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青魚(學名:Mylopharyngodon piceus)是鯉科、青魚屬魚類。體粗壯,近圓筒形,腹部圓,無腹棱。背鰭位於腹鰭的上方,無硬刺,外緣平直。體呈青灰色,背部較深,腹部灰白色,鰭均呈黑色。個體大,最大可達70餘千克。青魚通常棲息在水的中下層,生性不活潑。其主要的食物來源為螺螄、蚌、蜆、蛤等,偶爾也捕食蝦和昆蟲幼蟲。主要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越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匈牙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摩爾多瓦、 摩洛哥、巴拿馬、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泰國、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美國、烏茲別克斯坦。青魚是中國傳統的四大淡水養殖魚類之一。[2]

目錄

形態特徵

青魚體粗壯,近圓筒形,腹部圓,無腹棱。頭中大,背面寬,頭長一般小於體高。吻短,稍尖,吻長大於眼徑。口中大,端位,呈弧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上頜骨伸達鼻孔後緣的下方。唇發達,唇後溝中斷,間距寬。眼中大,位於頭側的前半部;眼間寬而微凸,眼間距為眼徑的2倍余。鰓孔寬,向前伸至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峽部較寬。鱗中大;側線約位於體側中軸,淺弧形,向後伸達尾柄正中。

背鰭位於腹鰭的上方,無硬刺,外緣平直,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與至尾鰭基約相等,或近後者。臀鰭中長,外緣平直,起點在腹鰭起點與尾鰭基的中點,或近尾鰭基,鰭條末端距尾鰭基頗遠。腹鰭起點與背鰭第一或第二分枝鰭條相對,鰭條末端距肛門較遠。肛門緊位於臀鰭起點之前。尾鰭淺分叉,上下葉約等長,末端鈍。

鰓耙短小,下肢鰓耙呈顆粒狀。下咽骨寬短,前臂寬短,其長短於後臂。咽齒呈臼狀,齒冠面光滑無溝紋。鰾2室,前室粗壯,短於後室,後室末端尖形。腸長,盤曲多次,腸長為體長2倍左右。腹膜黑色。體呈青灰色,背部較深,腹部灰白色,鰭均呈黑色。

棲息環境

青魚屬水底層生活的魚類,通常不游到水的中、上層。通常集中在江河灣道,浩江湖泊及附屬水體多螺螄等底棲動物地帶肥育,冬季在河床或湖泊深水處越冬。青魚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2℃,低於6.5℃、高於40℃開始死亡。攝食和生長最適溫度為25~32℃。

生活習性

青魚性格沒有草魚活躍,但力氣比草魚大得多。青魚屬肉食性魚類,青魚以水底層的軟體動物為主要食物來源,尤其喜食螺螄肉,所以青魚又被人們叫做螺螄青。青魚也吃蜆、蚌、蝦、蜻蜓、幼蟲、水蟲等,在人工養魚場中,青魚自然以人工投放的顆粒性植物餌料為主。麩皮、糠粉、熟紅薯、豆粉、米粒、青草也是青魚的餌料。

青魚在不同的生長期對食物有不同的需求,如幼小的青魚魚苗,以攝食浮遊動物為主; 幼魚階段,以攝食底棲動物、蜻蜒幼蟲、搖蚊蟲等為主。魚長大後,人們多以蠶蛹、玉米、豆餅、豆渣、醪糟餵養青魚。

青魚有牙齒,牙齒位於口腔的咽部,也叫咽齒。遇到螺螄、蚌、蜆之類的有殼動物,它可以用咽齒咬碎硬殼,並將硬殼吐出、吃殼內的肉。春、夏、秋季時青魚食慾旺盛,特別是秋天, 青魚特別貪食。

分布範圍

分布廣,主要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越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匈牙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摩爾多瓦、摩洛哥、巴拿馬、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泰國、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美國、烏茲別克斯坦。 在中國除青藏高原外,廣泛分布於黑龍江至雲南元江;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

繁殖方式

青魚為洄游性魚類,在江河附屬水體生長發育,到冬季進入江河越冬,開春後越冬青魚上溯,並在溯流過程中性腺迅速發育至成熟,在江河幹流產卵場繁殖,產卵後青魚又進入附屬水體肥育。每年5~6月為繁殖季節,要求水溫18~28℃。當產卵場漲水,水流速1~2米,流態變亂,青魚開始產卵。青魚卵漂浮性,隨水流而孵化發育。青魚的性成熟年齡為:雌魚5~7齡,雄魚4~5齡。產卵類型:性成熟個體性腺每年成熟1次,一次產卵。青魚懷卵量隨體重增加明顯增大,一般15~20千克的青魚,其懷卵量約為60~100萬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