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坦克殲擊車
M10坦克殲擊車(M10 tank destroyer)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坦克殲擊車[1]。當時的美軍部隊一般都稱它作「TDs」(美軍當時以TDs一詞來稱呼所有坦克殲擊車),而其官方名稱為3in GMC M10s。英國在租借法案下也裝備了大量的M10坦克殲擊車,被稱為「狼獾」式(Wolverine)或「阿基里斯」式(Achilles)。
目錄
概要
二戰初期,美軍為了彌補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敵陣兩方面上的不足,於是整編了一支專門對付敵軍坦克的坦克殲擊車部隊。可是,最早期被編入這支部隊的,只是一些裝配了37毫米反坦克炮的卡車,或是一些使用75毫米野戰炮的M3半履帶車。而這支部隊後來投入北非作戰,以汲取實戰經驗。然而,在北非的實戰中,這支部隊的問題開始浮現——機動性及防禦力嚴重不足。為此,美軍開始研發新的武器以取代這支部隊。
發展
1941年11月,在德克薩斯州胡德營地成立了坦克殲擊車戰術和射擊中心後,陸軍開始發展坦克殲擊車營的新型標準裝備,在參閱過軍械部數百個建議後,決定發展一種裝有裝有M7 反坦克炮的坦克殲擊車,最初的重心計劃有兩個:
- T1,1940年開始研發,1941年1月更名為M5 3英寸自行火炮,車體基於一種機場用拖車。無炮塔。
- T24/T40,1941年10月開始研發,起初T24因為過於高大而被否決並衍生出改良版T40,在1942年5月更名為M9 3英寸自行火炮,車體基於M3中型坦克,無炮塔
當這兩種坦克殲擊車進入了最終開發程序後,軍械部開始不滿意於這兩種設計,並於1941年11月額外發布了一個新規格:一個有旋轉炮台的3英寸火炮坦克殲擊車,T35方案立即被提出。
T35使用了鑄造的圓形開放式炮塔,並裝配一門來自M6重型坦克的3英寸火炮。車體則基於M4A2中型坦克。由於在菲律賓戰役證實了傾斜裝甲的可用性,也設計出將車體上部兩側和後邊改為斜板的T35E1方案。這兩種原型車在1942年4月交付至阿伯丁試驗場,陸軍選擇了T35E1進行進一步開發。
首先,將T35E1車體上半部的側邊和後邊裝甲從1英寸削減成0.76英寸以減輕車重。同時加上可以裝上額外裝甲板的支架,而本來的圓形炮塔也被替換成易於生產的焊接式五角形炮塔。1942年6月,這款坦克殲擊車被更名為3in GMC M10,並開始投入生產。1943年秋,M5和M9被正式取消生產合約,M10成為美國二戰前期主力坦克殲擊車[2]。
考慮到萬一發生M4A2底盤的產量不足的狀況,另一種基於M4A3底盤的M10A1也被授權生產。
視頻
M10坦克殲擊車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二戰坦克 之 美國M10「狼獾」坦克殲擊車:美軍裝備最多殲擊坦克 ,搜狐,2017-10-27
- ↑ 二戰美國開瓶神器「M10狼獾坦克殲擊車」!,東方資訊,201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