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云号
![]() 腾云号 |
---|
![]() |
基本资料 |
启用日期 2018年10月3日 车种类别 四轮水柜式蒸汽机车 制造单位 德国霍亨索机车制造厂 |
腾云号其为四轮水柜式蒸汽机车,重量16公吨,牵引力达2300公斤,是1887年德国霍亨索机车制造厂新制的机车。运送至台湾后,自1891年起,连同其他7辆新购蒸汽机车,行驶于基隆—台北(大稻埕)间的台湾铁路。是台湾第一部蒸汽机车及铁路机车[1][2]
目录
车种简介
车种历史
腾云御风
- 除了兴筑铁路路线外,刘铭传也积极购置新车。1888年2月,向德国霍亨索机车制造厂购入的两部蒸汽机车运抵台湾。刘铭传特别将这两部机车分别命名为“腾云一号”及“御风二号”。
- 腾云、御风之名皆来自于中文,意思为“极快速”。同年7月,腾云号于北门外组装,不久后的8月5日,最高速限35公里的腾云号,开始试运转于锡口至大稻埕间。
- 1891年,基隆—台北间铁路路线顺利完工,腾云号与御风号两部蒸气机车开始行驶于该线路,主要功能是作为新建路线的工程用车,以及运送大稻埕码头的货物。
- 由于清代当时没有建立良好维修记录与纪律,以至于444是腾云号,445是御风号,这个编号次序可能发生错乱。1999年3月12日台铁维修时,从蒸汽机车的连杆上发现445这个编号,因此,今日实际保存的蒸汽机车其实是御风号,而腾云号早在日治时期已经解体。尽管如此,台铁在1999年6月9日铁路节完成腾云号整修工程,仍然重新挂上“腾云”这个牌子,并送至国立台湾博物馆大门前保存。
- 腾云号采朴实工法,外型极为简洁。出厂序号为445号的华氏0-4-0型、四轮水柜、重量16公吨,牵引力达2300公斤的该蒸汽机车出厂时,烟囱为直筒型;1906年为了防止行进间有零星火花飞出,才将其烟囱改为钻石型的现状。
清治与日治时期的腾云
进行重整
- 腾云一号于1924年退役后,直到1928年才委由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保存安置于台北新公园(今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内,同时抵台的御风二号则解体报废。
- 1928年之后,于新公园做静态展示的腾云一号并无任何大幅度检修,直到1987年才首次进行大规模的翻修;不过,该次大翻修因无原厂图面为依据,整修后与原貌稍有差距。1999年3月12日,台湾铁路管理局为配合万华—板桥段铁路地下化竣工的庆祝活动,特地前往德国原厂取得原图,并委由台北机厂进行第二度大幅度整修,以恢复原貌;不过由于为了保有整体历史性,因此腾云号的锅炉并未如同CK101与CK124般以重造的新锅炉代替,也因此腾云号无法如CK101或CK124般重新在轨道上奔驰。
- 整修过后的腾云号,仍陈列于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作静态展示。该展示区除了腾云号,尚有年代更为久远的台铁九号蒸汽机车。
- 腾云号之展示曾受过学者批评,主要由于展示地之解说牌不清、甚至过于商业化(例如投10圆硬币可听“腾云号汽笛声”,但证实是捏造)。[3]
- “腾云号”原车烟囱呈直筒形,西元1906年(日明治三十九年),因行驶时喷出的煤灰火星,造成铁道沿线火灾沿路,遂将原来直筒形的烟囱上端改良为可收集火星的的大漏斗状(钻石形),并配以蒸汽喷管导引烟流,此后一直保持这个造型至今。腾云号经台铁整修后,铁道文化迷各种意见争鸣,其中对腾云号加装上前后两组缓冲吸震器 ,意见最不一致。有谓日治时代照片证明没有装吸震器;有谓原厂原本是架装有吸震器,是在后来才拆除,由其前保险杆上尚有螺丝痕可证。然经查证德国原厂保存的原设计图,证明该型蒸汽机关车为胜利型(Victory Type) ,原设计是有前后两组缓冲吸震器无误;经由考据证明整修过的腾云号是与原设计图吻合,日治时代腾云号的照片则为拆除缓冲吸震器之后。
复制版腾云号
参考书目
- 寿俊仁主编,《台湾铁路百周年纪念》,1987,台北,台湾铁路管理局
- 《台铁资料-120周年专刊》
外部连结
- 台铁官方网站
- 台湾苹果日报 铁道迷注目 蒸汽火车腾云号CK124 暑假欢乐上路
- TRC新闻 首辆蒸汽火车头复刻版 重现东势
- TRC新闻 杭州受委托 仿制台湾最早蒸汽火车
- TRC新闻 蒸汽火车复驶 腾云号复刻上路
- 台湾苹果日报 停驶20年 蒸汽火车返东势
- 东势的腾云号 终于复驶了 苏昭旭老师的全球铁道视野部落格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若单以存在时间来计算,台铁九号的历史较腾云号更为悠久;但台铁九号系于日治时代引进台湾,故在台湾的服役时间晚于腾云号。
- ↑ 腾云号蒸汽机车,hamasen
- ↑ 路怡珍. 〈独家〉骗钱? 10元听汽笛原来根本不用钱. TVBS. 2010-06-21 [201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4).
- ↑ 台湾第一辆蒸汽机车“腾云号”复制版杭州启程赴台. dailynews.sina.com. 北美新浪. [2017-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