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1坦克
KV-1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1),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帅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们的厚重装甲为名;德国进攻苏联时,KV坦克是少数同时能抵挡37和5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的坦克。在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1] 以前,苏联的22000辆坦克中约有500辆KV-1坦克服役。随著KV-1坦克的成功,苏联相继研发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诸多衍生型。
目录
发展
KV-1是由伏罗希洛夫的女婿—科廷(Zhozef Kotin)和耶莫雷耶夫(Vladimir Yermolaev)于基洛夫工厂所研制,将之前的多炮塔坦克——SMK战车改采用单炮塔和宽履带进行改良。
1939年2月,设计工作展开;
同年4月,国防委员会通过其全尺寸的实体模型;
同年9月,成品便在红军的参谋幕僚前进行展示;
同年12月29日与T-34被列制式装备;
1940年2月,量产开始,当年便生产了243辆。之后有一战车排的KV-1原型车与T-100坦克和SMK坦克被派往冬季战争对抗芬兰军队。
在冬季战争中,芬军对KV-1原型车的厚重装甲难以击破,且机动性佳;而SMK和T-100则是常发生履带被炸断、炮塔故障等问题。KV-1使用许多SMK坦克的设计,如传动、悬挂装置等,原先预计采用 76.2 毫米和 45 毫米主炮,最后却只用 76.2 毫米一座、配有12个独立负重轮和扭杆连结的悬挂装置,和炮塔前 90 毫米、侧面 75 毫米、车身 90 毫米的厚重装甲,重要的是,采用宽履带的KV-1分散了重量,能够过得了许多原本会被压坏的木桥。但KV-1的缺点是早期的离合器和传动器协调性差,换档时需要先停车,乘员舱又视野狭小、缺乏无线电,影响其作战能力。
当苏德战争开始后,KV-1坦克开始与德军交锋,到1941年6月时基洛夫工厂已生产了636辆。当时德军主要使用的反坦克炮、坦克炮都无法击毁其90毫米厚的炮塔前部装甲(后期前方装甲还增加25mm装甲板至100毫米),对德军震慑力强,因而开发其他如KV-1S、SU-152等衍生车;相较之下,SMK、T-35等重型多炮塔坦克常因故障而停驶,被视为阻碍道路交通的一大问题,甚至故障数量比被德军击毁者还多。
随著德军进逼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遂进行撤离,而于1941年改由车里雅宾斯克牵引车厂接手生产。而撤到车里雅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和车里雅宾斯克牵引车厂合并,再加上其他撤到该处的工业,组成一生产复合体——“坦克格勒”(Tankograd,战车城之意),并一度为苏联在战争时期所剩下的唯一一个制造重战车及重自走炮的生产机构。
到了后期,由于装甲的强化,重量也成为KV-1的主要缺点,虽然不断更换离合器、新型的炮塔、较长的炮管,并将部分装甲的焊接部份改成铸造式,它的可靠性还是不如中坦克T-34,于是KV-1的生产开始被转移,KV系列的其他坦克亦如此。同时,也因为不敌四号坦克的强化型、虎式坦克、新型反坦克炮、豹式坦克,压缩了KV-1的威胁能力,苏军因此开始开发新型的重型坦克——IS-1坦克,用以取代KV系列。
变形
KV-1 1939年型
- 从1939年12月开始生产,主炮为 76 毫米的L-11坦克炮,装甲厚达 75 毫米。原先车身前面没有架设机枪,仅有手枪口,但在后期装备L-11坦克炮的生产车也装设了机枪。
KV-1 1940年型
- 自1940年后半开始生产。主炮为 76 毫米的F-32坦克炮,装甲初期 75 毫米,后期提升至 90 毫米,炮塔更换为新型炮塔,炮塔前头还设计使敌军跳弹的造型;主要用来对抗德军的入侵。
KV-1E
- 增加了35毫米外接装甲的1940年型。由于过重,以后的型号直接加厚基础装甲。
KV-1 1941年型
- 从1941年7月开始生产的型号。主炮为76.2毫米的ZiS-5(有部分装备的是T-34的F-34)坦克炮,炮塔得到加厚,并开始采用铸造工艺生产。
KV-1 1942年型
- 主炮依然是ZiS-5,但车身和炮塔的整体装甲都得到了加厚。另外还更换了发动机。
KV-1S
- 在1942年型的基础上发展的轻量化版本。以牺牲装甲为代价,获得了大幅提高的机动性,也换装了更新、更小的铸造炮塔,但火力并没有太大提升。采用的新式炮塔上有专用的观察装置。
KV-1A
- 德军对1940年型的称呼。亦有说法指是使用焊接炮塔的各种型号。
KV-1B
- 德军对KV-1E,或者1941年型的称呼。
KV-1C
- 德军对1942年型的称呼。亦有说法指是使用铸造炮塔的型号。
Pz.Kpfw.KV-1 753(r)
- 德军缴获并正式使用的KV-1。有一些换装了四号坦克F2型所使用的7.5cmKwK40/L43火炮。
乘员
没有专业装填手。
- 车长兼职装填手,
- 炮手
- 驾驶员
- 辅助驾驶员兼机械师
- 无线电员兼前机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