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争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争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问题。《争战》出自明朝刘基的《百战奇略[1]

它认为,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 一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观因素。占领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胜仗;失去了有利地形,就可能打败仗。这在战争发展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三国时期司马懿破诸葛亮五攻曹魏之战,便是体现先敌抢占有利地形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倘若遇到对作战有利的地形,应当抢先占据它,凭此作战就能胜利。如 果有利地形为敌人先期占领,我军便不可贸然发动进攻,而应等待敌人自身发生变化,再乘 机发起攻击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遇有敌我双方必争的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 占领了,就不要贸然发动攻击。” 三国时期,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 攻曹魏,且在兰坑一带垦田种地。此时,魏国大将司马懿率兵驻屯在渭水之南,其部将郭淮推测诸葛亮一定要争夺北原,便建议魏军抢先占领该地,但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不必如此。 郭淮因此而进一步分析说:“倘若诸葛亮跨过渭水而登上北原,再派兵控制了北部山区,就 会切断陇道,动摇民心,这将是不利于国家大计的。”司马懿听完郭淮的一席话非常赞赏, 并派他率兵进屯北原。就在郭淮所部进占北原,正在构筑工事之际,蜀军大批赶到这里,郭 淮于是挥军迎击之。几天后,诸葛亮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郭淮的部将们都认为诸葛亮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唯独郭淮看出诸葛亮是用“示形”之法伪装向西进攻的样子,以此诱使魏军前去应战,而真正企图则是向东进攻阳遂。当天夜里,蜀军果然向阳遂发起进攻,但因郭淮预先有所准备,才使魏军没有打败仗。

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 有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①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②,并田③于兰坑④。是时,魏将司马懿屯渭南, 郭淮⑤策亮必争北原⑥,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 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 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攻西围⑦,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 必攻东耳。其夜,果攻阳遂⑧,有备不败。⑨

注释

①争地勿攻: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但与原文略异,原文是:“争地则无攻。”

②斜谷:山谷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南终南山,谷呈南北走向,南口曰褒,北口曰斜,故又名“褒斜道”。

③田: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由”,今据史校改。田,这里作动词,意谓屯田。

④兰坑:地名。位于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南。

⑤郭淮。三国魏将。阳曲(今山西太原北)人,字伯济。魏文帝时,任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明帝时,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长期驻守关右,后任车骑将军,封阳曲侯。

⑥北原: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郿县之间的渭水北岸,军事要地。

⑦西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西国”,今据史校改。西围,乃魏军营垒之称。

⑧阳遂:地名。故址在北原东,即今陕西郿县西之渭水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作品介绍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军事著作,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2]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

《百战奇法》是中国古代分条论述战法的兵书。约成书于北宋末。明崇祯本《韬略世法》称该书为南宋末谢枋得编辑,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后被更名为《百战奇略》,题明刘基撰,实系清人伪托。现有明刻本存世,10卷,3万余字[3]

视频

争战 相关视频

《虎豹骑》百战奇略第一期:中国骑兵的发展历程概述
《虎豹骑》百战奇略第二期:中国骑兵的发展历程·续

参考文献

  1. 《百战奇略》简介,快照页 - 搜狗百科,2019-11-05
  2. 在历史长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经典军事理论和著作?,网易,2019-03-22
  3. 百战奇法,豆丁网,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