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南通博物苑为近代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公共博物馆,由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1905年1月14日),馆址位于原通州城内东南,今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濠南路19号,东、北临濠河,西邻南通市图书馆,南邻原南通医学院(今南通大学启秀校区)。
该馆现占地面积75,982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约6,700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4,960.9平方米,现存建馆早期建筑有中馆、南馆、北馆等,原用以陈列自然、历史、美术及教育四部标本、文物,并且有园林设施,配合以室外陈列,其馆址融中国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将民族特色与科学内容相结合,为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历史沿革
从1868年开始,中国陆续出现由来华西方人所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1](震旦博物院前身)、亚洲文会博物院和华北博物院等近代博物馆,同时伴随着中西方的思想交流,在诸如斌春《乘槎笔记》、张德彝《航海述奇》和王韬《漫游随录》等中国人的文献著作中也开始出现众多对于国外博物馆的记述,使得一些开明人士对博物馆的认识逐步深入,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即提出了设立博物馆的设想,并促使光绪帝与慈禧太后颁布奖励民间创办博物馆的章程,但因变法失败而未能实现。
1903年,张謇赴日本考察实业与教育,并参观在大阪举办的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在其日记中开始出现“劝业以开来,而此为彰往,若移置中国博物院差不倍耳”的设想,孙渠在回忆录中则谈及张謇曾参观过“日本东京帝国博物馆”并有所感受,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和《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提出参照“日本帝室博览馆”,在京师设立博物馆并作为各省模范,同时出现博物馆、图书馆两馆合一的设想,但未被采纳,因此决定在南通亲自示范。
在创建博物馆之前,张謇在南通教育事业上已略有成就,并已创办通州师范学校。1904年张謇选定在通州师范学校以西、濠河对岸面积约三十余亩的用地上兴建公共植物园,同时用于师范学校的辅助教学,次年又决定“因公共植物园营博物苑”,其办馆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主要为师范学堂及中小学堂的学生于课外校外实习观摩。年内筑表门、围墙和工作用房,次年陆续建设展厅和园林设施,至1911年基本建成,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最初博物苑附属于通州师范学校,除用于文物标本的收藏、展出外,兼设植物园和动物园。1912年后改称南通博物苑,1927年起又附属于南通学院,1936年起由通州师范学校代管。1938年3月侵华日军占领南通,馆址被改为日军司令部,苑内草坪则沦为马厩,除少量文物被转移外大部分遭到劫毁,至抗战胜利后建筑仍未修复。
1951年,由南通市政府修复馆舍并建立南通博物馆,次年改称苏北南通博物馆,1954年又予以撤销并入江苏省博物馆,园林部分则最初用以建设人民公园,并另设管理机构(1999年底二者合并)。1956年受到郑振铎在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并不太久,最早的公共博物馆,除了帝国主义者们在沿海地区所办的几个之外,要算是张謇他们办的南通博物苑了”的影响,江苏省政府决定恢复南通博物馆,1958年正式恢复。文革中南通博物馆曾与其他单位合并为劳动人民文化馆,1976年恢复原建制,1981年馆址西北侧的张謇故居濠南别业被纳入管理范围,1984年正式恢复南通博物苑原名。2002年由吴良镛设计新馆,2005年9月建成[2],2008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视频
南通博物苑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什么样,搜狐,2018-07-31
- ↑ 南通博物苑诞生百年 吴良镛教授设计新馆落成,国际在线,200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