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螽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周南·螽斯 |
作品名称;周南·螽斯 作品别名;螽斯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
《'''周南·螽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先民为祈求多子而唱的一首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绘螽斯的翅膀及其飞翔的声音,后两句颂祝多子多孙。此诗以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为特色,锤炼整齐,音韵铿锵。[1]
作品原文
周南·螽斯⑴
螽斯羽,诜诜兮⑵。宜尔子孙⑶,振振兮⑷。
螽斯羽,薨薨兮⑸。宜尔子孙,绳绳兮⑹。
螽斯羽,揖揖兮⑺。宜尔子孙,蛰蛰兮⑻。
⑴螽(zhōng)斯:或名斯螽,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一说即蝗虫。一说“斯”为“之”意。
⑵诜(shēn)诜:同“莘莘”,众多的样子;一说和顺的响声。
⑶宜:多。尔:你。
⑷振(zhēn)振:茂盛的样子。
⑸薨(hōng)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⑹绳(mǐn)绳:延绵不绝的样子,一说戒惧。
⑺揖(jí)揖: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
⑻蛰(zhé)蛰:群聚而和谐欢乐的样子,一说安静群居的样子。
白话译文
螽斯扇动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
螽斯扇动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
螽斯扇动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
创作背景
《周南·螽斯》当是古人在婚礼上祝愿新人多子多孙的祝福曲。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早在传说时期的尧舜时代就已深入人心。在远古,生活资源极其匮乏,人类时刻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存威胁,天灾人祸不断,各氏族部落急需扩大自身的人口规模,因而生殖就成了当时的头等大事。由于螽斯这种昆虫繁殖力极强,所以,诗人把它编进诗中,用以祝颂人多子多孙。
根据《周南·螽斯》意象与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周南·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周南·樛木》祝贺新婚幸福,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周南·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周南·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名家点评
汉代卫宏《毛诗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宋代朱熹《诗集传》:“后妃不妒忌,则子孙众多。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其措辞亦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 ↑ 《国风·周南·螽斯》原文|译文,5068教学资源网 , 202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