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洛陽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秦嶺與太行山的過渡地帶,黃河小浪底水庫上游南岸,行政區劃隸屬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管轄,分為龍潭峽、荊紫山、黛眉山、青要山和萬山湖五大景區,面積約328 km2。是一座以沉積構造遺蹟和地質地貌景觀為主,以地質災害遺蹟、典型礦產和水體景觀等相互輝映為特色的綜合型地質公園[1]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太行山南麓,跨越黃河兩岸,分布於河南省濟源市西部和新安縣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01′10″-112°31′50″,北緯34°57′00″-35°16′45″。總面積約為986平方千米,核心區的面積約為273平方千米。

其中,王屋山,位於濟源市西北40千米處,主峰天壇山海拔1715米,是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世稱「太行之脊「、「擎天地柱「。黛眉山,位於新安縣北部的峪里鄉,北臨黃河與山西垣曲相望,西隔金陵澗水與荊紫山為界,南群嶺諸峰遠眺崤山,有相對高度差別不大的16座山峰,依次為梳妝檯、南天門、鍾峰、望相逢、月老峰、抱犢峰、鳳凰嶺、燕子峰、金壇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萬佛山、大獨立峰、小獨立峰、元帥寨。

氣候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屬暖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但受季風影響顯着,冷熱分明,乾旱或半乾旱季節明顯,春季氣溫回升快,多風少雨、乾旱頻發;夏季炎熱,熱量充足,降雨集中,局部易澇易旱;秋季秋高氣爽,氣溫降幅較大,雨量減少;冬季寒冷,雨雪稀少。2011年全年平均氣溫 14.6 °C,全年日照1727.6小時,全年降水量 860毫米。

地質

王屋山

王屋山,以裂谷構造、地質工程景觀為主,以典型地質剖面、古生物化石[2]景觀、地質地貌景觀為輔。

①特點:河南王屋山較為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沉積和構造—熱事件的序列產物,清晰地保存着發生在距今25億年、18億年、14.5億年、8.5億年分別被命名着「嵩陽運動」、「中條運動」、「王屋山運動」和「晉寧運動」的四次前寒武紀造山、造陸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面及構造形態遺蹟。園區內出露的三大類數百種岩石和四大類數十種礦產構成了一座「天然地質陳列館」。其中,岩石內發育的特殊沉積構造更是比比皆是。如大型波痕、核形石灰岩、豆粒灰岩、鮞粒灰岩等。複雜的地質地理背景,系統地地層層序、岩石組合、結構構造和古生物化石及豐富的礦產資源、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使王屋山成為儲存地質信息的「數據庫」。

山體內發育着集典型、稀有、系統、完整性於一身且不可再生的珍貴地質遺蹟,是研究地殼深化規律、追溯地球深化歷史的理想場所。境內出露的三大類數百種岩石和四大類數十種礦產構成了一座「天然地質陳列館」其中,岩石[3]內發育的特殊沉積構造更是比比皆是。如大型波痕、核形石灰岩、豆粒灰岩、鮞粒灰岩等。

在王屋山的天壇山,由不整合面形成的大絕壁雖經改造,殘跡猶存;尤其是兩期不整合面的「t「形交匯,更是國內少有、世界罕見的地質遺蹟。在下元古界銀魚溝群的大理岩中,發育了一種與硅化木形狀相似的典型構造遺蹟,稱之為「席筒狀構造」。

中條運動和王屋山運動是以王屋山和中條山命名的兩期區域性造山運動,中條運動不整合面和王屋山運動不整合是具有國家級意義的典型地質構造剖面;而黃背角的古火山機構和火山岩則是具有國家級意義的典型火山岩剖面;此外,還有天壇山兩期不整合面的「t」形交匯,鐵山河兩期褶皺的相互疊加,天壇山由不整合面形成的懸崖峭壁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地質遺蹟。

②成因:距今25-14.5億年之間,公園所處的豫陝裂谷系中條山-王屋山人字型三叉裂谷,是這一時期華北古大陸邊緣的三大古裂谷盆地之一(北部為內蒙古狼山-白支鄂博裂谷系,西部為寧夏賀蘭山中段裂谷系,南部為豫陝裂谷系。);在中條山-王屋山人字型三叉裂谷內分布的古元古界銀魚溝群、中元古界長城系西陽河群和保存完好的中條運動、王屋山運動以及褶皺、構造、古風化殼、古火山機構、火山活動遺蹟等典型構造形跡,是研究華北古大陸裂解和拼合的直接證據,是和世界範圍內的哥倫比亞超大陸(20-15ga)及rodinia(1050-720ma)超大陸對比的主要依據。

黛眉山

黛眉山地質由厚達820餘米的中元古界紫紅色石英砂岩,構成了黛眉山的主體;波痕、泥裂、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遺蹟的種類多達數百種,是反映距今12億年前後華北古海洋沉積特徵的天然博物館,為在新構造運動背景下經流水深切形成的紅岩嶂谷群地貌。

①特點:洛陽黛位於秦嶺與太行山的過渡地帶,黃河小浪底水庫上游南岸,行政區劃隸屬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管轄,分為龍潭峽、荊紫山、黛眉山、青要山和萬山湖五大景區,面積約328平方千米,以沉積構造遺蹟和地質地貌為主。

公園由厚達820餘米的中元古界紫紅色石英砂岩,構成了黛眉山的主體;波痕、泥裂、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遺蹟的種類多達數百種,是反映距今12億年前後華北古海洋沉積特徵的天然博物館;在新構造運動背景下經流水深切形成的紅岩嶂谷群地貌;龍潭峽內由崩塌作用形成的天碑,高達50餘米,小浪底水庫的建成,在公園內形成面積達168平方千米的萬山湖。

②成因:在距今12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黛眉山一帶是一片汪洋遼闊的濱海沙灘,沉積的中元古代濱海紅色石英砂岩厚達825米,是同時期地層出露厚度最大的地區之一,代表了非常穩定的古大陸環境。距今500萬~260萬年之間,海底沉積層上升抬出地面,後來在新構造運動背景下,黃河以北一條斷層的北部抬升成王屋山,黃河以南一條斷層的南部抬升成黛眉山,兩條斷層之間沉陷為黃河谷地。

視頻

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相關視頻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_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