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类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声类表》,中国音韵学著作。戴震(见“方言疏证”)著。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誧伯为之刊刻。是戴氏晚年之作,未及为例言便溘然长逝。
本专著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表现上古音系的韵图,但与典型的等韵图有些差异。没有明显的韵图划分,各类字音的安排一类接着一类,不象其他韵图那样,以一个个整齐的独立的图表表现出来,每页一图或两三页一图。其分图基本上是以每一韵类为单位,一个韵类之中再分为开口、合口,开合之下再别以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具体的作法是:每一个图之首,注明其为“开口内转重声”,“合口外转轻声”等,表格中横行标明中古韵书的韵目,声调依韵部的不同而异。一般的韵部都占两行,一行列清音声母字,另一行列浊音声母字。横行分为五栏,分列不同的声母,第1栏为见组,第2栏为端组,第3栏为照组或知组,第4栏为精组,第5栏为帮组或非组。韵图的排列次序是由开口韵到合口韵,先内转后外转,先重声后轻声。但是本书所说的内外转与中古韵图《韵镜》、《七音略》等都不同,从其列字看,基本上把中古时属于一二等韵的字称为内转,三四等韵的字称为外转。至于重声和轻声,本书把属于古韵本韵部之内的字(正例的字)称为重声,属于古韵本韵部之外的字(变例的字)称为轻声,约略相当于黄侃所说的古本音和古变音。
(参阅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在归纳上,本书大体上是以古韵分部(戴氏在此书写作之前分古韵为7类20部,后来改为9类25部)的格局来安排字音的,一些在中古不属同韵而在上古音中属同一韵部的字,就将它们排在一起,注明其为“古音’。不过本书并不是严格的古韵分部归字表,对一些字的安排是基于戴氏心目中的音理或兼顾中古韵图列字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的处置。所列的字按9类25部的框架来排比,目的是以《广韵》音系所辖的字来应合上古音韵部的分类。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把入声韵独立出来,与阴声韵、阳声韵相配。这是基于戴氏的对转理论,他认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可以对转,而入声韵是通转的枢纽。这后来导致了孔广森阴阳对转理论的正式提出。本书也存在不少欠妥之处,如分韵列字、声母分类及排列、考古与审音关系的处理等皆有可议之处。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以“齐全、新颖、系统、科学、稳定”为编纂原则[1],选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500多个学科(包括主要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学上各主要学派[2]的代表作,文学艺术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著作。
视频
声类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论文)百科全书的编纂体制与体例,道客巴巴,2015-07-08
- ↑ 第十讲科学学派_图文,豆丁网,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