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也常譯為西敏寺),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國君主(從英格蘭、不列顛到英聯邦時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點。曾在1546–1556年短暫成為主教座堂,現為王家勝跡。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目錄

中文譯名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譯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則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特別指最初附屬於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修道院,是天主教專有名詞,指該地原為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因此中文傳統音意合譯為「西敏寺」。後來此地以修道院名為地名[1],發展成今日的威斯敏斯特,也是倫敦中心的兩個市級行政區之一(另一個是倫敦市)。1579年以後,教堂改名「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名稱中的「Westminster」已不是修道院名而是地名了。

統稱譯法現在主要通行於台港澳和海外華人地區。而在中國大陸,是按照地名一般采音譯的方式,改譯為「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

由於威斯敏斯特教堂本身規模宏大,在華人界亦常被譯作「西敏寺大教堂」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根據英國國教會的正式劃分,1560年之後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已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大教堂」(座堂)地位。(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聖保羅座堂,英國國教會首席主教座堂則是坎特伯雷座堂。)

歷史

傳說中威斯敏斯特教堂在Saberht國王(Sæberht of Essex)時期就已經建成,最初建在泰晤士河中的一個小島上。1045年至1065年間按照懺悔者愛德華的命令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薩克遜王曾發誓要去朝聖,卻沒有信守諾言,教宗叫愛德華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贖罪。威斯敏斯特教堂最早是為本篤會教士而建的,於1065年12月28日完成。

1245年-1517年間威斯敏斯特教堂再次重建,第一階段的重建工作由亨利三世組織,但是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德三世時期由建築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完成的。1503年亨利七世叫人建了一個禮拜堂。

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後,1534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修院也被國王控制,並在1540年關閉。這段時期內原本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撥款都全部被轉移給聖保羅座堂。在女王瑪麗一世統治時期威斯敏斯特教堂曾短暫地重開,但在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再次關閉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威斯敏斯特教堂,但規定由王室直接管理,並把建制從修道院改為法政牧師團。 從此管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人不再是主教,而是主任牧師(dean),而且由國王任命。直到19世紀,威斯敏斯特教堂是除牛津和劍橋以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2]。欽定版聖經舊約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約的最後二分之一就是在這裡被翻譯成英文的。

視頻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 相關視頻

1分鐘了解英國【威斯敏斯特修道院】
英國倫敦西敏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