曲牌顺序,反映当地人们淳厚直爽,朴实无华优良传统美德的,如《起点子》、《三点子》、《四点子》、《五点子》、《六点子》、《七刹子》、《八牌子》、《九槌子》、《十二牌》等。

表演编制

威风锣鼓的编制,包括乐器配备比例和队伍组建。乐器配备,

通常一个扁鼓配二至三个锣;鉊钹比鼓少些。铙钹比铝钹少些。如百人锣鼓队,一般是扁鼓二十二面(有的还另外配有三至五个大架子鼓);铝钹十八副,铙钹十二副,锣四十八面。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根据乐器体积及音量大小而定,达到声部协调,音响和谐为目的。每个声部的人数,必须配成偶数,以便排列队形。

锣鼓队的编制,不强求一律,规模可大可小,队员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少则四十人,多则百人为宜。特殊情况。亦可组成数百人大型锣鼓队或在舞台上表演的二、三十人的微型锣鼓队。因此,应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不论大型或小型,每个队都必须有一名指挥员。队员男女均可,但应有选拔,有一定音乐基础的更好。要根据演奏需要,在排练以前,将队员按个头高低分成大、中、小三类,以便配备乐器,划分声部。为利于排列队形,大个头拍铝钹和铙钹,中等个头击鼓,小个头打锣,如果女队员占多数,可以全部打锣。

技巧形式

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表演技巧有鼓技、锣花、铙花、钹花、槌花及整体队列造形等,并因地域不同有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种表演流派。

队员在演奏时,讲究阵容变化和姿势造型。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锣镲如刀剑飞舞,队员如士卒冲杀,鼓锣镲花缀彩带上下翻飞,盲瞽路遇也会止步。

曲乐组成

乐曲由四个部分组成:

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弹拨乐器以较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3、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后,笛子以明亮的音乐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

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潮州大锣鼓的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击乐队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苏南吹打中的"螺蛳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乐曲中段慢板部分,运用左手滑、按、吟、揉等技法,结合在传统筝曲的韵律上,更具可听性,为大众所欢迎。

艺术特征

威风锣鼓突出表现在一个"威"字上。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音响刚柔相济。跌宕起伏,时而缠绵婉转,曲折悠扬,象山间小溪,潺潺流水;时而紧锣密鼓,搅地荡天,似虎啸雷鸣,声震长空。曲牌结构,严谨流畅,悦耳动听,雅俗共赏。乐器音域宽广。声若洪钟,深沉浑厚,刚中有柔。表演击奏多姿,形体健美,队形变化,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施展。再加槌缨、钹饰和鲜艳夺目的服装,呈现着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诱人景色。这个特点,概括为:"融服饰、舞姿、音响、技巧、队形于一体,集粗犷、剽悍、倔强、好胜、风度于一身。"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今人数扩大,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李世民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 3/4 4/4, 还有 3/8 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相关用途

配合身段动作戏曲表演程式性的规范动作,称为"身段"。角色的上下场势,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都要依照脚色行当,人物身份、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的规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

引导和结束,唱腔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唱腔,其开始之前和收住之后,或唱段与唱段之间的衔接、变换,需用锣鼓点子作为起止和交代,锣鼓能起到指示唱腔的板式类别和歌唱速度等作用。

伴奏念白、加强语气戏曲的念白与吟诵诗句、引子,都是有韵律的。在一段念白的开始与结束,或大段念白,律句、偶句之间,或从念白过渡到唱腔时,都常用锣鼓穿插,用以承前启后,点明句逗,划分段落,从而加强节奏感,烘托语气、语势上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辅助表现喜怒哀乐等感情。

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戏曲中戏剧气氛、情绪、环境、情景,常需要借助于乐队伴奏的配合渲染。当管弦之声不足以表现时,锣鼓便发挥它特定的作用。另外,锣鼓有时也兼作一些音响效果,如表示风雨雷电的各种自然现象,这也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借助手段。

代表作品

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代表人物

杨迎棋,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对威风锣鼓的主要贡献是搜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由他创作的威风锣鼓曲牌《农家乐》曾获创作奖,并第一次将临汾地区的锣鼓归类统称为"威风锣鼓"。1987年和临汾地区电视台合作编创的短片《天下第一鼓》,曾在山西电视台评为二等奖;1988主编了临汾地区民间器乐曲选《威风锣鼓音乐》;1991年参与编写出版的《山西民俗》、《山西民间艺术》,1999与贾红跃和崔义生编写出版了《怎样敲威风锣鼓》一书,为广大锣鼓爱好者,提供了具体的、实用性强和通俗易懂的教材。他先后发表著作有:《威风锣鼓真威风铿锵有力激人心》、《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临汾地区锣鼓表演侧记》、《别开生面的威风锣鼓》、《威风锣鼓的演变》等。

王振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是威风锣鼓传承中极为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曾任临汾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并一直担任锣鼓协会会长。对威风锣鼓的良好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作有《威风锣鼓》是最早介绍威风锣鼓的书籍;《威风锣鼓的发展》一书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里威风锣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收集的重要信息做了整理。《威风锣鼓的保护》主编出版《临汾民间艺术丛书》、《锣鼓艺术研究论文集》等10多部。

单红龙,其重要著作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威风锣鼓研究》,文中主要从音乐社会构成、物质构成、形态构成三方面做了论述,并在最后一章里将其之前对近20个村庄考察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收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珍贵鼓谱,特别是对威风锣鼓民间锣鼓符号谱手抄本的收集和整理,成为此书中的点睛之笔,并进一步推进了威风锣鼓的传承发展。

张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对威风锣鼓的贡献除了编排和收集鼓谱外,主要体现在创作方面,创作有《隆鑫魂》、《云维欢歌》、《沂蒙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黄河魂》等,笛子与鼓的曲牌《尧乡叙事曲》,由其参与创作的《丁陶鼍鼓》还获得了中国艺术节群星奖。2005年参与演奏的《黄河雄风》获得了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创办了临汾市尧都区舞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有效的为威风锣鼓打造了一套包括曲牌挖掘整理、表演编排、曲牌创新为一整个体系的传承方式。2010年应洛斯拉格斯大学的邀请赴南美洲智利进行"威风锣鼓"的教学,从而使"威风锣鼓"第一次传播到了国外。

传承意义

晋南威风锣鼓被誉为" 天下第一鼓" ,在得到众人青睐的同时兼具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曲牌演奏所表现的主题大多为借物言志、托物寄情的歌颂人民生活的片段,富有巧思的演奏者把群众生活中所熟悉的景物、事象、声音以及当下的情趣通过锣鼓表演艺术通俗形象的记录下来,奏响了人们的心声,引发了高度的共鸣。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佼佼者,威风锣鼓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性和艺术价值。

时代赋于威风锣鼓以幸运,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几年内,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达到了质的飞跃,演进成今日的崭新面貌。它三次进京表演,名声大噪。一次是1988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一次是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录相表演,再一次,则是1990年,在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三次表演,震惊了首都,震惊了全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撰稿评论,赞誉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威风锣鼓融音乐节奏、舞蹈、技巧于一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风格、朝气蓬勃的气势,体现了黄土高原北方汉子豪迈奔放的性格。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庆典活动中亮相获奖,震撼了世界。威风锣鼓的历史传承、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团结和谐的理想追求。

长期以来,"威风锣鼓"在当地都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威风锣鼓"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 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3]

相关视频

晋风鼓韵晋南威风锣鼓队

晋南威风锣鼓-尧都区乔李镇南羊村

参考资料

  1. 文化临汾:晋南威风锣鼓 ,黄河新闻网 2017-09-11
  2. 细说晋南威风锣鼓 , 临汾新闻网 2017-09-20
  3. 晋南威风锣鼓--振天吼 威名扬 , 搜狐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