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
黃耆 (Huang Qi),諸藥之長老,故名。亦稱北芪,一般指豆科黃耆屬(Astragalus)植物,主產地在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因而有內蒙黃耆、膜莢黃耆、綿黃耆、多序岩黃耆(「紅耆」)、日本黃耆(「和黃耆」)等品種。別名甚多:戴糝(《本經》),戴椹、獨椹、蜀脂、百本(《別錄》),王孫(《藥性論》),百藥綿(侯寧極《藥譜》),綿黃耆(《本草圖經》),黃芪(《本草綱目》),箭芪(劉仕廉《醫學集成》),土山爆張根(《新疆藥材》),獨根(《甘肅中藥手冊》),二人抬(《遼寧經濟植物志》),現代有用黃耆萃取物製劑口服或靜脈滴注。
目錄
質地分辨
市售黃耆多見有二種:
- 晉黃耆,出產於山西、河北等地。葯材較粗肥、含有較豐富之糖質,應用在補益之功效較強。虛弱體質及瘡口不收者,大量應用一次一兩以上則效果迅速。
- 北黃耆,生產於東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外形較瘦小而白,糖質較少,需補氣時兼有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患者則選用之。
大陸中醫師多用北耆,台灣醫師愛用晉耆,習慣略有不同。
性味歸經
主治症狀
氣虛表衛不固自汗、外感諸症
肺合皮毛主表,虛則腠理不密,難攝津液,黃耆入肺,補氣虛,表盛以固攝鬼門,禦邪於外。臨床上用黃耆、防風、白朮製成玉屏風散,取其固表以止自汗,實衛而禦外邪。氣虛陽弱,體倦汗多,常配附子(如耆附湯),以益氣溫陽固表。
脾氣虛證,虛弱倦怠,泄瀉,中氣下陷,臟器脫垂,食少納呆諸症
黃耆入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脾主濕,脾虛則難以助胃健運,食少納呆。脾虛不能輸布津液於肺,所以濕困中焦,濕性趨下,所以下焦受濕而便溏。臨床上常與人參(或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等配伍,治療脾虛泄瀉。 凡脾虛氣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朮(如耆朮膏),以補氣健脾;若氣虛較甚,則配人參(參耆膏),以增強補氣作用,若中焦虛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黃耆建中湯)。 凡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而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者,黃耆能補中益氣,升舉清陽,常配人參、升麻、柴胡等(如補中益氣湯),以培中舉陷,補氣溫中。
肺氣虛證
久咳多喘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者,臨床上常配伍紫菀、款冬、五味子等,用治肺氣虛弱,咳喘氣短,等同用溫肺定喘,健太陰肺以祛痰,脾氣盛可以運化陰精上輸於肺。肺氣盛則可以通調水道,散精至肌表。近年以黃耆配伍百部、地龍等治慢性氣管炎。
補氣利尿
用於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者,常與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耆湯》,配伍補脾腎、利水濕之品,治療慢性腎炎彈腫,尿蛋白長期不消者。
瘡瘍難潰或潰久難收
肺合皮毛,脾主肌肉(見內經、靈樞•素問),脾氣虛則難以去腐生新,肺氣虛則難以托膿外出,使邪內陷。配伍人參、肉桂、當歸為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人參、當歸、升麻、白芷合用托膿外出,膿毒內陷,補益氣血,托裡透膿散《醫宗金鑒》。
視頻
文獻別錄
- 《本草備要》記載:「黃耆」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癰聖藥。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 《醫學啟源》:
治虛勞自寒(「寒」作「汗」解),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
- 王好古:主太陰瘧疾。
- 《藥性論》:
治發背。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生隴西者下補五臟。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熱。
- 《珍珠囊》:「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 《別錄》:
主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 《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 《日華子本草》:
黃耆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Y癬,治瘰鬁,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功次黃耆;赤水耆,治血,退熱毒,餘功用並同上;木耆治煩,排膿力微甯黃耆,遇缺即倍用之。
現代藥理
成份
包含苷類、多糖、氨基酸、葡萄糖醛酸、粘液質、苦味素、黃酮、膽鹼、甜菜鹼、葉酸、微量元素等等。
作用
- 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增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更新。
- 利尿:消除腎炎尿蛋白。
- 對高饒素系統有促進作用,增強和調節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 抑制病毒:對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所致細胞病變有輕度抑制作用。科學實驗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護作用,提高小鼠應激能力、調節血糖含量、保護心血管系統、加速遭受放射線損傷的修復等作用。
- 抗菌、保肝:促雌激素樣作用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其中膜莢黃耆皂甙甲具有降壓、穩定紅細胞膜、提高血漿組織內c-AMP的含量、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再生肝DNA合成等多種作用在細胞培養中,促使細胞數明顯增多生長旺盛。
- 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血管系統,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及供給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降低高血壓、治療糖尿病、高血脂症、冠狀動脈硬化以及心肌梗塞等症,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減少血栓形成,降血脂、抗氧化、抗輻射。
藥膳食補
黃耆於藥膳補身的廣泛運用:
- 精神萎靡、氣短懶言、面色清白、頭昏神倦、舌質淡者,以黃耆配合白朮、茯苓、炙甘草等量煎煮服用,能增強體質,立即改善;或平時可取用黃耆一兩,紅棗十個去核加水三至五碗熬煮十五分鐘,取湯去渣當茶飲用。
- 升提功效、治胃下垂黃耆加升麻,能增強韌帶張力,使之收縮上升。腎下垂可用黃耆一兩加黨參、巴戟天、山葯、升麻等各三錢服用;子宮下垂多為產育過多、體虛、子宮韌帶鬆弛而下垂,黃耆一兩加黨參、當歸、紫胡、升麻各二錢或直接服補中益氣湯都很有療效;痔瘡脫肛可以使用黃耆加黨參等量來治療。
- 久瀉不止者,黃耆配合白朮、山葯、茯苓等比量磨成粉服用。小兒慢性消化不良,黃耆加黨參、茯苓、白朮、神䅿等量研末成粉長期服用。
- 婦女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需急用補身止血、黃耆一兩配合當歸、阿膠、黨參、川續斷各三錢。婦女體虛白帶過多引起者,可使用黃耆一兩、山葯、白朮、芡實各三錢補氣止帶。
- 黃耆能降低血醣、對治糖尿病,黃耆五錢加金石斛、天花粉、黨參各三錢能生津止渴。
- 治體質虛弱多汗及盜汗,黃耆一兩加麻黃根、小麥、牡蠣各三錢能歛汗止汗。
- 黃耆一兩加補骨脂、黨參、巴戟天各三錢、肉桂五分等對增加尿量和鈉的排泄有顯著的作用增強腎功能。
- 體質虛弱、瘡瘍腫毒不化、褥瘡瘡口不收者,黃耆能強壯內托,使膿液排出,可與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川芎一錢,促使生肌收口[1]。
注意事項
黃耆補益功效明顯,葯性溫和,補而不燥熱,久服常對身體有益無害。特別注意,若是用於補養虛弱體質應將黃耆搥扁切片後,再用蜜水炒乾,即所謂「炙黃耆」。生用固表,若是用於抵禦感冒、治療皮膚傷口不癒,則採生用。
不良反應
- H1N1新型流感病毒感染期間,很多臺灣民眾想到SARS期間「紅棗、黃耆」煮水的「補氣湯」,號稱可補充元氣,因此天天喝。台中榮總蔡嘉一中醫師呼籲民眾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再喝。例如黃耆5錢、紅棗2錢,2500西西水煮成2000西西,當一天份量的水喝,確有補氣效果,但只適合「神疲乏力」氣虛型體質者,且一週只能喝2-3天,不適合天天喝。常覺得肚子悶悶的或有胸悶、腹脹等「氣滯型」的人,天天將「紅棗、黃耆」煮水喝,會讓腹悶、腹脹、胸悶的症狀更嚴重;因熬夜造成嘴破、口臭屬於「陰虛夾火型」的人喝了口腔黏膜會破得更厲害,這時候的治本之道是-調整生活作息。「氣滯型」的人需要「理氣」而不是「補氣」,經醫師診斷建議後,將陳皮2錢、桑葉3錢,以2500西西水煮成2000西西,當一天份量的水喝,比喝「紅棗、黃耆」湯適合,但是也只能一週喝2-3天,絕不能天天喝。「陰虛夾火型」可以將麥門冬、生地各3錢,以上述的方式煮水喝,但如果脾胃不佳,喝了會出現腹脹或拉肚子的情形就不適合,故服用中藥前,一定要請中醫師先診斷[2]。
- 大陸臨床上有黃耆注射液有導致皮疹、過敏性休克案例。妊娠7個月以上孕婦連續服用黃耆15天,總量300克以上,結果導致過期妊娠8例,產程延長6例,胎盤遲剝3例,會陰側切4例,產鉗助產1例,胎兒過大剖腹產1例,胎兒體重平均在3500~4600公克,較一般嬰兒大,可能與黃耆生舉陽氣有關。
參考文獻
- ↑ 陳潮宗,諸藥之長-黃耆
- ↑ 徐夏蓮,「天天」灌紅棗黃耆水 越喝越虛自由時報-即時新聞,2009-06-05
外部連結
- 黃耆強身益氣 感冒發炎禁食聯合晚報/元氣網,2017-01-01
- 黃耆補脾、肺氣 提升防禦力感冒不再來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