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通濟號練習艦

通濟號練習艦清朝末期建造的一艘訓練艦。本艦原建造目標為兵商兩用巡洋艦,後由北洋水師接收並改裝為練習艦。1911年本艦參加了辛亥革命,此後長期作為中華民國海軍的練習艦而使用,被稱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1937年為防備日軍沿長江進攻,本艦自沉於江陰要塞附近長江航道上[1],成為江陰封鎖線的一部分。

本艦的分類在不同資料中有不同說法。改建前有中等快船(中等巡洋艦)、炮艦、運輸艦等說法,改建後有練船(訓練艦)、練習巡洋艦等。

本艦原名「建靖」,乃是按福建水師為成對軍艦命名的慣例,以「福建」拆字並搭配一個字而來。調撥給北洋水師後,北洋方面按照練習艦的命名方式,改名為「通濟」。民國時代中央海軍官兵大多都在本艦上受訓過,與本艦有深厚感情,常暱稱本艦為「老通濟」、「通伯」或「濟伯」。

目錄

背景

1891年11月19日,福州船政局自製的防護巡洋艦廣丙號完成了試航。同月22日,時任閩浙總督卞寶第在向朝廷報告廣丙號海試情況的同時,奏請建造一艘「中號快船」,用以與當時船政正在建造當中的福靖號配套使用,淘汰當時福建船政水師的老舊艦艇,用來滿足船政水師的運輸、巡邏等的需要。卞寶第實際上希望建造的是款式老舊的兵商兩用艦船,然而他本人不諳艦船技術,未能影響艦船設計,故此設計人員只是按照建造中的福靖號進行放大,沒有設計專門的貨艙。由於船政經費緊缺,新軍艦遲遲不能開工建造,直到繼任的譚鍾麟上台時才開始真正動工。譚鍾麟對海軍艦船同樣所知寥寥,他甚至誤以為要造的新軍艦將會是一艘「運糧船」。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北洋水師在戰爭中全軍覆沒[2],僅殘存一艘日本交還的練習艦康濟號。時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王文韶為了重振海防,把目光轉向了船政正在建造的新軍艦。經雙方協商,本艦以北洋協款的形式從船政水師調撥至北洋水師。鑑於北洋海軍百廢待興的現狀,本艦先在福建改裝為練習艦,再交由北洋使用。

概述

本艦由福建船政的設計師魏瀚等設計,外觀上三桅、單煙囪,採用艏艉樓設計。本艦為全鋼結構,設計排水量1900噸,全長76.98米、寬10.38米、吃水5.18米,比船政之前建造的福靖號要大一些。本艦動力較弱,雙汽缸複合臥式蒸汽機僅有1,600匹馬力(1,200千瓦特),設計航速僅13節(24千米每小時)。實際海試時速度更只有11.5節(21.3千米每小時)。由於動力問題,北洋水師也沒打算將本艦改裝成為真正的巡洋艦。

本艦在福建船政建造時由於財政緊張,一開始並未配備武器,北洋水師接收後才自行配備了相關武器。主炮為兩門阿姆斯特朗40倍徑6英寸(150毫米)炮,全安裝在艏樓後方、主甲板兩側的大型耳台內。副炮為5門克虜伯35倍徑120毫米速射炮,每舷各安裝兩門,最後一門安裝在艉樓頂部甲板當作尾炮。輕型火力為8門哈乞開斯37毫米速射炮。總體而言,本艦的速射炮火力優於戰前的北洋艦隊大多數軍艦。另本艦還為陸戰隊配備了毛瑟步槍和中國造五連發步槍各40支。關於艦上武備的問題,有來源稱通濟號上的克虜伯炮有可能在1896年年底就被拆了下來,準備安裝到船政正在建造的福安號上。有可能這就是北洋水師需要自行配備火炮的原因。

本艦的防護方面,僅一個來源標註為「不明」。其餘來源均無敘述。

視頻

通濟號練習艦 相關視頻

一裝甲巡洋艦
055是我國第一種巡洋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