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阿爾瓦羅·巴贊級巡防艦

阿爾瓦羅·巴贊級巡防艦
圖片來自mdc.idv.tw

阿爾瓦羅·迪·巴贊級巡防艦(英文:Álvaro de Bazán-class frigate),中文通常譯為巴贊級巡防艦,又譯為阿爾瓦羅·巴贊級或艾爾瓦羅·迪·巴贊級等,是歐洲第一種安裝「神盾系統」的艦艇,就單艦防空能力來說,是歐洲性能極強的防空巡防艦,具有區域防空能力及反彈道飛彈的偵測能力。

目錄

設計理念&歷史沿革

在北約90年代巡防艦替換計劃(NATO Frigate Replacement,NFR-90)取消前,德國荷蘭在1990年簽訂共同開發新一代巡防艦的協議,隨後西班牙也尋求和荷蘭合作研製新一代的防空系統。

1994年1月27日,德國荷蘭西班牙國防部長共同簽署三國巡防艦計劃(Trilateral Frigate Cooperation,TFC)的合作發展備忘錄,1995年6月西班牙認為TFC需開發新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與作戰系統,風險與成本均過高,分配到的工作量亦非所能接受的範圍,遂退出TFC計畫,退出計劃後隨即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1] 合作改以神盾戰鬥系統為戰系核心開發新型巡防艦。

理念

「巴贊級巡防艦」的建造旨在提升西班牙海軍的防空能力。1980年代的福克蘭戰爭(馬島戰爭)警醒了歐洲各國缺乏防空能力的艦隻在戰爭中只會處於被動位置,不利於掌握制海權的掌握。因此,各國開始關注下一代主力艦隻的對空防禦能力。最終西班牙海軍之中出現了現今的「巴贊級巡防艦」。強大的區域對空防禦系統確保艦隊在缺乏陸基支援的遠洋作時具有相當的自衛能力,有助於鞏固和快速擴大制海權。

另一個目的沿於後冷戰時代歐洲各國開始發展相對獨立的海軍。而蘇聯解體及歐洲科技在1980年代的快速發展,歐洲各國趨向更加獨立的軍事發展以減少北約對自身的制約,所以,這些國家多半在新一代主力艦的設計上加入更強大的能力與實施獨立於美軍的作戰能力。與此同時,大規模戰爭的主要方式改為攻擊外國陸上目標和陸上戰爭。海軍成為了確保西班牙等非核武擁有國的常規威懾能力與軍隊作戰能力的最重要平台。因此,巴贊級可額外搭載約40名特種部隊,提升西班牙向海外快速投放武力的能力。

另外,後冷戰時代的主要作戰要求亦有所改變,由在海上對抗蘇聯龐大的水面及水下艦隊,改為打擊如海盜走私毒品和恐怖分子等非傳統目標。所以,巴贊級具備多種近程防禦系統,以擊退這些目標。

設計

艦體設計類似於縮小的伯克級驅逐艦,設計階段大量使用電腦輔助設計工具,使用模組化建造,全艦有艦體模組19個、上層結構模組6個和煙囪模組2個,平均各模組約重200噸,另有艦艏聲納外罩以及主桅 ,分段合攏前內部設備便已裝置妥當並完成測試,能加快建造進度。

艦體設計

艦體為傾斜造型,刻意避免尖銳稜角降低RCS,主機廢氣排放前透過熱交換系統讓高溫廢氣與外界相對低溫的空氣混和,艦身設有灑水降溫系統以快速降低艦體表面溫度,

靜音:各管路使用彈性接頭,輪機裝備亦裝於彈性基座上以降低降低震動與噪訊,但巴贊級的靜音程度仍不甚適用於專職的反潛作戰(亦是競標澳洲SEA 5000巡防艦計劃失利的原因)。

消磁:配備主動消磁系統,抵銷艦體長期受地磁影響磁化,降低艦體磁訊號。

核生化防護能力:以防火艙壁隔成4個損管控制區,各區擁有獨立的核生化過濾系統、加壓空調,共有5座損管監控站、3座核生化清洗區,擁有內部清洗系統。

動力/推進系統

使用CODOG動力方式,裝置2具LM-2500燃氣渦輪發動機和2具柴油機。

推進系統使用雙軸推進和五葉可變距螺旋槳配置,極速28.5節,18節時可持續航行7,150公里。

偵蒐/射控系統

為歐洲首種使用神盾戰鬥系統的防空巡防艦,艦上裝置四面SPY-1D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的天線,固定式天線模組上具有2,500~3,000個雷達波訊號接收模塊,是第一種使用塔式結構的"神盾艦",沒有使用傳統"神盾艦"的艏樓式設計。

作戰系統為 AEGIS Baseline5.3和1套與"胡安·卡洛斯一世號"通用的指揮系統。

武器系統

艦艏甲板上裝置1門127公釐口徑的 Mk 45 Mod 2艦炮,炮塔後方為1座6具8單元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共48單元,可以發射反潛導彈SM-2防空飛彈RIM-162飛彈等,艦舯裝設2具雙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另設有2座雙聯裝324mm魚雷發射管。

參考文獻

  1. 洛克希德馬丁,MBA智庫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