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植物学史
命名
莲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泽芝、水华、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 一、以其外形特征命名:荷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莲茎上负荷叶,叶上负荷花,故名。”芙蓉:亦称“夫蓉”。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另《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李时珍也说,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难怪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二、以其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由于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多为“水”字起头。三国文学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赋》中称赞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 三、以荷花圣洁高雅的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苏昌远居吴中(今苏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脸女郎,赠给他一枚玉环,不久,他发现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开,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样的玉环,但“折之乃绝”,后人由此又称荷花为玉环。 四、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 五、为了表达对荷花高洁形态的赞赏,以金芙蓉和草芙蓉比喻荷花品性的难得。 六、溪客、静客都是强调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安静娴雅的状态。而翠钱则是新荷的雅称,红衣是荷花瓣的别称,宫莲是莲花瓣的美称,佛座须是莲花蕊的别名。 [3]
溯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十万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温湿,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遍布地球各个角落。大部分种子植物无法生存,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植物生长在这个恐龙,蕨类植物称霸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人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中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一亿多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4] ]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粒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4] 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历史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公元前Ⅱ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诗经》中有“隰有荷华”之句,意指中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荷花最多的国家之一。 [5]
传承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逸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 [6]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中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5]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院馆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5]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5]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中国的荷花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 [5]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5] 中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了新的发展。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中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5]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中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 [5]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5] 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据史书记载:远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今江苏吴县)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特自修筑“玩花池”,移种野生红莲。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实录。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湖南就是中国最大的荷花生产基地。每逢仲夏,采莲的男女,泛着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那种“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多么美妙。至于旅游赏荷的去处就更多了。诸如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肇庆七星岩等都可看到连片荷花的芳容。 [5]
荷花?莲花?多用途
提到“莲”、“荷”,常有人问到它们的不同,其实两个名称指的都是同一物。然而古人的“荷”与“莲”是指其不同的部位,东汉郑玄的《毛诗郑笺》“芙蕖之茎曰荷,” 意思是说芺蕖的茎作荷,明朝毛晋注解的《陆氏诗疏广要》“荷以何物为义,故通于负荷之 。”认为荷有负荷的意思,可以把叶支撑起来。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则 有不同的见解:“荷,扶渠叶。”他认为荷是指荷花的叶子,使得荷所指的部位出现了第二种说法。
对于“莲”的说法则相当一致,都 是指它的“果实”,也就是花托这个部位,例如:《尔雅 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意恩是说荷 花就是芙渠,它的茎称作“茄”,叶 作“蕸”,根作“蔤”,花作“ 菡萏”,果实称作“莲”,根称作“藕”,种子称作“的”,种子的中心称作“薏”。三国时代吴国陆玑《毛诗 葟木鸟虫鱼疏》也说:“荷,芙蕖;氵工呼荷,其茎茄,其叶,其花未发为函,已发为芙葇,其实。”陆和《尔雅》所称的莲都是指荷花的果 合以上古籍所载的讯息,我们得知:荷莲最早是分别指称物的不同部位,不过日久之后,便混瑶了,以“荷”跟“莲”称整个植株,已成现代约定俗成的习惯了[1]。
所以,现代来说,荷花就是莲花、莲花就是荷花,与睡莲同属“睡莲科”,但分别是“莲属”及“睡莲属”。从外观上,最简易的区别,就是荷花的叶片挺立出水面,叶面呈现碗公形状,有微毛,可盛装水珠;而睡莲的叶片则是圆形平躺浮贴在水面上[2]
食用
“荷"在中国的阿莫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囗。
一直到西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著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关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合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从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郑州市北部大河村发掘的“仰绍文化”房基遗址,发现室内台面上有炭化粮食和两莲子,经测定,距今有五千 年的历史。人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 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有野生的荷花。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距今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 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绍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西周初期(西元前11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40馀种,藕是其中之一[3]。
药用
荷花不仅仅是单纯的粮食作物,而且还成为人们医疗保健的重要滋补佳品。荷的药物效用最早记载荷的药用是秦汉年间的《尔雅·毛诗》,该书说: "莲子煮食,可以轻身益气,令人强健。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汇集了前人的有关医药文献,通过对荷花生态习性等的深入调查观察,辩证医用,详细著述了荷全株各部药用的性味、主治和调制,内容更为丰富。
工艺美术
隋唐以后,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在这种新的社会基础上,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金时期的砖雕艺术中,荷花纹样洗练,构图饱满,在我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中有着重要意义。宋代的染织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绰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绰丝图案, "古淡清雅" ,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则多采用"连(莲)生贯子"、、"连(莲)年有余(鱼) "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采,俯拾皆是。[4]
古诗文中的荷花
荷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因此很早(至少先秦时期)就出现在诗文中。
自古以来人们赞颂荷莲的诗文有很多,《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中就收集了400多首。由此可见古人对荷莲是情有独钟。崇尚其纯洁高贵的气质,同时又取其寓意,象征连(莲)生贵子,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古人爱;一是因其品行高洁、二是因其为多子植物,符合人们祈求子嗣繁衍的传统。后来人们又以其吉样寓意而衍生出各种离息,如"一品清廉"、"喜得连科"、"并蒂同心"等[5]。
- 先秦·佚名《诗经-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 战国·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战国·屈原《九歌-河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 到了南北朝,因“莲”与“怜”相通,以莲喻爱情,诗人创作了 许多《采莲曲》。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 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很有名的《江南》:“江南可 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 叶南,鱼戏莲叶北。”[6]。在这个时期,伴随采莲之风俗的兴盛,也出现了大量吟诵采莲的曲赋,以梁武帝、梁简文帝和梁元帝等父子三人最为著名。梁武帝的一首《采莲曲·和云采莲诸窃宛舞佳人》,温雅婉丽: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稀。
- 唐·李白《采莲曲》:梁朝就有《采莲曲》这个美丽的诗题了,及至唐代,采莲之俗更盛行于江南。名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其《采莲曲》就曾经写道: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抉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人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 唐·白居易《采莲曲》:菱叶索波荷贴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 唐·王昌龄《采莲曲》:吴姬越艳楚王姐,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人,采罢江头月送归
- 唐·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名画家笔下的荷花
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北朝梁元帝画有《芙蓉醮鼎图》,是中国最早的画荷之作。五代、北宋时期的著名花鸟画家如黄筌、徐熙、赵昌等都有不少荷画作品,可惜早已湮没[7]。
- 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画则要数南宋吴炳的《出水英蓉》。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英蓉》,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
- 此外,宋徽宗赵估的《池塘晚秋》把直立的荷叶处理在横幅构图中,疏落的布局传达了深秋的气氛。
- 明末大画家陈洪缓,当时有"南陈北崔" (崔子忠)的美誉。晚年所作《荷花鸳鸯图》汕墨笔沉着古拙,生意迸发,设色浓艳而又宁静高古。
- 明朝水墨写意画家徐渭作《墨花九段卷》,中有荷花一卷,画旁还题诗一首: "拂拂红香满镜湖,采莲人静月明孤。“
- 谈到画荷,在清初有位一向不大为人们所知道的画荷专家唐炗,画属恽寿平一系。因为他善写“蒲塘菌苔,游鱼萍影” ,人称“唐荷花”。《红莲绿藻图》是他送给王翚的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王时敏、王篮、王置、笃重光对这幅《红莲图》赞不绝口,连恽寿平也一再品题其画: “没骨图成敌化工,药房荷盖尽含风。[8]“
- 吴昌硕的画以花卉、果蔬居多。喜泼墨写意,运笔苍老雄健,朴茂奇丽,笔墨淋漓,气势磅礴,风格独出。他的《夏荷》主要表现水池旁边的一丛盛开的白荷花,但池水不皱,叶不翻动;吴昌硕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诗人,他把盛开的鲜红荷花比喻红云,硕大的墨荷叶比喻明镜,非常的生动形象。画面上的荷花在水草的点缀下格外生姿,但又不失骨力,荷花瓣以墨双钩,荷叶以大笔染出,浓淡相宜,极具趣味[10]。
- 现代画家齐白石也书过一幅《残荷》,题曰·“山池八月污泥塘,犹有残荷八瓣红。笑语牡丹无厚福,收场还不到秋风。”
- 现代画家张大千称自“荷痴”。他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年年有荷画作 品。他画的荷花得益于八大山人和石涛。
相关讯息
《新头壳》为你整理6个精彩赏花点,都是搭乘大众交通运输就能轻松到达的地方!。[12]。
深圳洪湖公园里盛开的荷花随风舞动,给原本一片碧绿的洪湖,点缀上一层梦幻般的粉色。[13]。
阳光普照的夏天,助长各式各样的的花卉大展迷人姿态,暑假期间又以粉嫩色系的姜荷花最受瞩目,中台湾大片的梦幻花田,现在正是百花齐放的最美时刻。[14]。
盛开中的荷花,姿态迷人,唯有早起才能看见它最动人的姿态。也是世界名花之一。[15]
时序入夏又到了姜荷花盛开的季节了。[16]
参考文献
- ↑ 李松柏. 台湾水生植物图鉴. 晨星出版. 2007: 137–. ISBN 978-986-177-116-8.
- ↑ 荷花、莲花傻傻分不清? 这招教你一秒分辨!
- ↑ 吃出花样的美丽. 右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115–. GGKEY:6EL0P5ZQB36.
- ↑ 中国荷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 ↑ 望野. 鉴宝. 大象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347-3440-3.
- ↑ 6.0 6.1 彭扬华. 诗人笔下的花草树木. 品林. 1 November 2018: 46–. ISBN 978-957-8500-28-0.
- ↑ Qichao Wang; 张行言. 荷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 ↑ 故宫博物院院刊. 文物出版社. 1980.
- ↑ 历代画家评传.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979.
- ↑ 吴昌硕《夏荷》
- ↑ 中国荷文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 ↑ 精选6大夏日荷花美景!搭大众运输轻松赏花去. 新头壳. 2019-06-16 (Chinese (Taiwan)).
- ↑ 【深圳荷花展】洪湖公园免费入场古风亭园赏过500种稀有荷花. 香港01. 2019-06-14 (Chinese (Taiwan)).
- ↑ 粉嫩姜荷花、紫色花海大盛开!情人节快来这5个景点约会.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9-07-20 (Chinese (Taiwan)).
- ↑ 痞客邦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原文连结
- ↑ 痞客邦 花现彰化-姜荷花 原文连结
相关视频
“【碧荷湾】不惧严寒,冬季盛放ㄧ | 荷花虽败,可美丽依然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