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雅言詩書,情理通脈(蘇震亞)

雅言詩書,情理通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雅言詩書,情理通脈》中國當代作家蘇震亞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雅言詩書,情理通脈

雅言詩書 情理通脈——品讀段廷弘先生《毅齋詩文集》

《毅齋詩文集》作者段廷弘,1942年生,甘肅會寧人。中國黨員,中學特級教師。1968年畢業於西北師大中文系。教學12年,教研23年。國家、省、市教育專刊發表論文30餘篇。語文教學論文和「JIP「工作分別獲得」甘肅省基礎教育教學、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2年榮獲」省優秀園丁「稱號。退休後,任白銀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長,白銀市國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

近半個世紀以來,段廷弘先生從我始知大名,到認識真人,乃至成為忘年交,其知識分子學者形象在我心頭完好於今。所以,當有一天突然接到先生禮語雅言在先,相關心事於後的電話通語,要我為其付梓出版在即的三本書作,尤其眼前已打印成冊並作了初教的《毅齋詩文集》抽時看看,提修改意見並寫篇序文時,我自然在震驚中作難了!

我言「震驚中作難」,既是發自內心也是有時間源流里的深刻道理感受的。如此,我的「震驚中作難」實在無絲毫謙虛口辭。但儘管如此,電話里的交談除了堅持未讓他親自來西區我家送書稿之外,其餘的我都勉為其難地答應先生了!即:讀書稿寫序文。而他遲遲答應我的,是等我登門造訪取書稿者矣!此間,我的腦海里還出現了我們曾在上世紀的一次交流中,所言共識處事交友直觀現象本質探就的古人箴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這樣的結果,便是此文題目中「情理通脈」的來由矣。

自然要從最初知道先生開始,輾轉認識、抵達熟悉,進而成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朋友。

上世紀1978年冬,共和國新時期科學春天的雨露陽光突然實惠地沐浴我身了。到縣城接受考取民教轉正分配的等待,其食宿已屬皇糧者待遇的一個多星期時日,除了高二初二共五個畢業班化學課進度,偶令人有些吃緊感外,其餘並未讓我感到不安,而於較為悠閒卻不忘求知學習的目光巡視里,在縣文化館對外宣傳櫥窗讀到了段廷弘和他悼念文革受害者、女共產黨員張志新烈士的詩作,至今還隱約記得開頭兩小段:

沒見過你,誰不想見; 你在天上,還是人間?

可我認識了你,

堅毅嫻熟的容顏。

聽清了你,

捍衛真理的吶喊! ......。

依稀櫥窗里的全詩排了兩列半,結尾後空行另起的括號里還註明作者是城關中學教師。那時的會寧城關中學即後來的會寧二中。當時段廷弘先生已由會寧一中調至縣城南關的城關中學。記得與我同時閱讀詩作的還有三五個陌生人,其中一青年小伙子說:段廷弘是我的老師,他是大學生。話說得不無自豪。道理很簡單,當時國家正處百廢待興期,社會呼喚知識興國,人們崇尚新文學真情詩歌、大學生、有知識的老師,而這三位一體屬時代時尚的立體形象,都被他的老師具備了,他能不自豪嗎?!

當年,段廷弘先生就是這樣進入我的初知心域的。

無獨有偶,翻年1979年高考結束後,會寧縣撤消了老君、土高兩所完全中學的高中部,秋季開學時,我由老君調到了八里。因為先前拔高使用教了兩年多的高中理化,此時到初級中學教初一數學,且只一個班,簡直是800斤重擔頓然減去了700斤的輕鬆感覺,迅速懷復兩年前無奈放棄的業餘文學創作。國慶節前,我請教學校文科權威王思舜老師修改幾篇習作時,碰巧來了小學部老師司鵬祖,無意說到段廷弘先生,前者是原會寧一中高中的同學關係,後者是在縣五七紅專學校高中部的師生關係。司鵬祖由衷美言了他的高中老師段廷弘。這樣,我並不認識的段老師,就因為文化館櫥窗上那首不長不短的現代詩和師大中文系本科大學生身份,讓求知若渴、愛詩如痴的我,記下了因詩因大學生教師頭銜而產生的神秘感所形成的一個年輕知識分子詩人偶像。

公元1983年夏,我已歷定西教育學院離職一年進修,分配至原會寧三中此時的太平中學執教高中生物,初三化學兩個年頭了。這年高考預選驗卷結束不久,段廷弘老師作為縣教研室負責試卷分析者來到太平中學數日,讓我見到了真身。他高個頭,黑髮大偏分,面目清秀,衣袂楚楚下的溫文爾雅儀表,為我表述着一個青年知識分子學者形象。那形象,我在以後影視中出現的民國知識分子人物中讀到了幾許書生神姿。這期間,我們說上話了,而且因為有病的老母親正在我處,引起他對我的關乎與同情。於是一種念頭下,我向先生訴說了想調回居家近的老君中學去,方便為父母敬點小孝。他答應給教育局主辦石主任反映我的情況。心想事成的是,這年秋季開學,我果然調到了鄉愁故地老君學校。而且教上了我心慕已久也是先後從教十年唯一教過不滿三個月的初中語文課。很有緣分的是,開學一個多月後,段廷弘老師組織檢查聽課竟然也來到了我的母校老君中學。觀摩教學固然夠不着我,但我與他相遇的喜悅是誕自內心的。幾日內,我有過專門尋找的問詢與相敘,特別是在我的恩師,時任校長李克忠的房間裡,先生敘談過會寧文人地理知識給予我的神秘與嚮往,而涉及祖上蘇門三進士的評議讓我很是感佩其對本土人文地理知識的博學廣記。依稀縣上要撰修縣誌,準備調他去負責什麼的,而且他已做了一定的基礎工作。談到會寧山脈地理時,先生即興講了縣城近圍名山桃花山,是借記憶中的道光年間知縣楚南畢光堯修志的評價語,傳情表意的,讓我聽得十分有味而佩服而尊仰。

還是這年,已是冬天了。上次與先生深秋相見時本已嚴重的慢性咽喉炎。發展到不能教課了,學校準許我去教育局請長假出外醫治時,又在縣城巧碰了先生,他便領我到主管領導王漢英面前,說明上次去老君就見病情實況,順利取得去定西、蘭州尋醫治病證明。

如此,段廷弘先生便在我崇尚知識與熱愛好人的善良心地,經感情滋潤永久紮下根了。恰好,翻年的1984年春夏我至定西專區住院治病,期間有小詩《晨曲二首》在《定西文藝》發表,又逢貴人賞識相助而調至縣委宣傳部,公務於縣城後,便與段廷弘先生相見機會多了。儘管先生和藹可親,但我總以為無論學識或年齡,均是我的老師輩而心存隔膜。這隔膜說透了就是大學生教師的知識儲存與人格,值得我學習尊崇的敬畏之情,天然地屬於師道尊嚴系列。這隔膜直到我們以後都到了白銀上班,廣泛與眾多鄉親交流間,和先生一貫的親善態度熟悉中漸漸消隱。於是,新世紀2007年6月,在先生當年的學生支助下,由他策劃發起組織的時年同赴會寧雲台山勞動鍛煉的畢業於不同學校的13名68屆大學生,從四面八方集體到韓集雲台村獻愛心、送溫暖回訪活動時,我亦受邀參加始終。這當然更加增進了我對先生的認知與理解。回訪開幕式先生脫稿講述的《還熱戀着這片土地》,留下我深情難忘至今鮮活的記憶萌芽,不斷生長人性善意的常春藤,攀緣歲月固然蒼老着但心兒依然年輕的盛年期時序之額頭而情感泛綠。如同先生攜妻子曹樹花回訪當年東家——76歲齡因疾雙目失明的姚建華大嫂時,實在難能抑制時代感情的淚水,惹得我也摸濕動情於臉面,而潤澤醫治了一回雲台山早該綠樹茵茵的大片山野沃地。

於此,真該釐清本文副標題的「由知認說開來」的「知認」了,即:知曉與認識。可見以上內容皆是由知認說開來的。現在該到讀品先生的《毅齋詩文集》了。

毅齋者先生書齋號也。是在那個特殊年月,莊間一位老秀才以換幾文救命銅錢給予的。錢不少不多,按其老先生的要求給了。然而其生命依然未抵擋住那場鋪天蓋地的大饑饉,過早地有着哀怨地走了。

甲辰正月初六過後,我通過電話兩次相約,兩次均因雙方家裡來親戚而順延到第三次的17日午休之後,興致中我率先預約,而後專程借取書稿拜年之行成功。當晚回到家裡,便一頭進入品讀進程之中。

先生的《毅齋詩文集》集得不厚。這出乎我的意料。不過,當我閱讀完畢簡練得只能稱之曰千字文的自序後,我略知箇中原因。自序第二自然段當屬一個時段較多內容篇章之頁碼,卻被先生只用十個字概括完畢——「大學畢業前的詩文早毀」。這讓我沉默是金地思考良久後,直接讀上了他寫文革的短詩《痛悟文革》後,更加明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什麼會把十年文革定性為「十年浩劫」,百姓人們叫」十年動亂「、」十年鬧劇「的深刻道理。

有如先生在自序結尾告訴我們的,《毅齋詩文集》是修改充實後由一首白話詩、部分律詩、古體詩、詞、詩詞賞析、散文、語文教學論文、家教講座稿依次分類組成的。這裡所說白話詩即是人們習慣上的自由體或現代新詩。先生之所以稱之為白話詩,是接胡適先生的先河形式與話題而來,出處本源而純粹。就是這首白話詩,即是先生當年發表在縣文化館櫥窗里進入我的眼球與心靈,而結緣至今。全詩表達了他當年的正義詩情與人性良知。可惜先生沒有順勢走一段白話詩的寫作路子而僅此打住了。在我看來,也是他對天性中具有詩才的一種扼制性放棄。也許,他對真詩的寫作要求太過嚴格,在不願意有絲毫褻瀆的前提下,睿智放棄的。正如他自序中引用黎巴嫩·紀伯倫所言:「詩不是一種表達出來的意見,它是從一個傷口或一個笑口湧出的一首歌曲」,又是艾青藝論里的「詩是藝術的語言——最高的語言,是純粹的語言」......既然抵達不了那種歷練幸逢的爆發口,和妙手偶得之的佳時高度,便也絕不虛情假意為之地選擇放棄了。

先生的格律詩與古體詩(古風),在整個詩和詩餘部分比重較大,究其內容而言,一是屬於遊蹤類,即外出考察型萬里路上的產品。以情趣人生哲理思辨取勝留行蹤歷史為重,屬於古代文人的絕好遺風。二是寫親情古交的,赤子情懷心聲的,數量不少,最為感人,如哭父親、悲娘親、悼亡妻的,確有讓人胸悶,奪淚之能量。

按紀伯倫詩論中關於「傷口」與「笑口」湧出之說,先生筆下不少親情詩作的誕生,可分兩類,如《可敬大伯父》《命苦大伯母》《哭慈父》《哭慈母》《剛強二伯父》《可憐二伯母》《哭賢妻曹樹華》等皆為前者。不過傷口有大小之分罷了。但無論從何種角度看,有如《哭慈父》中「勞累成疾無醫治,年僅半百撒人寰。大恩未得點滴報,每當憶之淚如泉。」的句子是從「無醫治」的大傷口湧出的。還有《哭慈母》《哭賢妻曹樹花》等較長的詩行均從傷口滴血而來。


如果我品讀得不錯的話,先生的《門前杏樹花》和《種菜問阿誰》兩首是先生悼亡妻和念母親至深痛至涵蓄高藝術的傷口詩,就後者而言,「一句種菜問阿誰」的蒼天無語,大地無聲的靜寂悵惘無賴,兌現給母親和妻子都是撕心裂肺未出聲的痛徹之心音。因為指點種菜,唯母親與賢妻者矣。至於《門前杏樹花》無疑是給醫治中而亡的妻子曹樹花的。

這首詩先生表達得很技巧卻不失樸素憨純的真情美。美就美在藉助門前杏樹花開的真實表象,壓住心頭悲傷,詩題潛下愛妻名,從首句至第四句寫客體——門前杏樹花開的繁粉引蜂,芬香滿院的春和景象。後四句開始,因為一夜雪刀風劍而萬花墜地的悽慘,乃至淒楚清掃,悲淚葬花的深寒心緒。其實,何不能概括成先生難忘糠妻亦是愛妻曹樹花的一首《葬花吟》呢——

門前杏樹掛滿蕾,春風輕拂含笑開。

銀花綻放杏滿院,粉蕊溢芳蜂紛采。

一夜雪刀風劍來,萬花墜落隨風擺。

淒戚怨天輕掃攏,含淚擇地將花埋。

——2021年清明於老家/《門前杏樹花》

難道這不是從傷口湧出的有血有淚之詩。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先生慷妻曹樹花是「突被醫故」的。其傷口恐怕是終生不好癒合的。

那麼,我們且讀先生得子得孫的如下詩作,便全是笑口中湧出的一首首喜悅歡快的歌曲了——

觀音送子入家門,福降吾舍來貴生。 喜看樹花樂何在,笑言「和你一樣人」。

——1969年10(農曆)/《喜得長子》

心愛女兒降寒舍,心愿實現無比樂。 苦辛培育德才備,能文能武卓巾幗。

——1975年冬月28日/《喜得愛女》

紫氣東來福進門,妻說咱得一男孫。 小嘴嘯嘯向天笑,兆示長大家興隆。

——1994年10月(農曆)/《喜得長孫嘯嘯》

當然,還有我國詩學寶庫珍存《尚書·堯典》中所云「詩言志,歌詠言」精神系列的作品,有的情趣橫生,有的志得意滿,有的志趣盎然,如五言絕句《七十抒懷》就是一首既不為年齡已抵古稀而覺夕陽西下愁哀,也未有過往人生未得有失而懊悔之情,倒是很滿足現實的充實心懷之境界,真是歌詠心聲了——

急景屆古稀,如波西陽傾。 餘熱獻家教,講座穿孝經。 耕耘汗水干,居家圖平靜。 讀書偶筆耕,老伴是中心。

——2012年7月21日(農曆)/《七十抒懷》

是的,詩言志,歌詠言。先生《七十抒懷》全詩回首顧影半世一派無悔滿足,立足現實圖平靜,常讀書偶筆耕,老伴為中心安度晚年的心語,可謂是生活修養人生格局賜予的樂於現實安居的真情吐露啊!

而《欣穿西峽頌》,則是攜妻子曹樹花穿越西峽時,妻子不怕險處順利「出關」,而悅喜、而情趣、而得整首詩的「險處妻說我不怕,牽手出峽方開顏」之詩眼,升華出夫妻通脈情懷之中的詩情畫意,很是滿足喜慶的樂觀情趣——

青山對峙瀑布喧,清水似龍穿狹間。 摩崖石刻銘仙跡,寺廟香火寄心愿。 潭深流湍魚跳躍,棧橋廊榭石階連。 險處妻說'我不怕』,牽手出峽方開顏。

——2011年5月於成縣/《欣穿西峽頌》

整首詩的意象在結尾,詩眼亦在結尾。是隨詩行的對仗遞進,而開張而升華而躍然紙上的,或鮮活於讀者目前腦海:老夫老妻的欣慰和諧、雅致互助,顯現出的文雅健康恩愛夫妻形象即是整首詩的文學形象。

熱愛生活注重細節的緣故吧,先生此類詩寫了不少,有妙語、有技巧,很有生活趣味和人生哲理況味。這裡不再舉例了。

現在,我要着重舉例品讀的是先生對古人詞作的賞析文。因為讓我讀得太過癮了。

先生學識淵博,知識儲備深厚,教學紮實有道,尤以教育教學研究成果顯著。所以該詩文集所涉獵的作品體裁幾乎一應俱全。鑑於我為文往往見長,這裡就不對先生的詩餘(詞)、散文和教學論文、家教講稿做逐一的析讀理解述評了。而只對最見先生讀書修為、文學才情、教研水平的詩詞賞析文,品讀得最為不肯掩倦的篇章,作個中的三度賞析釋懷

無疑,這是我一個早年受文革「破四舊」、禁讀傳統國學,只能讀領袖語錄導致貧知者的空缺性補償,格律詩詞嚴重缺失造成的缺憾性厚愛,對古詩詞厚學者骨子裡潛藏的渴望性崇敬感,之歷史性現實表達了。

在《毅齋詩文集》中,詩詞賞析部分共計6篇,均為於世公認又見學者文人賞析功力的詩詞名篇,有如屈原的《國殤》,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一剪梅》等。先生能選擇這些名篇,逐一解讀賞析成文,本身就是水平與實力的顯現,當然也是他中學語文教學數年,舌耕三尺講台積累成文的精品總結。

按實說,在這之前,我對屈原的《國殤》只有數遍標題隨從的簡介閱讀,內容幾乎沒有仔細讀完一遍的功力,更別說寫作背景、藝術手法,甚至基本的直譯意譯了。所謂實實在在的讀,還真是通過品讀《毅齋詩文集》書稿時才有的兩遍習讀品味,題為《獨具藝術風格,飽含愛國激情》副標題為「屈原《國殤》淺析」全文。該文先生是早在1993年發表在第一期《白銀教研通訊》上的。本次收入詩文集。肯定又作了修潤吧。而我的本次品讀,還是以學生的心懷眼光而為,夠不得感慨抒懷。所以我就早年誦讀熟記,深愛有加的柳永名作《雨霖鈴》,以先生《句句有景,字字含情·柳永〈雨霖鈴〉淺析》為文本欣賞之。

翻出上世紀80年代所購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唐宋詞一百首》,尋着當年研讀痕跡,對照品讀先生的賞析文,別有一番認知情趣,咀嚼滋味。

之於先生,單是對詞家柳永的介紹就讓我耳目一新。古版不知何因,對柳永的生卒年月介紹都沒有完整,以「'公元1034年前後在世』,原名三變,北宋崇安人。他考取進士後,只做過普通小官。」作罷。回過神,當我查出我視為珍寶且因隨身攜帶時長,已磨損得開了邊頁、掉了封皮的上海古籍版文本細看出版日期為1978年7月時,也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而段廷弘先生文中的則顯得全面出新:

「柳永(約984——1053),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宋代崇安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暮年才及第,任過團練推官,縣令鹽鹼、判官等職。」文學史上,「他是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

我轉引這兩種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位歷史名家的文字介紹,其實並非本意,而是在讀了兩種版本後才產生陡然的文思決定。必須提醒說明的是,只此就足見先生執教,研究學問間的認真與細緻嚴謹了。他是隨着時代發展的腳步,在不斷學習獲得新資料,而於汲取中總結出來的,趨於完善絕倫的介紹,真讓我不得不感佩稱讚了。其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精神值得我等繼承。

先生的淺析文很精練,對整首詞作串聯解讀得很是精準到位,就我而言無可挑剔,若果全部鏈接起來的話,即是一篇美文串講教案。針對全詞,先生隨情景交融變換、或景隨情移,或情因景融的解讀概述,全文有四處各四字一句的用詞,真是精準全面到了極致,實在令我由衷叫好不已,是為五體投地也。

一是上闋開頭三句接後的「融情入景」;二是上闋結尾三句的「寓情於景」;三是下闋開頭三句的「以景融情」;四是全詞結尾蓄意銜接而成的「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顯然這是熟讀全詞,深究寫作方法後的提煉性總結,實在是水平能耐的結晶。

而對全詞的概括總結語,更是無懈可擊的,先生如此寫下句章: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在寫別後想象,重在刻畫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象未來,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了層層深入,情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若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

先生搞教學研究多年,文論不少,書中僅精選了五篇。唯其精吧,讓我讀得篇篇有收穫,甚至有震撼知名篇,是為發表在甘肅省教科所《教育革新》上的《少講多讀,加強學生語言積累》。本想大發感慨,直抒胸臆一番的,奈何篇幅已長,不再冗拖。於此許願,出版後寫一篇讀後感。

另有《優秀傳統文化是家教的主題》等四篇屬於先生擔任白銀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市國學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後的家教講座稿,人性入理,論據活鮮,文辭精美悠韻,寓意深遠有道,屬於「夕陽紅」學術美文篇章。確有家教的普遍又長遠的適用意義。如果將來我能結合於教育教學論文的敘寫之中,不僅僅是對先生賜我寫此序文的回報,也是我從文多年而回到以千家萬戶組合成立的社會的一次良好機會。 是為序!

2024年正月二十九日至二月中旬白銀夏宇軒[1]

作者簡介

蘇震亞,甘肅會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副編審;曾任《白銀文學》主編;作品曾獲敦煌文藝獎,黃河文學獎,《中國作家》、《人民文學》徵文一、二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