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青山禪院

青山禪院
圖片來自huluhk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英文Tsing Shan Monastery),位於香港新界屯門區青山東麓,與八鄉凌雲寺元朗靈渡寺合稱香港「三大古剎」[1]。青山禪院的東面有青山寺徑通往屯門市區;而經寺旁的孝思徑青山徑則可直上山頂旁的韓陵片石亭

目录

介紹

青山禪院於1985。年整體為評為一級歷史建築,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青山禪院內的香海名山牌樓大雄寶殿地藏殿山門護法殿維持一級歷史建築評級,而不二法門牌樓修道者及長者宿舍客堂、宿舍和觀音閣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功德堂則獲三級歷史建築評級。

組織架構

青山禪院創院主持顯奇法師於1932年圓寂以後,青山禪院與青雲觀的管理權發生糾紛。直至1998年香港高等法院宣判業權及管理權,按高等法院在2002年5月23日的判令[2],青山寺為一公眾寺院,並成立「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以信託形式管理青山寺(不包括青雲觀)及其相關財產,理事會合共14名成員,主要為香港政府委任之社會知名人士,包括屯門民政專員、屯門鄉事會主席、青雲觀之3位代表及青山寺的住持。理事會於2003年12月成立秘書處,協助處理青山寺的事務,並於2004年9月10日正式接管青山寺。秘書處位於新界屯門良田村97號。

理事會成員(2011/12)

主  席:
  • 鄧楊詠曼 女士
副 主 席:
  • 龐創 先生
義務秘書:
  • 周錦祥 先生
義務司庫:
  • 鄭桂鴻 先生
理  事:
  • 何君堯 先生
  • 吳志榮 先生
  • 何德心 先生
  • 張國財 先生
  • 陶煥林 先生
  • 陶滿權 先生
  • 陶錫源 先生
  • 黃健榮 先生
  • 劉皇發 議員
  • 釋智德 法師


歷史

青山禪院創建於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亦是「新安八景」之一的「杯渡禪蹤」所在地。自創建以來曾多次易名,包括以「普渡寺」、「斗姆宮」、「杯渡寺」、「杯渡庵」及「青雲觀」等。該寺的重建,亦與杯渡禪師有關,據中國古籍《高僧傳》所載,杯渡禪師劉宋時期的人,相傳他喜歡坐一隻大木杯雲遊四海,故名「杯渡」。

最初的「青山禪院」,衹是一塊岩石及一間茅屋而已。「青山禪院」內,有一個「杯渡岩」,是一個大岩洞,岩洞內有一平石,是杯渡禪師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洞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廟,廟額書「杯渡禪師」四字,這就是最初的「杯渡廟」。小寺廟旁邊,尚有一座一千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據說是由杯渡禪師的徒弟所建,並搭茅屋於岩洞前,作為寺廟。到了唐朝末年,廣東省裡的小諸侯國稱南漢,當時南漢帝於大寶12年(969年,北宋開寶二年)封「青山」為「瑞應山」,並命人雕塑杯渡禪師的神像,在山上供奉,開始建一間「杯渡寺」,這是「青山禪院」的前身。其後曾多次重建。

至1829年屯門陶氏族人在「杯渡岩」附近興建青雲觀。自1914年青雲觀委任陳春亭為主持後,本信奉先天道的陳春亭開始收購附近土地及準備擴展道觀,在1918年,陳春亭中途歸依佛教,遠赴寧波天台宗諦閒法師座下出家,受三壇大戒,法號顯奇,將原有的擴展道觀計劃終止,轉移在青雲觀旁興建佛寺,青山禪院建築工程到1930年才告完成。青山禪院現與凌雲寺寶蓮寺合稱香港「三大名剎」,三寺法師(青山寺顯奇法師、寶蓮寺筏可老和尚和凌雲寺妙參法師)共約三年一度輪流傳戒,確立「三山開戒」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