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帝陵祭典

黄帝陵祭典

中文名称;黄帝陵祭典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规模格式;官(公)祭、民祭

遗产编号;X-32

流行地区;陕西黄陵县、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等

黄帝陵祭典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黄帝陵祭典大致可分为官(公)祭、民祭两种形式。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举办黄帝陵祭典的地方主要有陕西黄陵县、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等。

黄帝陵祭祀增强了维护民族尊严的凝聚精神,是中华儿女对祖国与民族感情不断升华,成为炎黄子孙团结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祭祀黄帝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

2006年5月20日,陕西省黄陵县申报的黄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32)。

目录

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传说在5000年前的蛮荒时代,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人类文明从此开始。因此,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2]

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黄帝陵即为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从此开始。之后,从《国语》、《礼记》、《礼祀》等书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黄帝为榜样,所以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元封元年冬(前110年)武帝巡边,也曾"祠黄帝于桥山",他还曾率军18万人来这里祭祀祖先,修筑了汉武仙台,供人们攀登怀古,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东汉开国黄帝刘秀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黄帝位在丁末之地。"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朝,公祭规模越来越大,祭典亦越来越隆重,据《魏书·太宗纪》记载: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明元皇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魏书·世祖纪》还记载了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28年 "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魏书·礼志》也记载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时的情景。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对黄帝进行过祭祀。

唐宋时期,黄帝陵祭祀活动沿袭了前朝的各项仪程。唐代宗时期,黄帝陵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典,之后即使是唐代战乱时期,公祭黄帝陵的活动仍未中断。元代沿袭唐宋时期公祭黄帝之礼制,《元典章》规定:伏羲、神农、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但祭祀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元代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帝庙保生宫发生火灾,庙宇建筑均被毁坏,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盛怒之下,写了一道圣旨命令尽快抢修烧毁的黄帝陵庙,这道圣旨用蒙语和汉语刻成碑文存放在庙内,至今已保存660余年,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道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并亲自撰写祭文,派大臣中书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赞颂轩辕黄帝的功德。同时,朱元璋还写了一篇亲笔手稿的祭文,这个祭文现在还保存在轩辕庙碑廊里,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一篇祭文。之后的明洪武二十九年、永乐十二年、宣德元年、景泰元年、天顺六年、正德元年、嘉靖十年、隆庆四年、万历元年、天启元年等,均派专官赴黄陵桥山主持祭祀活动。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祭祀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加隆重。据统计,从清世祖到溥仪皇帝的260年间,共祭祀黄帝26次,为历朝之最。

辛亥革命后,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精神信念的载体。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委派要员15人组成代表团专程祭祀黄帝陵。孙中山曾亲自书写了热情洋溢的祭文一篇,可惜散佚不存,只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些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词句。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黄帝陵祭祀活动主要由国民政府主持,但在以抗日战争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有两党共派代表祭黄帝陵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举办了第一次黄帝陵祭祀活动,后停祭了5年,1955年至1961年均为每年一祭。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帝陵祭祀再度中断,1980年恢复公祭。建国后的清明节黄帝陵公祭活动均由陕西省级领导人主持,陕西省政府主办,参祭人员包括国家领导人,此外还有许多省区代表、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华侨参加。建国后的祭文内容主要是宣传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爱国主义思想。

祭祀形式

形式综述

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仪·郊特》),因而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黄帝去世后,对黄帝的祭祀又逐渐显现出一种新的迹象,即黄帝不但作为华夏族的始祖,还赢得其它部族的崇敬。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帝陵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成为国家的盛典,形成了既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公(官)祭,民祭两种形式。[3]

公祭形式

远古对于祖先的祭祀主要是郊、祖、宗三大类,所谓郊,就是在祭祀上帝的时候同时还祭祀祖先。黄帝崩,当时人们自然要根据传统习惯祭祀黄帝。据马骕《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封建社会时期 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都是互不统属的。《左传》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黄帝的祭典也可能在本族内部流行了相当长的时期,在当时祭祀始祖的禘礼中,黄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两汉至清未时期,黄帝祭典开始成为定制,只有个别细节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大致有三类内容。

其一是作为天帝之一在郊祭天地的大典中得到附祭。

其二是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历代帝王庙中被祭祀。

其三是作为帝王陵寝之一的黄帝陵受到祭祀。

祭祀程序

作为始祖的黄帝祭祀据《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和夏后氏都将黄帝视为自己的始祖加以祭祀。在古代,祭祀始祖的具体礼仪可分两类:一是在祭天之礼中配祭始祖;二是在宗庙举行的禘袷之礼和时享之礼中加以祭祀。祭天之配祭礼仪,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程序:

其一、斋戒。

其二、陈设。安置黄帝神主于上帝神主之左,在黄帝神主前,也陈牛、羊、豕三牲及其他祭器。准备相应祭品。

其三、祭日晨。礼官请上帝神主至神坛时,也请黄帝神主。皇帝就祭坛。皇帝是上帝神、黄帝神主前上香,请神降临。并奠玉帛、进俎。

其四、皇帝及众官俱跪读祝文,读祭文毕,皇帝再向上帝神和黄帝献爵。

其五、行亚献礼。

其六、行终献礼。

其七、饮受福胙,撤馔。

其八、送神,望燎。

黄帝作为始祖被祭祀,最重要的祭地就是祖庙。后世一般把陕西黄陵县的黄帝庙视为黄帝祖庙,从唐代宗大历七年以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多次对黄帝庙进行了整修、修葺。

祭文:

唐代《大唐开元礼》规定,皇帝在向上帝(包括五方帝)恭读祭文:维某年多次目朔日,用致火香祀于皇天上帝,优惟庆流长发,德冠思文,对越昭升,永言配命,谨以制帛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侑神作主、尚享。作为天帝之一的黄帝祭祀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和发展,出现了六天说,而黄帝作为五方帝之一,在郊天之礼中得到附祭,有时还得到特祭。在天帝祭典中与黄帝之祭有较多关系的有圜丘祭天和"五郊"。

中国社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列强的侵略面前,为了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大声呼唤改革中国社会。在这种民族、民主思潮的激荡之下,原有的种种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的象征决非一姓之私,它应该是全体国民共同认可的精神领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核心。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这种象征,他们认为黄帝就是中国民族的"始祖公公"。黄帝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石:第一是黄帝创始了中国政治的民本精神,黄帝一心一意为民众谋利益,与民甘苦与共,急民之所急。据说他曾经在巾几上写有铭文:"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至夕"(《黄帝巾几铭》)。

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中央的三皇五帝庙中得到祭祀,其祭时一般是春、秋两次祭祀。可以断定,在唐玄宗天宝六年,即已有比较固定的祭礼、祭器规定,而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现代社会时期 进入现代,每年的公祭活动均有国家领导人参加。公祭仪式在黄帝陵外的广场举行,祭祀场所以古朴宏伟的黄帝陵建筑为主体,以黄、红色为主色的地毯从印池边一直铺设到主祭祀大殿,参加祭祀大典人员均披戴黄色佩巾,中有赭色汉代瓦当纹,两端有云纹、几何纹、动物纹,上边篆书"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字样。祭祀人员佩戴此巾,作为整齐划一的标志。祭文重在体现颂扬黄帝功德、追溯民族历程、突出当代成就、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每年的祭文由一位在科教文卫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宣读。

祭奠开始时,"鸣钟九响,击鼓三十四咚。"前者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最高礼数,后者则代表着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在整个公祭典礼中,场面最壮观的是祭祀歌舞,它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整个祭祀歌舞分为:"云纪"篇,表现黄帝的恩德像雨露一样;"夔鼓"篇,表现黄帝部落的征战操练以及中华民族的最后统一;"瑞德"篇,表现黄帝时期人们耕作以及幸福的情景;"驭龙"篇,表现中华民族永远祭奠黄帝,希望海外华侨和全世界华人能联系在一起,赞扬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对黄帝的崇敬之情。黄帝陵祭典活动神圣庄严,十分注重具体的祭祀礼仪程式,在祭祀物品、仪仗、乐队方面要求十分严格,每种祭祀物品在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2003年,为规范黄帝陵祭祀活动,陕西省专门成立了由历史、考古、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名学者组成的"黄帝陵礼仪研究专家组",该专家组提出的祭祀礼仪改革方案,经有关部门审议通过后开始实行。新的祭祀方式明确了以下12项祭典仪程,祭祀时间约为35分钟。

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民祭形式

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的程序为:

1、全体肃立。

2、各界代表就位。

3、击鼓鸣钟。

4、奏古乐。

5、祭奠(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三牲祭品,上香,烧纸,奠酒等)。

6、行三鞠躬礼。

7、恭读祭文。

8、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由鼓乐队前导,主祭、陪祭人依次绕行)。

9、留影。

10、植纪念树。

民祭活动除保留公祭活动的一些内容外,还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和56人组成的仪仗队、12人组成的三牲队以及击鼓、鸣钟、植纪念树等仪式。在民祭活动中,主、陪祭人身穿印有巨龙腾飞的黄马夹,肩披绣有"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故乡在黄陵"大字的佩带。

祭祀用品

黄帝陵祭祀活动是一项庄严而神圣的祭祀活动,在祭祀中,非常注重具体礼仪程式,在祭祀物、供奉物品、仪仗、乐队、歌舞、傧相上要求相当严格。

⒈祭祀器物。鼎一列9件、簋8件、豆8件、尊4件、壶4件、爵4件、小爵3件,烛台4件,香炉1件、承酒盘1件,编钟一套、编磬一套。

⒉祭祀仪仗旗帜(50面)①太常旗面杏黄色,绘青色日月星辰,升龙降龙,之朵和波涛,一口旒主。②黄麾绛色帛制作,上有朱丝小盖,四角垂佩,下有横板作碾玉纹。

⒊仪仗旗、门旗、龙旗、日月旗、金木水火土五星旗、风云雷雨旗、四渎旗、五岳旗、二十八宿旗、猛兽猛禽旗(熊、黑、貔、貅、虎、雕、鹰、鸢旗各一面)。

兵仗8对(16件:包括铖二、戚二、斋二、刀二、戈二、载二、予二、殳二)。

⒋供奉物品(祭品)三牲(牛、羊、豕),花供(面花),谷物、瓜果、酒、香、玉帛、祝帐(祭文、木刻)花篮。

⒌乐舞:乐有六变。《周祀·天司乐》云"凡乐,圆钟与宫,黄钟与角,太簇与征,姑冼与弱,雷鼓孤竹之管,之和之琴,出门之舞,各至日于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歌舞也根据乐舞相应变化。(大鼓、钟、小鼓、古筝、锁呐等)。

文化特征

黄帝陵祭典的文化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敬祖"等观念,从而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

《礼记·祭义》引宰我之言说:"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以事天地、山川、社樱、先古,以为酸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要求人们不忘根本,孝敬父母、先祖。"孝"、"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要求。孝顺父母、敬奉祖先,绝不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种"仁爱"之心从内到外的彻底发扬。《礼记·祭义》引曾子之言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的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往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些对于弘扬传统的"孝"、"敬祖"观念,培养和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至今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第二,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以轩辕黄帝首开其端的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即以传说为黄帝的发明创造来说,就包括了中国文化中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20个方面(依据于右任《黄帝功德纪》之说)的内容。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只有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黄帝陵祭祀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伴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演变,黄帝陵祭祀所衍生出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探索中华文化之源,启迪后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价值:

黄帝祭祀过程的服装、旗仗、供奉、木刻、花供(面花)、剪纸、乐舞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折射出的黄陵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历史,在陕西乃至国内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发掘、整理、保护这些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对丰富和完善黄陵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

为了加大对黄帝陵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社会影响

黄帝陵祭典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公祭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参加,民祭活动则在重阳节期间举行。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活动,都能吸引上万人参加。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日益淡化,对黄帝的祭祀只注重“形祭”而忽视了“心祭”。

(二)对于公祭黄帝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把今日的黄帝祭祀活动与宗教迷信简单地等同起来,这说明我们在对黄帝文化的研究探索上只是形式上的重视,而不能从理论上,宣传力度,内涵上下功夫。 (三)一些在黄帝祭祀,尤其是民祭上的傧相、主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一些传统礼仪在继承上出现断档,后继人才缺乏。 (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和黄帝陵祭祀相关的当地民俗文化(如剪纸、面花、木 雕、乐队、礼宾)愈来愈淡漠,传统手工艺制作人才匮乏,青黄不接,虽然也举办过培训班,但效果不大。

相关视频

黄帝陵祭典:倡导生活美学,守住民间传统文化

厉害了,正逢清明时节,台湾青年创作歌曲,祭奠黄帝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