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石牌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石牌國民中學,簡稱石牌國中或石中,是臺北市北投區的一所國民中學,鄰近臺北捷運石牌站及石牌國小。石牌國中初期為男女分班制,一直到第十屆才改為男女合班制,還有看起來可怕卻很友善的生教喔。
目錄
簡述
石牌國中創立於1986年,直到2021都還有髮禁,校地原為石牌國小之一部分,但長期遭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佔用。因附近社區學生人口逐漸增加,在臺北市政府的要求下,國家安全局遷移至陽明山,原址設立石牌國中,現有石牌國中校門與石牌路側圍牆皆為原國家安全局之建築(原為灰色外牆,後加貼磁磚)。石牌國中成立後,因附近住宅區密集,學生人數快速成長;現有班級達86班,為台北市額滿學校之一(現約3200位學生)。雖然學生人數眾多,但升學率與鄰近人數較少的蘭雅國中、天母國中等等不分上下。
地理位置
簡史
- 1986年7月1日:成立石牌國民中學籌備處,並借用石牌國小教室作籌備處所辦公,黃中興任籌備處主任。同年委請臺北市國宅處興建校舍,
- 1988年1月27日:校舍動土開工。
- 1988年7月1日:學校正式成立,黃中興任首任校長,招收學生20班,並借用石牌國小教室23間供學生上課及教師辦公使用。
- 1989年7月:學區擴大,招收第2屆學生25班。使用興建中之第三棟教室,供第2屆學生使用,而主要辦公室仍在石牌國小。
- 1990年1月:第一期校舍完成。
- 1990年7月:招收第3屆學生25班。
- 1991年7月:招收第4屆學生28班。
- 1991年7月23日 第二期校舍竣工。
- 1992年7月:成立啟聰班。
- 1992年8月31日:游泳池完工。(現已改室內溫水游泳池)
- 1994年8月1日:黃中興校長退休,郭水恩任第2任校長。
- 1998年:進行第3期校舍工程。
- 1998年8月3日:林堯文任第3任校長。
- 2004年8月:黃勝賢任第4任校長。
- 2012年8月:陳玲玲任第5任校長。
- 2020年8月:黃桐良任第6任校長。
歷任校長
- 黃中興:1988年7月1日—1994年8月1日
- 郭水恩:1994年8月1日—1998年8月3日
- 林堯文:1998年8月3日—2004年8月
- 黃勝賢:2004年8月—2012年8月
- 陳玲玲:2012年8月—2020年8月
- 黃桐良:2020年8月—至今
校訓
- 公
- 大公無私,作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 誠
- 誠實無偽,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
- 勤
- 勤奮不懈,做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 樸
- 樸實無華,做一個清白廉潔的人。
校徽
以紅代表女生、藍代表男生為主色中間夾以大中字表示學校屬性(中學)。
社團
- 童軍團
- 英語小說閱讀社
- 飛盤社
- 校刊編輯社
- 深耕英語社
- 直笛隊
- 管樂隊
- 弦樂隊
- 電影欣賞
- 閱讀社
- 古典文學
- 花燈製作
- 紙飛機
- 羽球社
- 籃球社
- 網球社
- 排球社
- 桌球社
- 小記者社
- 數獨研究社
- 環保社
- 古典愛樂
- 樂服社
- 日文社
- 韓文社
- 飛颺社
- 讀經社
- 吉他社
- 角力社
- 烏克麗麗社
學校服務隊
- 環保義工隊
- 衛生糾察隊
- 秩序糾察隊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