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
尚-弗朗索瓦·米勒(法语:Jean-Franç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他以写实彻底描绘农村生活而闻名,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 |
---|---|
出生 |
法国芒什省格鲁什村 | 1814年10月4日
逝世 |
1875年1月20日 法国塞纳-马恩省巴比松村 | (60岁)
运动 | 写实主义 |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目录
生平
- 1814年10月4日-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Gruchy),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因父母忙于田里工作,祖母是他从小最亲近的人。
- 1831年-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 1832年-18岁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
- 1834年-20岁,到瑟堡学画。
- 1837年-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罗什学习。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 1839年-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
- 1840年-米勒“肖像画”入选沙龙,正式跻身巴黎画坛。
- 1841年-在瑟堡与服装店的女儿宝琳-薇吉妮‧奥诺(Pauline-Virginie Ono)结婚住在巴黎,3年后宝琳-薇吉妮患了肺结核病死。
- 1844年-30岁,丧妻,回到故乡。
- 1845年-续弦,回到巴黎。
- 1846年-与续弦的凯萨琳‧勒梅特(Catherine Lemaire)生下第1个孩子。
- 1847年-米勒开始将他的兴趣专注在乡村题材的作品。
- 1848年-在巴黎的“自由沙龙”展出古典主义风格的《巴比伦被俘的犹太人》和乡村风俗画《筛谷的人》。
- 1849年-《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由于巴黎动乱,米勒偕同妻儿搬到巴黎近郊,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定居,与西奥多‧胡梭(Théodore Rousseau)结为好友。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此画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获得许多重要人物的赞赏与肯定。如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印象派画家梵谷(1853-1890)等。
- 1853年-正式和第二任妻子举行婚礼。
- 1857年-《拾穗》,可说是米勒最著名的画作。此画描绘三名农妇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中捡拾收割过后的麦穗。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 1858年-《晚祷》(米勒死后,法国富商索夏尔以80多万法郎购回此画并于1909年捐赠给罗浮宫)。
- 1862年-48岁,画《持锹的男人》。
- 1867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与柯洛一起展出田园自然风格的画作,拾穗等八幅作品获得首奖,人们逐渐认可米勒的绘画。
- 1868年-54岁获颁荣誉勋章。
- 1874年-法国政府委托他绘制万神殿大壁画,但因健康问题无法完成。
- 1875年-61岁时咯血病(肺结核)逝于巴比松。
作品
影响力
视频
参考文献
- ↑ 小川英子与板谷荣城/著,〈盛冈时代の王白渊について〉,页16。
- 方怡清,印象花园12米勒,大都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ISBN 957-30552-7-9
- 喻丽清,拿著画笔当锄头:农民画家米勒,三民出版,2001:ISBN 957-14-3427-2
- 联合报系,惊艳米勒-田园之美画展Millet The Beauty of Countrysid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