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噶哈巫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噶哈巫族

图片来自xuite

噶哈巫族Kaxabu、Kahabu、Kahapu)为台湾平埔族原住民、使用噶哈巫语。主要居住在台湾中部埔里盆地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仑),在仁爱乡南丰村大同村、及雾社地区也有少数族人,目前仍保有族语及传统文化,其语言噶哈巫语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世界濒临绝种的18种语言之一(归为与巴宰语同语系)。

分布

噶哈巫族原本主要分布于大甲溪流域两岸,相当于今日台中市境内的石冈区新社区社寮角、大湳、山顶、水底寮等地,主要部落为朴仔篱社(Aboan Poalij、又分许多小社)。现今的噶哈巫族聚落位于埔里西关刀山下之眉溪两岸四个村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仑),

历史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噶哈巫族协助道卡斯族巴布拉族一起反抗清朝势力,巴宰族则在清朝的协助下,征服中部平埔族,取代大肚王国,形成中部的新势力。19世纪,原乡土地遭受汉人侵占骗取,及汉人带来的传染疾病,平埔族群无力抵抗,原乡地区将不适合居住,是噶哈巫族迁徙的推力,在郭百年事件过后,平埔番亲在邵族的引介下共同防守的拉力因素迁入南投埔里

族群正名运动

噶哈巫族人在近年也发起正名运动,希望获得官方承认[1]。个别族群身份的认定,基本上可以直接去户籍所在地的户政事务所调阅日治时期所遗交下来的户籍资料,在日治时期户籍誊本上“种族”一栏有登录种族别。

“种族”一栏种族别依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闽南人与客家人分别注记为:山地原住民注记为“生”(生蕃)、平地原住民注记为“熟”(为“熟蕃”,指平埔族)、福建祖籍的注记为“福”、广东祖籍的注记为“粤”或“广”。(目前噶哈巫族仍被学者认为是巴宰族的一支,但是噶哈巫族人很坚持自己是噶哈巫族,和巴宰族是不同的族群)[2]

族群迁移

噶哈巫族属平埔族群其中一族。原朴仔篱社属于噶哈巫族。最早荷兰户口表记载之Aboan Poalij,即为清代文献记载的“朴仔篱社”,分布于大甲溪河岸流域,在今之台中市东势区石冈区新社区等地区。以地区分类而言,丰原以西为巴宰本族,以东五社(目前居住于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庄(牛眠山(Baisia)、守城份(Suwanlukus)、大湳(Kalexut)、蜈蚣仑(Tauving)))则为噶哈巫族。眉溪四庄祖噶哈巫族先来自今台中市新社区大甲溪沿岸的台阶地,居住地分别叫做“山顶社”、“大湳社”、“水底寮社[3]、“马历埔”等地。于清末道光三年(1823年)起因耕地狭小、生活不易、粤籍移民开垦逐渐逼近,而开始移民、陆续迁移到埔里盆地落居在盆地东北角眉溪流域的南北岸,其聚落分别叫做“蜈蚣”、“大湳”、“守城”、“牛眠山”四个村庄,当时人俗称“四庄番”。

噶哈巫族使用噶哈巫语因为族语及文化与巴宰族相近,故依据伊能嘉矩之分类仍把它归为同一族。为了解决噶哈巫族和巴宰族的族名纷争,赖贯一牧师希望以Abuan(阿雾安)这个名称来整合二族。至今会讲噶哈巫语为眉溪四庄则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后裔潘永历先生及其他噶哈巫长老。他甚至仍会唱噶哈巫古调"忆祖之歌"(aiyan; 哀烟)。巴宰语部份则为爱兰地区已故的潘金玉女士,她曾会流利使用巴宰语。

风俗文化

  • 服饰

噶哈巫族传统服饰有红、蓝、白等颜色,大都使用菱形、直条等几何图形图腾,颜色和图案多变,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巴宰族文物中,其好汉旗(标旗)即是噶哈巫族最传统的图腾。

  • 饮食

阿拉粿、酒、生肉腌渍、青苔及野菜采集。

  • 音乐

风潮唱片所出的噶哈巫族音乐〈巴宰族(噶哈巫族)Ayan之歌〉,即是音乐学者吴荣顺从四庄采集得到。

  • 节庆

噶哈巫人在岁末农田收割后举行“收获祭”和“祖灵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噶哈巫过年,又称为“番仔过年”(mu-raraw a razem)或“姓潘的人过年”为农历十一月十五左右举行,除制作传统食物“阿拉粿”(tupalis yamadu/(mubuiak tupalis yamadu)为"制作阿拉粿")外,也进行“牵田”(mahalit、族人在田间围火唱Ayan母语曲调歌谣)、“抓大鱼”(tia kumuxay alaw)、“走标”(maazazuah)等之活动,以纪念祖先、祈祷平安,并凝聚族人感情。[4][5]

  • 纹面

岸里、扫栜、乌牛栏、阿里史、朴仔离番女绕唇胳皆刺之点,细细黛起,若塑像罗汉髭头,共相称美,又于文身之外,别为一种。

参考文献

  1. 回应 “评介噶哈巫人的话语和脚踪(Kakawas iu minuzakay ki Abuan a saw)”[1]
  2. 平埔语言都没了?──921地震,竟震出这群语言都还活得好好的原住民族. Mata Taiwan. 2016-12-04 [2017-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3. 走读台湾-台中县新社乡欢迎您 教育部,国家图书馆
  4. 噶哈巫族与番太祖[2]
  5. 南投县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化馆 - 台湾打里折教育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