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弘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弘忍(公元602~公元675年),唐代高僧,俗姓周,祖籍浔阳(今江西九江),后迁居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东山法门开创者,中国禅宗第五祖。[1]

简单介绍

弘忍七岁即追随道信出家,三十年不离师侧,尽得其师禅法精要。得法的弘忍,在道信示寂后,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东面的凭茂山,所以弘忍的禅法被时人称为“东山法门”,亲近学习者千人有余,法席隆盛。


十三岁那年,弘忍正式披剃为沙弥。他生性勤勉,白天劳动,晚间习禅。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禅门辅测试之,而他则能够"闻言察理,解事忘情"。

永徽三年(651年)道信把法传衣给他。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其后参学者越来越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由是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2]

中国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到三祖僧璨,其门徒都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到了道信、弘忍时代,禅风一变。道信于唐武德(六一八年)初入黄梅双峰山,一住三十余年,会众多至五百。后来弘忍移居东山,又二十余年,徒众多至七百人这两代禅徒都定住一处,过著集体生活。他们实行生产自给,把运水搬柴等一切劳动都当作禅的修行;弘忍并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这是后来马祖、百丈等于深山幽谷建立丛林,实行农禅生活的指导思想。

唐显庆五年(六六〇年),高宗遣使召弘忍入京,他固辞不赴;乃送衣药到山供养。龙朔元年(六六一年),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比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弘忍以慧能见解透彻,遂授以衣法,叫他南归。咸亨五年(六七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弘忍圆寂,年七十四,葬于东山之冈。开元中(七一三~七四一年)学士闾丘均为撰塔碑。代宗时(七六三~七七九年)谥为大满禅师。

弘忍的禅学传自道信。道信自说他的法门: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弘忍常说:“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又说:“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宗镜录”卷九十七)这是他继承道信以心法为宗的设施。有弘忍评神秀的造诣说:“吾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楞伽师资记”引“楞伽人法志”)。神秀后来答武则天问东山法门依何典诰时说:“依‘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见“楞伽师资记”)由此可知弘忍和道信的思想是一贯的。又道信说一行三昧的修法,引“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念名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楞伽师资记”)弘忍也继承了这一思想,为他的门下建立念佛禅的理论根据。

弘忍的著作,未见记载。仅“楞伽师资记”及“宗镜录”等,散录其法语。“楞伽师资记”且说弘忍常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只是口说玄理,默授与人。因此世传有“禅法”一本,云是弘忍禅师所说,是不确实的。但古来传有“最上乘论”(一称“修心要论”)一书,题为“第五祖弘忍禅师述”,朝鲜、日本都有刻本。论中设立问答,阐说守本真心为涅槃根本、入道要门、十二部经之宗和三世诸佛之祖。又说:“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这比弘忍原来说法似更有发展,当是后人所作。[3]

衣砵传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禅师继承衣砵的故事, 已是家传户晓. 五祖弘忍要把衣砵传给弟子, 于是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弟子神秀先呈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慧能也呈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以慧能作偈得法,故以“法衣相传”,慧能成了第六代衣砵传人六祖。在五祖与六祖传法的过程上,可以说呈心传法转为作偈传法,禅宗由言传变为文传重要的转折点。

视频

有来有去,这是自然循环,五祖弘忍大师从双色莲中看到了禅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