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上海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簡稱中華鱘保護區)位於上海市的東北方,中心點距離上海市中心直線距離約 78km。中華鱘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濕地之一,也是我國為數不多和較為典型的鹹淡水河口濕地。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2、4、7、8。2003 年成立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1],2008 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中華鱘保護區內的動物主要有魚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和哺乳動物。共監測到魚類332種,隸屬於106科,其中軟骨魚類16科34種,占長江河口魚類總數的10.2%,硬骨魚類計90科298種,占長江河口魚類數的89.8%;節肢動物17種;軟體動物9種;腔腸動物3種;環節動物5種;棘皮動物1種。保護區是中華鱘等魚類的庇護場所。
中華鱘為溯河產卵洄游魚類,生活史的主要時間在我國近海與長江口度過。每年7~8月,即將成熟的中華鱘繁殖群體經長江口溯河而上,在長江度過約14~17個月,於翌年10 月中旬至11月中旬產卵繁殖,繁殖後親魚即返回大海。孵出的仔魚進行降河洄游,在中下游的淺水區覓食一段時間後,於翌年5月中、下旬到達長江口,整個洄游時間約 6 個月,降河洄游里程 1800km 以上。中華鱘幼魚在長江口隨潮汐上下游弋,逐步適應海水生活,在長江口淺灘區攝食育肥,並在8~9月份陸續進入淺海生活。濕地內植物以浮游植物為主,記錄到68屬132種,其中硅藻37屬93種,占總種數70.5%;綠藻17屬20種,占總種數15.2%;甲藻、藍藻、黃藻和裸藻種類相對較少。浮游植物的密度達222.42 萬個 /m3。
適應氣候類型
中華鱘保護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且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年平均氣溫15.5 ~ 15.8℃,年均日照時數1800~2000h,無霜期254天,年平均降水量1083mm,年平均濕度80%,年均蒸發量1300~1500mm,年均霧日50天 以上,年平均風速3.7m/s。
中華鱘保護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東臨大海,西接長江,水量充沛、恆定;屬於中潮岸帶,是長江口北港和北支水道落潮流和崇明島影區緩流的堆積地貌區,屬漲勢向東和向北的淤漲岸,主要為潮下灘。底質主要有細沙、粉沙質細沙、細沙質粉沙、粉沙和黏土質粉沙等多種類型。土壤多為沙質土,可以分為濱海鹽土類和潮土類兩大類型。
保護價值
中華鱘保護區既是瀕危物種中華鱘幼魚唯一的「幼兒園」 , 又是中華鱘產卵親體特有的 「待產房」 和 「產後護理場所」 ;是中華鱘生命周期中數量最集中、棲息時間最長、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的天然場所[2],也是種群最易受到傷害的場所,同時也是其他魚類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餌產卵的重要場所,是全球重要的生態敏感區,有着很高的保護價值。
視頻
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上海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擴建 ,搜狐,2019-03-23
- ↑ 上海立法保護長江口中華鱘,搜狐,200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