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藏王墓,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木惹山,為7-9世紀吐蕃贊普的墓葬。

目錄

簡介

藏文史書《賢者喜宴》[1]、《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記載,吐蕃王朝時期共有35代贊普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贊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層一陵。這些贊普及后妃陵均稱藏王墓。

現存最大的一組藏王墓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瓊結縣境內的木惹山上下。此處地面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山川秀美,很久以前便是古代藏族的發祥地,也是贊普松贊干布的家鄉。自吐蕃王朝定都拉薩後,此處又成為吐蕃王朝立業之基地,受到極高重視。松贊干布將其陵墓選址在這裡,其後許多吐蕃贊普也都葬在這裡。

藏王墓的數量眾說不一。位于山坡的幾座陵墓已經和丘陵混同。在木惹山,經過隱約估辨,留存至今尚可辨認的藏王陵墓共九個,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每個陵墓的形狀都是一座方形的平頂壘石夯土高丘,保存了中原地區早期封土的「方上」形式,和《通典》所載的「其墓正方,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相同。現存的九個陵墓形制大致相同。因長期受風雨侵蝕,有的陵墓已變成圓形平頂,大小也不相同,排列也不規則。

藏文史書記載:「君死,贊普之乘馬、甲冑、珍玩皆入墓」;「墓內九格,中央置贊普屍,塗以金」;「墓內設有經堂五座,藏各種珍寶」等等。唐朝官員劉元鼎記述:吐蕃贊普死後,不僅葬有隨葬品,還用活人殉葬,方法是用兩根削尖的木棍刺到殉葬者的左右兩肋骨處放血,血盡而亡,然後殉葬。

在九個尚可辨認的藏王陵墓中,根據文獻及墓誌記載,目前能認定墓主人的只有朗日松贊、貢日貢贊、赤松德贊、松贊干布等知名贊普的墳墓。各個陵封土高台的結構形式大致相同,均用土石夯築,夯土層厚度10厘米至20厘米之間,也有的間以薄石板,有的還露出木骨的痕跡。根據史書記載,每個藏王陵墓中殉葬有大批文物及金銀珠寶。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盜掘過。

松贊干布陵

根據墓誌記載,松贊干布陵位於欽普溝壑口,即如今遙對瓊結縣城、衝口當中平川之上的大方丘。墓誌記載其外形呈四方形,和現狀一致。墓誌稱其內分九格,主室是佛殿,中央立有一仞長的珊瑚長明燈,四角的殿堂儲藏珍寶。墓壁用方石砌成,其外築有厚土牆,墓門朝西,墓外覆以碎石,形成土丘,每邊寬百步,高六丈有餘。墓誌的描述與現狀相差不多。傳說該陵墓下面有大型地宮,內有松贊干布、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塑像以及大批鑲有金銀、珠寶、瑪瑙的日用器皿,還有當年所用的盔甲、兵器等。

松贊干布陵頂正中,原來有一座祭祠,內有明樓20多間,東南西北各有一座小殿。祭祠內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祿東贊大臣、藏文創造者吞米·桑布扎等人的塑像。原有建築已經殘毀。近年來已將祭祠及其內的塑像恢復[2]

赤德松贊陵

赤德松贊是吐蕃王朝後期的贊普,在位時間為793年至815年,死後歸葬瓊結縣的藏王陵區。根據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該墓墓碑的清理髮掘,證實了該墓為赤德松贊陵。墓碑上的藏文碑文稱,赤德松贊「深謀遠慮,命令嚴峻。國勢烜赫,遍具福德,盛於往昔」,是「盡人皆知,四方大小諸王亦被臣服」的領袖。

該碑是西藏吐蕃時期碑刻中保存最完整者,藝術價值比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更突出。該碑通高7.18米,由碑蓋、碑身、碑座三個部分組成。碑頂是一巨大的蓮座寶珠,碑蓋平面呈長方形,四注式坡面頂,邊緣微上翹,四周邊有流雲升起圖案;碑蓋底部的四角浮雕着飛天四個,上身赤裸,衣帶飄揚。碑身高5.6米,平面呈長方形,下大上小,收分明顯;碑身正面上端刻日、月形象,其下是橫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兩側浮雕着兩條升龍。碑身下為石刻龜座,雕刻精美。如今這塊碑已新建碑亭加以保護。

距該碑不遠,還有一通與赤德松贊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頂刻有重珠,碑蓋下有承柱,也刻着流雲、飛天、雲龍紋,碑身露出地面3.56米,碑文風化脫落,碑頂及碑身殘損甚多。相傳,這也是赤德松贊的墓碑。

都松芒布結陵

都松芒布結陵位於木惹山的半山腳下,是一規模巨大的土石高台。《歷史明鑑》等藏文史書記載,此處應是都松芒布結的陵墓。地面上除了高大的封土外,陵前還有一對石獅。石獅高1.55米,底座為長方形(長1.2米,寬0.76米)。石獅面朝陵丘坐立,昂首挺胸,鬃毛成列垂在腦後,頭頂平整而無鬃毛,是早期石獅的風格。

其他陵墓

除了上述三陵可較為可靠地認定墓主人外,該陵區的其他墓主,根據《西藏王統記》等史書記載,還有芒松芒贊、姜擦拉木、赤德祖贊、赤松德贊、牟茹、牟尼等等。其中牟茹、姜擦拉木因是王子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規模較小。根據有些學者調查,陵墓分為東西兩行,自北向南,基本按藏王世系排列。西側一行是松贊干布、芒松芒贊、都松芒布結、赤松德贊、赤德祖贊;東側一行是赤德松贊、牟茹、牟尼、姜擦拉木。

視頻

藏王墓 相關視頻

參觀藏王墓石碑 了解藏王墓的歷史
今天給你們說說:藏王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