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迅猛鱷科

迅猛鱷科
圖片來自enacademic

迅猛鱷科Prestosuchidae)是群三疊紀肉食性主龍類。牠們是大型、活耀的陸地頂級掠食動物,身長2.5到7公尺。

在那個時代,迅猛鱷科繼承引鱷科在大型主龍類的地位。牠們與引鱷科的體型相似,在頭顱與骨骼上的某些特徵也有相似點,迅猛鱷科較先進的地方在於牠們的直立四肢、類似鱷魚的足踝,顯示更有效率的行走方式。

迅猛鱷科繁盛於中三疊紀,以及晚三疊紀早期,化石已在歐洲印度坦噶尼喀阿根廷巴西等地發現。然而專家們對於這些物種的種系發生學關係,以及哪些屬該被列入,迅猛鱷科是否與勞氏鱷科有所區別等議題上仍有歧見。

目录

分類

在1957年,艾倫·查理格(Alan Charig)建立迅猛鱷科,當時包括曼達鱷Mandasuchus)、迅猛鱷椎體龍Spondylosoma[1] 。在196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將原屬於引鱷科的蜥鱷勞氏鱷,改歸類於迅猛鱷科,迅猛鱷科當時也包括迅猛鱷、Procerosuchus、以及查理格發現的曼達鱷。

之後許多科學家將迅猛鱷科歸類於勞氏鱷科,或是被歸類為偽鱷亞目單系群堅蜥目的姐妹演化支,或者是基礎鑲嵌踝類主龍與更先進的主龍類(例如堅蜥科、勞氏鱷科)之間的的小演化支。

根據J. Michael Parrish在1993年對於鱷型踝關節類(Crocodylotarsi)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他將迅猛鱷科(包括:迅猛鱷、鐵沁鱷、蜥鱷)獨立於鱷形超目波波龍科、勞氏鱷科、堅蜥目等演化支之外[2]。在大多數的演化樹裡,迅猛鱷科被認為比植龍目鳥鱷科更為先進,但較波波龍科與堅蜥目原始。

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將迅猛鱷科定義為:包含迅猛鱷Prestosuchus),但不包含勞氏鱷Rauisuchus)、堅蜥Aetosaurus)、波波龍Poposaurus)、尼羅鱷在內的最大演化支。

演化史

目前已知最早的迅猛鱷類是安尼西階坦噶尼喀的曼達鱷。牠們已經是大型動物,身長約4.75公尺[3]提蜥龍是另一個相似但較小的物種,生存於中三疊紀(安尼西階到拉丁階)的瑞士與北義大利,身長約2.5公尺,但鐵沁鱷可能與曼達鱷是同一屬。

巨型的撕蛙鱷Batrachotomus),身長約6公尺,發現於三疊紀拉丁階晚期的德國;而發現於晚三疊紀早期(卡尼階南美迅猛鱷,可能是撕蛙鱷的近親。亞拉鱷Yarasuchus)是種發現於中三疊紀印度的小型物種,似乎也屬於這一科。蜥鱷是種巨大的肉食性動物,身長約6、7公尺長,化石在晚卡尼階的阿根廷發現。

參考文獻

  1. Charig, A. J. New Triassic archosaurs from Tanganyika, including Mandasuchus and Teleocra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7. 
  2. Parrish, J. M. Phylogeny of the Crocodylotarsi, with reference to archosaurian and crurotarsan monophyl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3, 13: 287–308. 
  3. Charig, A. J.; Krebs, B.; Sues, H.-D.; and Westphal, F. Thecodontia. Handbook of Paleoherpetology. Munchen: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