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羅田縣實驗小學
黃岡市羅田縣實驗小學羅田縣實驗小學創辦於1903年,現有50個教學班,170餘名教職工,學生3100餘人。學校緊扣時代脈搏,將100年的文化積澱與現代先進的辦學理念深度融合,確立了「以德立校、以智育才、以藝養性、以體健身」的辦學理念。學校堅持與時俱進,高舉科研興校大旗,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目錄
學校歷史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王葆心任義川書院院長,周錦心擔任主講。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縣義川書院改辦為羅田縣官立高等小學堂,由縣上解之「庚子賠款」作為辦學經費。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有學生109人。
1906年
學校遵照清廷頒布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頭」五端為教育宗旨,學堂設堂長、監學,均由縣署任命並呈報省提學使司批准,並附設初等農業學堂。
1910年(宣統二年)
學生2班,80人,教員5人,職員3人。
1912年(民國元年)
改名為羅田縣立高等小學校,後改稱羅田縣立模範高等小學校。政堂長為校長,政監學為校監。廢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倡公民道德教育,改革學制、課程。
1921年(民國十年)
學校附設乙種農業學校,校長先後有許恂、王楚喬、何延翌等人。校園規模宏敞,建築宏偉,有各種廳堂及大小房舍40餘間,新建西式樓房兩幢,上下教室共6間,其間有庭院數處,花木繁香,環境幽美,內外操場寬闊。
1927年(民國十六年)
皇廟崗模範小學、四衙女子小學同時併入我校,實行男女合校,高初合辦,更名為羅田縣完全小學。是年,我校學生姚仲娟任羅田縣學生聯合會主席。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更名為羅田縣立中心小學。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我校建立中國章子軍團,以發展兒童作事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使其人格高尚,體魄健全,成為智、仁、勇兼備之青年,開始只有兩個小隊。每隊9人左右,團長由學校教員鄭司蘇兼任,後發展成為幾個中隊,設團長、副團長各1人,由童子軍中遴選,童子軍活動時都穿童子軍服,執童子軍棍。學生增至9班,462人。學生代表隊參加縣舉行的首屆體育運動會。
1938年
秋日寇進犯羅田,學校遭敵機轟炸、停課。學校改革教法,提倡改「注入式」為「啟發式」、「引誘式」、「設計式」和「輔導式」。
1939年
春季複課,更名為「羅田縣第一小學」,將學校一分為三,分設於三里橋、湯河、九房祠三處。遷三里橋半偈庵,分班設孫氏祠,學生6班,校長余仲甫。秋季,遷瓦窯嶺,校長胡惟一,學生3班,168人。
1940年
春改名為羅田縣聯合小學第一分部,遷西門關帝廟,校長由縣長黃增焯兼任。秋季遷方家塆(今物資局處)。
1941年
實行新縣制,實行「政教合一」學校。遷回城內義川書院原址。改名為羅田縣立城廂小學,縣長謝自立兼任校長,校務負責人塗仲涵。
1942年~1946年
校名先後更換為羅田縣城廂鎮中心小學、羅田縣實驗小學、羅田縣鳳山鎮中心國民學校。有8個班,學生381名。
1947年
學校遷至武聖宮(今縣委會處),除原有廟宇外,新建教室8間。是年秋,內戰激烈,學校再次停課。
1948年
校長由張惟擔任,學生6班,300人。
1949年
3月,羅田縣城解放,縣人民政府首先接管我校,更名為羅田縣第一完全小學。秋季,遷入義川書院龍門內院。
1950年
遵照部頒教學計劃規定,開設課程,使用中南軍政委員會編印的小學課本。
1951年
學校成立團支部,學校建立「中國少年兒童隊」組織,1953年更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
1952年
全縣以我校和古廟河中心小學為重點,推行「小學五年一貫制」,我校更名為羅田縣城關小學。開始使用全國統編課本。
1953年
又更名為羅田縣實驗小學。
1954年
學校為加強直觀教學,提倡自主教學,注重勞動實踐,請老農講作物栽培。學校作為學習蘇聯教法試點、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普希金教學法,教師積極參與實驗。
1956年
學校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
1957年
學校貫徹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教育質量普遍提高。
1958年
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辦工廠農場,在學生中開展「勞衛制」標準的群眾體育運動,達到「勞衛制」少年組一級、二級的學生占70%。教師投入掃盲運動。
1959年
更名為羅田縣師範附小。
1961年
大搞直觀教學,自製教具活動,並承擔集中識字的實驗。
1962年
更名為羅田縣城關鎮小學。同時建立城關小學支部。
1963年
全體師生積極開展學雷鋒活動。
1966年
遵照中央「五·一六」精神,批判「三家村」,揪斗本縣教育系統的「黑幫」,掀起學習《毛澤東着作》的高潮。
1967年
成立革命領導小組。
1970年
遵照「五·七」指示,辦工廠、建農場。
1972年
開展「走出去」、「請進來」開門辦學活動。
1973年
參加全縣小學生運動會,男子乒乓球獲全縣第一名,男子籃球獲全縣第二名。學校使用省編教材小學試用課本。
1974年
開展批林批孔運動。響應縣革委會號召,學習中央《處理河南省塘河縣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的文件,批判師道尊嚴、智育第一,回擊「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回潮。學校第一棟教學樓竣工(現二層辦公樓)。
1975年
全縣「三算結合」實驗現場會在我校召開。學生姚小丹在全省普通話比賽中獲一等獎,並選送參加全國比賽。
1976年
學校批判「兩個估計」,開始恢復正常秩序。重新重視教法的研究,學校承擔拼音、閱讀、作文教學實驗。
1977年
全縣恢復考試制度,我校在首次小考中獲全縣第一名,獲獎金1500元。
1978年
試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開始使用全國統編課本。
1979年
我校被評為湖北省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我校參加全縣首次數學競賽,其中周文軍、黎軍獲全縣一等獎。
1980年
黃岡地區教學研究會成立,我校塗桂枝、丁書名、胡金榮等老師為首批教育學會會員,他們撰寫的論文獲獎。
1981年
獲黃岡地區推廣普通話先進單位。我校歸文教局管理,更名為「羅田縣實驗小學」。學校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在全縣重點布局項目學校田徑運動會上,我校獲男子團體第二名,女子團體第一名。教學樓竣工。
1982年
全國首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班開班。後有劉淳、王兵獲全國作文比賽二等獎、三等獎。我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質量、成績顯着,被評為黃岡地區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被羅田縣委、羅田縣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單位。
1983年
梁淑芬副省長視察我校。我校被評為全省教育戰線先進單位。改學制五年為六年,使用新的教材。
1984年
參加全國紅領巾讀書讀報活動,5人獲團中央獎勵,2人獲省獎。學校開展閱讀教學改革,實行「四步」「八字」教學法,塗桂枝老師撰寫的論文獲黃岡地區一等獎,並編入湖北省教育學會出版的優秀論文集。學校獲縣級文明單位。
1985年
學校有26個班,學生1442人,教職工71人。在全國中小學生作文邀請賽中,我校獲團體二等獎。在全縣傳統項目小學生運動會上,獲男子第二名。
1986年
獲黃岡地區行政公署頒發的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命名為黃岡地區傳統項目學校。縣語、數、自三科聯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1987年
三(1)中隊獲全國表彰的百名英雄中隊,並命名為「雷鋒中隊」。學校組織學生在全國中小學生作文邀請賽中,獲團體三等獎。被評為縣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是年,開始實行教師職務評聘。
1988年
參加全國中小學生作文邀請賽,獲團體三等獎。獲團省委、省教委、省人事廳、省科協在全省開展的「學英雄少年胡從軍、做家鄉改革小功臣」活動最佳活動獎。
1989年
學校成為全省整體改革試驗點,確立了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陶情」的教改思路,推動學校整體改革的發展。被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學校建成微機室,添置微機8台。
組織代表隊參加黃岡地區首屆語、數、自三科聯賽,在輔導教師塗桂枝、曾習之、高國富的輔導下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4人的好成績,其中李紅松語文單科分為全地區第一。
1990年
全國少工委授予我校少先大隊「紅旗大隊」榮譽稱號。我校編排的節目《悠悠寸草心》、《山裡的孩子新歌多》代表黃岡地區參加湖北省第二屆黃鶴美育節獲優秀節目獎。被評為全省美育先進單位。台胞龔守勃先生捐資伍萬元建過街天橋。
第二屆三科聯賽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8人,輔導教師同前。
1991年
接待中國少年報社組織的京津滬漢小記者團,並與之聯歡。與落梅河希望小學開展手拉手活動。獲中國少年報頒發的「溫暖、友誼、快樂」集體獎。與縣武警中隊聯辦首屆「少年軍校」。獲縣委宣傳部表彰的宣教系統先進單位。德育工作堅持思想性、實踐性、整體性、經常性,創建了一批德育教育校外基地,如敬老院、軍休所等。獲縣教委表彰的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第三屆三科聯賽獲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11人。
1992年
獲全省歌詠比賽優秀獎。學校編排的團體操在黃岡地區中學生運動會上表演,獲上級領導好評。被評為縣級電化教育先進單位。縣直機關黨委授予我校黨支部「先進黨組織」稱號。獲縣少先隊工作示範學校。勤工儉學先進單位。並採取破牆開店、向外招租的方法,開闢了勤工儉學的新門路。
1993年
第四屆「雙龍」杯全國少兒書畫大賽優秀集體獎。全國少工委授予「少先隊先進大隊」。編排的節目《栗林歡歌》獲全省第三屆黃鶴美育節黃岡賽區一等獎,全省優秀獎。黃岡地區首次晨會教學經驗交流會在我校召開,我校提供優質課6節,教案9篇,論文1篇,交流並獲獎,學校被評為黃岡地區晨會教學先進單位。
1994年
全面貫徹方針,按課程計劃開課,並增開微機和英語課程。學校少先隊被全國少工委授予「雛鷹大隊」榮譽稱號。獲第六屆「雙龍」杯全國書畫大賽優秀集體獎。被黃岡地區教育工會評為工會工作先進單位。獲縣語、數、自智力賽團體總分第一名。獲地區三科智力賽第四名。獲縣級教師基本功比賽組織獎,5人參賽,4人獲一等獎。實驗樓竣工。開設學生營養早餐。
1995年
學校被省藝教委命名首批「藝教實驗學校」。獲省級藝教實驗學校成果匯展優秀組織獎。獲縣總工會頒發的先進職工之家。獲縣級師訓工作先進單位。獲縣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投資35萬元,建成學校「雛鷹電視台」,形成閉路電視校園網。
學校成立教科室,高舉科研大旗,走科研興校的道路,並推出羅田實小科研成果評審制度,鼓勵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教育科研中,每年成果頗豐。
1996年
獲第九屆全國低年級小學鉛筆書法競賽優勝團體獎。獲第十屆小學生百科知識競賽優勝團體獎。參加湖北省第四屆黃鶴美育節,節目《收新繭》獲黃岡地區一等獎、省二等獎。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
學校採用「導師制」引導青年教師成長,選出了以 特級教師為首的8位名師作為導師,與12名青年教師結成師徒對子,並形成制度延續。
1997年
我校整體改革情況被《湖北教育》雜誌97年第6期封一、封二上作專題介紹。承擔國家教委95重點課題《小學生審美素質評價研究》專題的研究。縣級示範學校驗收合格。開展「迎香港回歸」系列慶祝活動。郭金明、黃愛芬、張燕、劉備荒獲省市級優質課獎。學生代表參加市微機比賽獲團體總分第一。我校紅藝節目《收新繭》參加湖北衛視六一晚會演出,並在中央二套節目播出。被省電化教育辦公室驗收確認省屬電教試點學校。綜合樓竣工交付使用。
學生管理試行「四崗五卡」制度,效果明顯,其經驗後在人民日報、湖北教育、湖北日報、黃岡日報等報刊中刊載,並在全省少先隊工作會議上交流推廣。
1998年
學校克服經濟困難,添置電教設備,改進教學手段,被評為黃岡市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先進單位。羅田縣委授予我校先進黨組織。黃岡市頒發市中小學實驗教學合格學校。開辦「小語四結合」實驗班,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小語四結合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實驗學校,實驗成果獲國家級獎勵。大面積開展「減負增效」實驗,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的課業負責。
開展百名鄉村兒童進城過六一大型六一慶祝活動,同年團省委、省教委、省少工委命名湖北省少先隊工作示範學校[1]。
1999年
接受市人民政府督導室、市教委驗收,被評為黃岡市小學示範學校。副省長王少階視察我校,給予較高評價。啟動古詩文誦讀工程,獲首屆全省中華古詩文朗誦比賽集體優秀節目獎,教師王金海獲全國古詩文誦讀優秀輔導員獎。
學校非常注重青年教師的成長,成立青年讀書組,組織青年教師學政治、學業務,一大批青年教師在這裡成長。學校被評為黃岡市青年讀書活動示範小組。
2000年
獲黃岡市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先進集體。被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素質教育示範學校。與縣公安局交警大隊鳳山中隊聯合開辦「少年警校」,啟動學生平安回家工程。在黃岡市語文組的教學實驗中評為先進單位。獲市傳統學校體育道德風尚獎。狠抓學生食品衛生,獲黃岡市食品衛生先進單位。
學校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制訂了《羅田實小五年發展規劃》。
2001年
獲黃岡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組織教師參加省教研室組織的活動課程的實驗與研究。兼併了原城西小學、鳳城小學,建立羅田實小城西分部。創辦了董事會管理制下的民辦公助的「羅田縣華英雙語特色學校[2]」。9人到省湖北電視台參加藝術小人才節目錄製。
2002年
參加第四屆中國黃岡大別山農民科技節開幕式大型團體操表演,並獲先進單位。「羅田青少年活動中心」弦併入我校,合署辦公、資源共享。被湖北省教研室命名為「教改名校」。被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省人事廳評為「安全文明校園[3]」。最佳文明單位。
視頻
黃岡市羅田縣實驗小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教育改革宜因地制宜 好學校可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人民網,2020-10-30
- ↑ 什麼是雙語教學?孩子為什麼需要進行雙語教育? ,搜狐,2018-07-27
- ↑ 創建文明校園「六個好」標準,搜狐,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