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冕宁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东依小相岭与越西、喜德两县毗邻,南与西昌、盐源两县(市)接壤,西隔雅砻江、牦牛山北段山脊与木里、九龙两县交界,北至菩萨岗与石棉县相连。总面积4420平方千米。
冕宁地处攀西大裂谷地带,安宁河和楠桠河发源于境内,雅砻江从西南蜿蜒而过,被誉为安宁河畔米粮仓,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种30多种,其中稀土储量位居全国第二[1]。冕宁是革命老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捐军,在这里朱德总司令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提出了“长征”概念,也是在这里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
历史文化
彝海结盟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21日,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刘伯承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先遣部队到达冕宁,其先头部队在拖乌喇嘛房受阻。22日,红军先遣队宣传队队长肖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曰。”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提出要以彝族最古老的结盟仪式:歃血结盟和刘伯承结为兄弟。
两个异族兄弟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红色革命里程中灿烂的英雄主义佳话。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惟——次和少数民族兄弟以这种形式走在了一起。随后,毛泽东同志在冕宁县东街一座赵姓大院(现城乡镇东街8号)会见了彝族首领代表果基达涅。
在红军离开冕宁时,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果基叶丹,果基叶丹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并派出4个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红军大队人马顺利地通过了彝区,挥师北上,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1995年8月1日,在中国工农红军过冕宁60年的时候,“彝海结盟纪念碑”落成。纪念碑的碑名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纪念碑介绍碑文用彝、汉、英三种文字书写,纪念碑群体雕塑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小叶丹和参加结盟仪式的当地彝族群众代表沙马尔各4人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台阶高6层,寓意着35年5月22日结盟和60周年纪念活动。
挑花
冕宁民间艺术种类丰富,有雕塑、绘画、剪纸、纸扎、扎染等多种门类,其中尤以挑花艺术独具特色。挑花艺术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民间又叫掐花、缝花,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泥塑
冕宁县西街泥塑世家李荣禄、李翌、李桔三父子,秉承家传泥塑木雕技艺并融合创新,重现了悬塑、人体脱模及室外空心泥像、滚金壁画等古代造像、壁画技法。北京潭拓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青城山、眉山三苏祠、浙江普陀山以及宁夏、甘肃、云南、重庆等地留下了众多的雕塑壁画作品。
藏族《赶马调》
冕宁民间歌曲蕴藏丰富。其中藏族民歌《赶马调》[2]尤为突出,因在赶蓄力运货、出行或赛马途中演唱而得名。那高亢而不失婉转、奔放而不失优美的天籁之音,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赶马调》主要分布在冕宁的和爱、青纳、联合、回龙、回坪、惠安等乡镇。
经文化部深入乡村,收集、整理、抢救、挖掘,通过严格、规范的申报程序,冕宁藏族《赶马调》于2008年被评为州级、2009年被评为省级、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手伍德芬、伍春花、赵仙芝分别被申报为藏族原生态民歌《赶马调》国家级、省级传承人。
视频
冕宁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冕宁培育稀土开采全国样本,央视网,2011-7-21
- ↑ (凉山州冕宁县)藏族赶马调,四川新闻网,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