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虎丘是中国江苏苏州的山丘,山丘上及附近有多処古迹,其中最古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虎丘在古代就是著名的景点,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宋代苏东坡曾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赞誉。
虎丘古迹中最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云岩寺塔建于后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斜塔”[1]。剑池则可能存有吴王阖闾墓葬,也是传说中王羲之“神鹅易字”的地方。
虎丘及其附近区域现辟为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行政上隶属苏州姑苏区,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目录
得名
虎丘得名始于春秋。吴王阖闾曾在此建行宫。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虎丘山。据《史记》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后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越绝书》越绝卷第二
“阖庐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
历史
相传远古时期,虎丘为汪洋大海中的小岛,随沧桑变迁而成平畴山丘。故今有“海涌峰”石碑,山寺隔山塘河照墙上有“海涌流辉”四字。春秋时为吴王阖闾的行宫,也是阖闾死后所葬之处。秦始皇东巡时曾到虎丘求随吴王阖闾所埋的宝剑。当时有虎盘踞在坟上,秦始皇以剑击之而不中,误中于石。
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 327 年),后来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虎丘自南北朝时即建有佛塔,并曾经于南北朝、隋朝和五代末期三次修建佛塔。
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虎丘山寺亦易名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宝历元年( 825 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引水环山。堤上间植桃李,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唐武宗时崇道灭佛,虎丘山寺被拆毁。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重建时,将二寺合为一寺,并移至山上。北宋至道中,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虎丘现有的佛塔是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时建造的。景祐四年(1037年)建“御书阁”于虎丘,藏御书300卷。建炎四年(1130),绍隆禅师迁居云岩禅寺,并开创虎丘派,“道大显著”,虎丘也由此被列入当时的“五山十刹”之中。
明代虎丘山的寺庙曾多次遭到火灾,每次之后又重修。清初年是虎丘最盛时期,康熙帝玄烨和乾隆帝弘历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临虎丘。虎丘至今仍留有万岁楼、御碑亭、文昌阁,以及行宫“含晖山馆”等等古迹。当时有称“虎丘十景”:白堤春泛、莲池清馥、可中玩月、海峰雪霁、风壑云泉、平林远野、石涧养鹤、书台松影、西溪环翠、小吴晚眺。1860 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天京(南京)挥军东征,逼近苏州,溃败的清军在城外枫桥、虎丘、山塘、上塘、下塘和南濠、北濠一带纵火,大火延烧三昼夜,虎丘山寺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起山寺殿宇才略有恢复,此后陆续有修葺工作,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1953年6月苏州市设立园林管理处,并组成“园林古迹整修委员会”,接管虎丘,进行管理和维修,逐步对虎丘全面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修工作停顿,受到人为破坏,石刻、佛像、匾额、楹联、书画损失严重。文革结束后,整修工作得以继续,开始大规模对失修、破损的建筑、石刻、匾联逐步进行维修、保护和复原。1996年,虎丘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4月,虎丘被评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2]。
视频
虎丘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第一斜塔,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就在苏州虎丘,网易号,2019-04-04
- ↑ 江南园林迎世博 虎丘留园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凤凰网,20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