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雜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歸國雜吟》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的詩作。
作品欣賞
一
廿四傳花信,
有鳥志喬遷。
緩急勞斟酌,
安危費斡旋。
託身期泰岱,
翹首望堯天。
此意輕鷹鶚,
群雛劇可憐。
二
又當投筆請纓時,
別婦拋雛斷藕絲。
去國十年余淚血,
登舟三宿見旌旗。
欣將殘骨埋諸,
哭吐精誠賦此詩。
四萬萬人齊蹈厲,
同心同德一戎衣。
三
此來拼得全家哭,
今往還將遍地哀。
四十六年餘一死,
鴻毛泰岱早安排。
四
十年退伍一殘兵,
今日歸來入陣營。
北地已聞新鬼哭,
南街猶聽舊京聲。
金台寂寞思廉頗,
故國蒼茫走屈平。
挈眷輦家何處往,
蚩蚩嘆爾眾編氓。
郭沫若《歸國雜吟》原文欣賞
五
悲歌燕趙已消沉,
淪落何須計淺深。
到底可憐陳叔寶,
南冠贏得沒肝心。
六
雷霆轟炸後,
睡起意謙沖。
庭草搖風綠,
墀花映日紅。
江山無限好,
戎馬萬夫雄。
國運升恆際,
清明在此躬。
七
炸裂橫空走迅霆,
春申江上血風腥。
清晨我自向天祝:
成得炮灰恨始輕。
歸國前後隨興感奮,曾作舊詩若干首。杏村有嗜痂之癖,爰書付之。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晨,由前線訪問歸來,興致尚佳。
作品賞析
《歸國雜吟》共七首,是詩人自日本歸國前後所作。本詩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輔以複雜的相互交融的情感。從剛剛回國的壯志情懷,對國家對民眾的莫大期望,到隨後所見所聞所感不堪的國內現狀,內心悲憤難抑,念及妻女,心繫家國,各種情感組合一起,構成這一組情感激越、奮發向上的動人樂章。[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