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中国山西省襄汾县一个龙山文化时期,面积至少达56万平方米的考古遗址,该遗址于50年代出土,并于2001年确定中期城址,并出土了宫殿、王陵、城墙、贵族墓园与住宅、宗教礼拜场所,以及怀疑是世上最古老天象台,及中国最早文字的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一般认为,陶寺遗址属于国家形成的早期阶段,它被认为是可能的的都城。

目录

发掘情况

陶寺遗址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被初步发现,而真正大规模挖掘工作,则开始于70年代。由于希望寻得夏墟遗址,中国开始在三晋地区一带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并于1978年,正式对陶寺地区进行大规模挖掘,并发掘出陶寺城址遗迹,虽然断定了陶址遗迹分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与龙山文化,而非预期中的二里头文化,但此次挖掘,却证实了陶寺为最大规模的龙山文化遗址(至少直至21世纪初期),而且当中出土的城址、墓葬及遗物,更使陶寺遗址的相关研究得以开展,并于21世纪初期能有初步的成果。

尧舜之都

学者认为该遗址可能是尧的都城。证据包括《尧典》中提到的观象台,史书中记载的鼍鼓、磬,朱书文字中可能的“尧”字等。

朱书文字

中国文字遗物,最早为见于殷墟甲骨文,然而由于甲骨文无论在字型构造、句式语法等各方面,均已经非常成熟,若然甲骨文便是汉字之祖,则其发展轨迹不免过于突兀,是故有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之前,可能仍有其他更古老之文字存在,而疑似早期文字遗迹之中,便是陶寺遗址中发现的朱书文字为最早。考古学家于陶寺遗址晚期的灰坑H3403中,出土一破碎扁壶,而壶上明显带有两个特殊红色图案,经多位学者分别提出考证后,认为此两个符号,分别代表“文”字及“尧”字。 对于此二字为何会同时出现于扁壶之上,罗琨于《陶寺陶文考》中,认为“文”字在甲骨文中,是对已故先王的尊称,及至周代的金文,则引伸出“文德之人”之意,则“文尧”有可能便是陶村文化人对帝尧的之尊称,若然朱书文字得到确认为文字,则汉字的历史,便得以上推至距今四千年前以上了,而2006年,在IH64区域中,出土了一块可能是尧字一部分的残破陶片,虽然过于残破,但于陶器上书写文字,可能是当时人之风俗,则将来仍有希望能发掘出更多带有文字的陶片,以破解朱书文字之谜。 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朱书文字出土量不多,故亦有学者对这些符号是否文字,提出质疑。

古“观象台”

陶寺遗址还有东亚地区最古老的观象台。

陶寺古观象台于2003年发现,距今约4700年。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南墙中部的外侧发掘出半圆形的基座,可能是用于天象观测的平台。这个构造包括直径约为60米的半圆形道路和半圆形夯土平台,平台的直径42米,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连道路的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重建后可以看出是有三道夯土的祭坛。

祭坛上有13根夯土柱的痕迹,呈半圆形排列,半径10.5米,弧长19.5米。站在祭坛的中心,朝向东方可以透过复建后的柱子间缝隙观看到崇山(Chongfen Mountain)。

原址复原模型证实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可通过柱间狭缝观测日出判断节气,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

视频

陶寺遗址 相关视频

解密陶寺:帝尧之都 中国之源
陶寺遗址发掘成果公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