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葛德石 George Babcock Cressey

圖片來自onlinelibrary

葛德石(George Babcock Cressey,1896年12月5日-1963年10月21日)。美國地理學家,作家,學者。出生於俄亥俄州蒂芬,先後就讀於丹尼森大學芝加哥大學,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了地質學博士學位。取得學位後,他來到滬江大學任教,並在中國廣泛遊歷。在1929年回到美國之後,他完成了一本關於中國的先鋒著作——《中國的地理基礎》(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1931年,葛德石在克拉克大學取得了第二個地理學博士的學位。之後,他加入了雪城大學,在那裡繼續他的教授生涯。在雪城大學,他寫過很多主題,但聚焦在「與世界範圍的土地和耕地資源分配有關的人口問題」[1]。儘管在他的遊學生涯中曾去過六個大陸(除了澳大利亞)上的75個國家,他還是選擇了亞洲為主要研究對象[2]。葛德石還曾擔任過院系主席,並使雪城大學的地理系研究生項目成為了全國頂尖。

除了學術著作,在二戰期間,葛德石也曾為美國國務院經濟戰委員會Board of Economic Warfare軍事情報部隊Military 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States Army)做過諮詢。戰後,他也直言不諱地倡導要與中共改善關係,並在東亞中東廣泛遊歷,還獲得了各種獎學金。他還高度參與了一些專業組織的工作,如擔任國際地理聯合會亞洲研究協會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的主席。

目錄

早期生涯

葛德石於1896年12月15日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蒂芬市。他的父親弗蘭克·克雷西是一位浸會牧師,他的母親弗朗西絲·巴布考克是第一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的女性,在丹尼森大學教拉丁文。[2] 高中畢業後,葛德石上了丹尼森大學的地質系,於1919年以學士身份畢業。隨後,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在那裡他師從著名的地質學家羅林·索爾茲伯里(Rollin D. Salisbury,1858-1922)學習,1921年獲得地質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3] 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印第安納沙丘與密歇根湖盆線》。[3]

獲得學位後,葛德石隨美北浸禮會差會前往中國,並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既教授地質學,又教授地理學。[2]在中國期間,他遇到了美國傳教士瑪麗恩·查特菲爾德,兩人於1925年成婚,[2][3]並育有一子三女。葛德石在中國期間,多次在東亞旅行,定期前去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他的旅行經常遇到危險,並使他遠離其他西方人。在一次旅行中,他在河北遭到一群強盜的毆打和搶劫。[3]他在中國的旅行路程超過3萬英里[4] ,並且成為了他開始寫作《中國的地理基礎:土地及人民調查》的基礎。葛德石在離開中國前不久完成了這本書,並將手稿交給了商務印書館準備出版。 然而,1932年,出版社被日本人轟炸,手稿在隨後發生的火災中失蹤。[2]

第二個博士及學術生涯

1929年,葛德石離開中國,回到美國,在哈佛大學學習一年。 1931年,他在克拉克大學獲得地理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鄂爾多斯沙漠[3]。同年,他加入了雪城大學,擔任地理學和地質學教授,並很快成為該系主任。1931年9月日本入侵滿洲後,葛德石在亞洲的旅行使他成為關於中國的熱門專家和講師,他經常出差,為學術界和大眾講課。葛德石還從他的原始筆記開始重新撰寫《中國的地理基礎》,並於1934年完成。[5]

在這本書中,葛德石專注於描述中國的15個地理區域,但他也致力於「歷史,地形,氣候,農業和外貿」的章節。[6] 格羅弗·克拉克在《政治科學季刊》中評論:「這本書對土地和人民與土地的關係做出了一個清晰、全面、可理解的描述。」[4]這本書後來成為了「這個領域的標準作品」[7] 。直到1980年代,這本書仍是西方有關中國地理的唯一教材。在中國國內,國民黨很推崇這本書,但共產黨對它提出了「強烈批評」,因為葛德石認為中國缺乏快速成為大型工業大國的資源。[8]

在雪城大學任教期間,葛德石並沒有中斷他的旅行。他於1937年訪問了莫斯科,在那裡,他被請來諮詢《大蘇維埃世界地圖集》(Great Soviet World Atlas)相關製作事宜。 此後,葛德石在蘇聯廣泛旅行,返回美國後,儘管有反蘇情緒,但他談到蘇聯有着巨大的經濟潛力。 因此,他贏得了「蘇聯同事們的信任和感謝」,讓他獲得了他們的知識和資源。[8]20世紀30年代,葛德石還在雪城大學傾心開發學術產品,建立起「全美地理學最好的藝術碩士項目之一」。[9][10]

二戰生涯

在美國加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葛德石成為了幾個政府部門的顧問,包括美國國務院經濟戰委員會Board of Economic Warfare軍事情報部隊Military 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States Army)。他曾為雪城大學的軍隊訓練項目開設關於亞洲的課程和講座,還在全美範圍內公開演講東亞問題。 [8] 在1943年和1944年間,他曾作為美國國務院文化的特邀訪問教授來華。[11] 在此期間,葛德石與 美國國家科學院合作,幫助中國建立大學,並着力提升中美關係。[8]

戰爭期間,葛德石筆耕不輟。他的第二本著作《亞洲的土地與民眾:三分之一領土與三分之二人口的地理學》(Asia's Lands and Peoples: A Geography of One-Third the Earth and Two-Thirds its People)於1944年面世。戰爭使美國人對亞洲這片土地的興趣高漲,這本書就是主要針對一般美國民眾的亞洲概況通識讀物。在這本書里,葛德石也參與了如何劃分亞洲與歐洲的討論,他認為歐洲其實只是歐亞大陸的六個區域之一,其他五個區域分別是蘇聯,東亞,東南亞,印度和西南亞。[7]葛德石還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東亞持久和平的關鍵是強大的中國。」[12] 這本書問世之後,大受歡迎。

戰後生涯

戰爭結束後,葛德石成為雪城大學新獨立出來的地理系系主任,並努力使雪城大學變成了亞洲研究的頂級機構。他將亞洲學者和研究生引入雪城大學,還用系裡的資金向一些亞洲的大學的地理系寄送地圖和書籍。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年裡,他還在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國際地理聯盟和亞洲研究協會裡積極活動[8]

在20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時期,葛德石對中國的興趣和他對「美國外交政策缺點直言不諱的批評」,使他被列入各種「涉嫌同情共產黨人的學者名單」。但這些指責毫無根據,而雪城大學繼續全力支持着他的研究。諷刺的是,葛德石在美國被指控為共產主義同情者的同時,中國政府將他列入了資本主義敵人的名單[13]

1951年,葛德石從雪城大學地理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休,成為新設立的麥克斯韋傑出教授(地理學)[14]。其後十年裡,他經常旅行並大量出版著作。他還獲得了多項榮譽。1949年到1952年間,他擔任國際地理聯盟主席,並於1952年當選為副主席,直至1956年[14][15] 。同年,他獲得了美國地理學會的喬治戴維森獎章,並於1958年獲得了全國地理教育理事會頒發的傑出服務獎 。1961年至1962年,他是Phi Beta Kappa全國訪問學者,並於1962年至1963年擔任亞洲國務院客座教授[14]。葛德石還於1957年擔任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名譽主席,並於1959年和1960年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10]

1960年,葛德石出版了他的著作《交叉點:西南亞的土地與生活》[13] 。書的第一部分,葛德石介紹了中東的地理特徵概貌。 接下來的八章是具體的國家,從埃及到阿富汗,描繪出整個地區的圖景。葛德石詳細介紹了自然資源對中東各國的作用,尤其是水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本書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即使是拓寬了對地區的興趣,葛德石對中國依然興趣不減。在朝鮮爭端以中共的勝利而告終後,他「持久關注着中美間接觸的恢復」。他還推動了對中國的研究,希望教育出新一代通曉中國和東亞知識的地理學家[14]

1963年10月21日,葛德石在紐約雪城的家中,因癌症去世。

引文

  1. "George Cressey, Geographer,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2, 1963. 
  2. 2.0 2.1 2.2 2.3 2.4 James, p. 254
  3. 3.0 3.1 3.2 3.3 3.4 Herman, p.360
  4. 4.0 4.1 Clark, Grover; Cressey, George Babcock. Reviews: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September 1934, 49 (3): 461–462. JSTOR 2143232. doi:10.2307/2143232. 
  5. James, p. 255
  6. Faris, Ellsworth. Review of 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by G.B. Cressey and The Chinese by K.S. Latouret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4, 40: 379–380 [2009-08-10]. doi:10.1086/216755. 
  7. 7.0 7.1 Stamp, Dudley. Review: Asia's Lands and Peoples. Geographical Review. April 1945, 35 (2): 332–333. doi:10.2307/211487. 
  8. 8.0 8.1 8.2 8.3 8.4 Herman, p. 361
  9. James, pp. 255-256
  10. 10.0 10.1 Dickinson, Robert. Obituary: George Babcock Cresse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March 1964, 130 (1): 191. 
  11. China Post for Dr. Cresse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9, 1943: 30. 
  12. Clyde, Paul. Review: Asia's Lands and Peoples.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December 1944, 13 (4): 435–436. doi:10.2307/3634331. 
  13. 13.0 13.1 James, p. 256
  14. 14.0 14.1 14.2 14.3 Herman, p. 362
  15. Geographers Elect.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6, 1952: 12. 

參考來源

  • Herman, Theodore. George Babcock Cressey, 1896-1963.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June 1965, 55 (2): 360–364. doi:10.1111/j.1467-8306.1965.tb00524.x. 
  • James, Preston. Obituary: George Babcock Cressey 1896-1963. Geographical Review. April 1964, 5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