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闹秧歌(薛汉国)

闹秧歌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闹秧歌》中国当代作家薛汉国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闹秧歌

春节对陕北人来说不只是吃吃喝喝,虽然在过去极度贫困的年代,人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因贫困而有失传统,除了设法保证过年期间能够吃上各种美食,饱了口福,而且还要追求文化娱乐,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和享受。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更加希望把年过得红火热闹,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

记得小时候过年与闹秧歌是分不开的。那时候乡下没电,更谈不上看电视了。冬天太冷,公社的放映队也不去各村放电影了,于是闹秧歌就成了过年期间最好的文化娱乐活动。

年前各个村庄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和准备,年后陆陆续续开始闹秧歌了。为了不影响群众观看,各个村庄会错开时间,根据村庄的大小确定演出天数,有的闹三天,有的闹四天、五天的,一直闹到正月十五。

陕北秧歌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我们绥德和邻县米脂这两个县的秧歌最具代表性。传说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巫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祭天、驱邪消灾和祈求风调雨顺的意义。“沿门子”就是逐户送福驱邪,彻底消除一切疫病隐患,保证人口平安繁衍。

我们村比较大,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定居本村,繁衍生息600余年。彼时人口差不多900,沿着河道拖拖拉拉住了五里路。村里向来有着正月闹秧歌的优良传统,除了几个老把式,大部分是些青年男女,还有些娃娃们踊跃参加,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势头。根据几个邻村闹秧歌的时间确定我们村正月十一起秧歌,总共闹五天,刚好到正月十五花灯节结束。

正月十一,其他村的秧歌都已尘埃落定,而我们村的秧歌一直在十里八村很有影响。早饭后生产大队办公处大门外已经人山人海了,大家都在翘首以待。终于办公处大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秧歌队出台了。


首先走出大门的是礼炮队,多少年来我们村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研制火药,自制铁炮,声音响亮、浑厚,营造出庄严、大气的氛围。随后是重乐队,专人敲梆子叫板指挥,在唢呐行云流水、委婉动听的过程中,根据场景需要随时指挥变换曲调,或夹杂一些鼓点。

随着喧天的礼炮、鞭炮、锣鼓声和欢快的唢呐声,大秧歌队已经在乡村公路上摆开了阵势。伞头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把式,不仅大秧歌引得好,根据场地,瞬即万变,疏密有度,花样翻新。而且很有急才,随机应变,脱口而出。秧歌队在《大摆队》唢呐曲欢快的节奏和奋进的旋律中,身着鲜艳的服装,舞动着花伞和绸扇,迈着轻盈温柔的十字步,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两边的观众簇拥着,追赶着,脸上露出欣赏和赞誉的表情,外村的人纷纷称赞,果然名不虚传!

秧歌队从村前逐户沿门,家家户户鞭炮相迎,提前准备好香烟和糖果,散发给上门的贵客。所到之处先是秧歌队跟着伞头走过场,期间打扮奇特的蛮婆蛮汉诙谐幽默的动作令人捧腹大笑,还有手持马尾刷的扫后者,前后急促且自由的来回走动,似乎在维持秩序打场子,又像马戏团的小丑,令人喜欢,不时地发出尖叫声,引得哄堂大笑。热烈红火的大秧歌扭完之后,秧歌队走成一个大圈,伞头在中间即兴带领大家唱秧歌,赞扬主人的盛情和成就,送上秧歌队的良好祝福,祈盼新的一年幸福美满。

部分家庭还会摆上盛满瓜子、醉枣、糖果、油炸炸的干碟子和几个下酒菜,斟起烧酒,这时候秧歌队就要表演小节目了,首先根据场地安排极具特色的陕北二人场子或四人、八人场子。二人场子是秧歌艺术中的精华,以一男一女表演的舞蹈形式为主,多表现青年男女间互相爱慕的嬉戏逗趣。场子有走有扭有摇有摆有踢,有闪有颠有柔有脆有俏。文武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令人开心、愉快、陶醉!

二人场子结束后轻乐队出场,要为表演一些宣传党的政策、法规的秧歌剧伴奏了,也有传统保留节目和道情、眉户等小剧。老把式男扮女装,演的老婆婆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

秧歌队在返回的路上,唢呐吹起了《路哇哇》曲牌,其旋律和节奏强烈地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催人奋进。中间和着重乐器的鼓点,似回音,像问答,给人以团结的力量。观众近看可欣赏苍劲有力又不失温婉流畅的秧歌舞步,远听高亢嘹亮委婉动听的唢呐声,回荡无穷余味不尽。

晚上,生产队的场上灯火通明,人们不畏寒冷,围成一个大圈,要看搬水船。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的各种繸繸挂挂装饰的小船,像轿子,似亭子,四个角上挂着彩球,前后装着镜子,下面蒙着蓝绸子,走起来就像漂在水上的一艘船。里面坐着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其实是把彩船搭在女子的肩上,一手握着撑杆,一手拿着扇子,碎步快走,犹如小船在水上漂。

船前船后两个艄公,老艄公憨态可掬,诙谐幽默。小艄公活泼俏皮,积极好动。通常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要摆渡过河的女子对话,解决行船中遇到的问题,夹杂着快板,宣传党的利民政策。悠扬动听的水船调,令人百听不厌,永远难忘。

秧歌最后一天就是花灯节,也叫元宵节,老百姓素有观灯的习俗,不少村庄都会选择在正月十五转九曲。下午村里有经验的人自发来到大队部门前的广场上,先画出九曲阵,栽上同样高的木杆,每根头上顶着一个用各色彩纸糊成的灯罩,里面放个灯碗。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彩灯闪烁,非常漂亮又壮观,锣鼓唢呐礼炮声齐鸣,秧歌队打头从九曲门进入连环阵,随后男女老少争先恐后鱼贯而入。人们说,转九曲,消灾驱病,能活九十九。九曲门和中间方阵都插有彩球和红旗,据说拔走中方的红旗回家可以生胖小子,所以常常被抢走。

随着正月十五转九曲活动的结束,乡下的闹秧歌也就落下了帷幕。

我从1980年到县城工作,见证了每年正月城里的秧歌演出活动,每年县上都要按照各个系统指定几个大单位参加春节秧歌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里的秧歌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县上的秧歌队一般都在正月初十之后先后轮流慰问“五套班子”,所到之处首先表演大秧歌,其次演出小节目。每年正月十五县上统一安排秧歌汇演和游行活动。

早饭后,各个秧歌队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体育场,体育场里已是人山人海。按照统一安排,秧歌队要依次走过主席台接受检阅,每个队都要在主席台前表演自己的大秧歌。从服装、道具,到编排造型,从唢呐曲牌到重乐队鼓点的选择,从参加人数到表演风格,每年都会有创新和变化,各队都有自己的拿手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看看各队的领导和导演,个个信心满满,底气十足。看看所有的演员,都是激情满怀,摩拳擦掌。再看看台上台下围得水泄不通的观众,人人满怀希望,翘首以待。再看看观众前一个个举着摄影摄像机的记者们,个个走走退退,摆好架势,试图把每个精彩瞬间都记录下来。

等各个秧歌队都表演完之后已是午后了,所有秧歌队依次走出体育场,从城西到城东开始游行表演。整个县城沸腾了,主街道实行交通管制,暂时停止一切车辆行驶,街道两边早已站满了前来看秧歌的男女老少,沿街两侧的楼房阳台和窗台上都是观众。沿街的一些单位在门口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和助兴。

我们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几千学生中挑选秧歌队。当我校秧歌队走过来的时候,热情的观众会簇拥着、追赶着,竞相拍摄留念。首先是由两位学生举着印着我校秧歌队的横幅,其次是宣传彩车,彩车上装饰着校徽,有展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图片与文字,广播里反复播送着宣传学校的稿件。

接着是80人的仪仗队方阵,统一身高,长相标致,英姿飒爽的男生,身着西服,手举彩旗,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阳刚挺拔地走来。随后是80人的礼仪队方阵,清一色的女生,身着中式服装,阴柔娇媚,手持花束,温情脉脉,含笑走来。接着是60人的管乐队方阵,由师生组成的管乐队方阵,统一着队服,前面的指挥手握指挥棒,一上一下地指挥着,管乐队吹奏着雄壮嘹亮的进行曲。

后面是60人的重乐队,一辆车上装着一面大鼓,鼓的四围四个彪形大汉,挥舞着裹着红布的鼓槌,打出震撼人心的节奏。重乐队的指挥,嘴里噙着哨子,手拿小锣,站在车上,居高临下,一边注视秧歌队总指挥的旗帜信号,一边指挥重乐队的鼓点。大鼓车后是两辆三轮车,分别拉着中鼓,每面中鼓两个人敲,紧跟着的是两排大擦,两排小擦,一排锣,最后一排是唢呐。重乐队所有人员都穿着黄边红色服装,头上扎着红色头巾,个个像出征的武士。走近看,不少“武士”还戴着眼镜,哦,原来都是些老师。

紧跟重乐队的是秧歌队总指挥,她嘴里噙着哨子,手持红绿两面旗帜,时而单举红旗,时而单举绿旗,时而双旗并举,时而平举,时而交叉。不同的姿势传递不同的信号,代表不同的舞蹈形式。在游行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路段,变换各种秧歌舞。

总指挥面对着120位男女学生组成的大秧歌队,根据路况和观众人数,决定表演哪个部分。庞大的秧歌队男女男女分四路纵队,身着颜色鲜艳的秧歌服装,男生举着花伞,女生扇着绸扇,正常行进间重乐队唢呐吹打着流水快板,大家踩着鼓点,迈着十字步,旋转的花伞,挥舞的绸扇,整齐划一,气势磅礴。

随着指挥旗帜的变换,乐队指挥和全体秧歌队员都心领神会,乐队指挥立即吹响了哨子,伸出了手指,示意要变为第几段鼓点。随着小锣清脆的两声叫板,唢呐声落下,重乐队打出过门鼓点,全体秧歌队员踩着鼓点调整好队形。根据设计,唢呐吹出了某段既定曲牌,秧歌队的演员们摆出各种造型。整个秧歌队犹如一个大花园,绽放出朵朵璀璨鲜艳的花朵,令人兴奋叫绝。

随着鼓点和唢呐曲牌的变换,秧歌队男女两两相对,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既像二人场子,又像豪放的腰鼓。远看龙腾虎跃,热情奔放,气势宏伟。近看一张张靓丽俊美的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有激进有舒缓,一驰一张,阴阳搭配,刚柔相济。演员们笑脸相对,眉目传情,踩着鼓点,伴着悠扬的唢呐曲,尽显青春魅力。拥挤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美妙的画面。

紧跟大秧歌走来的是水船队,八只装饰精美的水船由八位美若仙女的姑娘“坐”着,在前后间隔着九位老小艄公带领下“漂”过来了。老艄公步履蹒跚摇摇晃晃,踏着鼓点迈着十字步走来。小艄公脚下似乎装有弹簧,抬头挺胸,蹦着十字步扭来了。街道两边的观众连连叫好,纷纷评论,看人家女女们水船坐的多稳,看那个白胡子老艄看上去老态龙钟,但人家一步还不差,再看那个小艄儿扭得怎那么好呢!

最后走来的是各种卡通人物和大头娃娃,有唐老鸭和米老鼠,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也有哪吒和葫芦娃,还有......,孙悟空转着金箍棒,吸引着孩子们来追赶。猪八戒一会儿摸摸小孩们的头,一会儿又去拽拽大姑娘的衣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说,看来看去还是教育系统的秧歌好啊,浩浩荡荡,气势恢宏,前前后后八个方阵。不仅规模大,服装硬,道具好,锣鼓唢呐都足劲,大秧歌表演得最好了。还有人说,今天看到是大秧歌,人家的小节目更精彩。无论歌曲还是舞蹈,无论相声还是小品,不管是场子还是秧歌剧,都是高质量高档次的,不愧是大学校,人才济济啊!

陕北秧歌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通过春节闹秧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的表演和观赏欲望,继承和发扬了闹秧歌这一优良传统。现在,每天晚饭后各个广场上,群众自发地组织起了扭秧歌,伴着锣鼓唢呐声,尽情地扭尽情地唱,尽情地抒发新时代幸福生活带来的美好心情和感恩之情。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绥德县文化馆获得陕北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1]

作者简介

薛汉国,男,1958年出生,陕西绥德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