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醉酒湾防线

醉酒湾防线

图片来自xuite

醉酒湾防线(Gin Drinker's Line),又称贾乃锡内防线(Grasett's Inner Line),是驻港英军因应1930年代中期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而在新界南部所设置的防线,这条防线的一系列防御工事从西部的葵涌一直分布到东部的牛尾海沿岸,目的是要利用分隔新界和九龙的丘陵地带,阻止敌军从香港北部的新界攻入九龙半岛香港岛,可是醉酒湾防线在1930年代后期接近完工时,英军却因为驻港兵力不足而一度弃守防线,到1941年11月又重新派兵进驻,但驻防的兵力仍远少于固守防线的基本所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当日即爆发香港保卫战,入侵香港的日军于1941年12月9日晚上至10日清晨,摸黑进攻数小时便攻陷守备兵力薄弱的城门棱堡,并于12月11日从葵涌突破防线[1],促使英军提早撤出防线并退守香港岛,防线并未能发挥大幅拖延日军推进及延迟香港沦陷的作用。

目录

地理位置

醉酒湾防线建基于新界南部和九龙半岛北部之间连绵的多座山峰,利用该处的高地作为天然屏障[2]。防线的起点在新界葵涌一带的醉酒湾(已被填海,即现在葵芳一带),由西向东,经过金山城门水塘笔架山狮子山大老山,直至西贡牛尾海,全长约18公里。

相对于醉酒湾防线的中央的有城门河及右翼有沙田海(1950年代以前的城门河,出海口位于大围,后来因填海才令大部分沙田海收窄成河),这两翼防线的北侧都有天然屏障,而左翼防线则较容易被敌军接近,因为由西至东的葵涌、金山、城门水塘及笔架山,都是新界和九龙接壤之处,并且西有青山公路在葵涌穿过,东有大埔公路在金山和笔架山之间的山坳穿过,而两条公路的南端均连接至左翼防线后方的深水埗,所以一旦左翼防线失守,敌军便有很大机会能够长驱直进,继续往南攻入九龙市区[3],所以笔架山沙田坳的一段,以及上城门水塘一带成为英军陆上防卫的重点。

英军最初认为与防线同期规划建造的上城门水塘可作为醉酒湾防线左翼的人工屏障,而城门河上游的城门峡(即现在的下城门水塘一带)的地势多为断崖峭壁[4],除了城门水塘的水坝外,其馀地点都被认为不便行军,而且该处以南的金山亦筑有防线,所以英军原本并没有打算在上城门水塘修建防卫阵地,但后来为了避免出现防御漏洞,于是在上城门水塘东南面的孖指径加建城门棱堡,将醉酒湾防线左翼东部的防卫阵地往北推前至上城门水塘的南侧,借此巩固醉酒湾和金山之间的防卫。

建筑

醉酒湾防线于1936年开始兴建[5],为了保密防卫计划及防线的布局,所以英军建造防线时利用同期兴建的城门水塘第三期工程作为掩饰,当时发刊的地图也不会显示防线的位置。虽然在1938年因为英军调整防务计划,改为集中保护香港岛,醉酒湾防线因此被停建,但防线的基本建筑物已大致完成。防线主要沿分隔新界和九龙之间的多座山的山脊和山峡而建,在山上建有瞭望用的侦察堡,而在较容易行军穿越的山坳则成为防御重点,在此建有多个防御工事,包括地堡战壕机枪阵地及炮兵观测站等。

醉酒湾防线规模最大的地道系统是位于金山郊野公园孖指径城门棱堡,主要由四座机枪堡及一个炮兵观测站组成,以隧道战壕互相连接,至今仍然可以看到棱堡的地道采用英国伦敦的街道名称作为标识,如牛津街摄政街查令十字路干草市场等等[6],而在金山亦建有多座机枪堡。

战事经过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香港,香港战役爆发,日军原以为醉酒湾防线不易被攻破,主导进攻香港的日军第23军司令部下令第38师团辖下的第228、229及230联队要在防线前设立阵地驻扎,等待第1炮兵队架设好重炮,再在重炮炮火的支援下对防线发起联合进攻。

12月9日下午,第228联队长土井定七大佐因为在侦察时发现英军在上城门水塘一带的驻守兵力很薄弱,土井大佐在未经第38师团的批准下,与228联队内的大队队长及参谋策划在晚上对城门水塘的英军阵地发起私自进攻,并决定闯入被划入第230联队辖区的城门水塘,取道上城门水塘的主坝发动攻势。当晚约7时许,第228联队出动超过500人发起进攻,由第3大队的两个中队担任先锋,将在该处驻守的39名苏格兰营士兵击溃,继而占领城门棱堡。

虽然土井大佐成功在醉酒湾防线打开缺口,最终迫使英军提早撤出防线,但因为这次攻势违反第38师团下达各联队在阵地前设立阵地的指令,土井大佐违抗上级命令私自进攻,遭到第23军司令酒井隆中将的斥责,在这次私自进攻担任主要角色的第228联队第3大队亦受到处分,当日军进攻九龙时,该队被指派充当后备队,只能跟在第230联队的后面。至于攻破城门棱堡的战功,则被记入攻陷炮兵观测站的第228联队第10中队队长中尉身上。12月10日,指挥第230联队的东海林俊成大佐亦私自发起攻势,派兵进攻金山及256高地,击退防守醉酒湾防线左翼的苏格兰营。

英军在防线左翼的破口扩大,继而威胁到醉酒湾防线的中央及右翼,英军为免陷入腹背受敌,惟有提早撤出醉酒湾防线,退守香港岛保留实力。不过日军两支联队的私自行动,却打乱了第38师团原定的行军部署,而在仓促发起攻势下,反而未能追赶有完善撤退计划的英军,使英军部署在醉酒湾防线及九龙半岛的主力得以退守香港岛。

现况

醉酒湾防线在二战结束后被废弃,防线的大部分机枪堡及部分建筑物于战后已被英军以爆破方式拆除,但没有清走瓦砾,而损毁严重的地道则被堵塞,及后又因其他缘故而被毁坏,所以防线的大部份建筑物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城门棱堡仍留下较具规模的地道系统及部分防御工事的遗迹,而在狮子山、大老山、牛尾海一带,也有一些机枪堡、防卫阵地及军用坐标石的遗址,但都已经多年失修,也有部分机枪堡等建筑物曾经遭人占用及改建。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发表研究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未有适当重视及保护这些香港抗击日军入侵的遗迹[7],虽然这些军事遗址反映二战时期盟军在香港抵抗日军的侵略,但香港对战时遗迹的保护不但落后于其他亚洲地区,更不如澳门特区政府重视葡萄牙军军事遗址而作出大量保育工作。

建筑系教授亦呼吁市民及游客参观这些香港二战军事遗迹时要爱惜文物,在拍摄时不应做出跳跃或攀爬的动作,避免加剧对这些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造成的损坏,进一步影响结构安全[8]

参考文献

  1. Studying the Battle. www.hongkongwardiary.com. Hong Kong War Diary. [202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2.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独前哨──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战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45–47. ISBN 9789888254347. 
  3.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独前哨──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战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148. ISBN 9789888254347. 
  4.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独前哨──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战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178. ISBN 9789888254347. 
  5. David Stanford. Roses in December. Lulu.com. 2006: 110. ISBN 9781847539663. 
  6. 港大发表本港二战碉堡研究. 《明报》. 2011年12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7.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发表二战时期香港防御工事研究报告.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2020-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8. 市民对文物都有责任,已经烂紧就唔好再加剧破坏. 东方日报. 2017-10-06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