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瑠公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瑠公國民中學(Taipei Municipal Liu Gong Junior High School、LGJH、LKJH)簡稱瑠公國中,常被誤寫成「留公國中」、「塯公國中」或是「榴公國中」。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信義區的一所國民中學,校地位於松山奉天宮與松山慈惠堂之間,校地優美,空氣清新,緊連四獸山虎山麓。鄰近松山工農、松山家商、永春高中等學校。 瑠公國中老師教學認真,學生純樸,學校近年來更發展特色課程,如無人機、機器人、海洋教育...等,校隊有管樂團、合唱團、羽球隊、毽球隊等,提供學生多元學習。109學年度起努力籌劃雙語教學,同時自108學年度起成立台北市唯一的技專班,提供孩子職業試探及適性發展,並成為北市唯一以冰壺為體育運動績優重點項目發展的學校!
目錄
簡介
瑠公國中位於信義區福德街,學區包含臺北市信義區的中坡里、中行里、居仁里、大道里、大成里、大德里等里。校地所在位置於日治時代的舊名為中坡莊,此地名源於其地有一天然埤池,面積數頃,水深數米,乃是現今松山區、信義區、南港地區農田的重要灌溉水源,肩負著灌溉與防洪的重責大任;其中兩大埤池為位於瑠公國中的永春埤,和靠近市立療養院的湖埤(又稱後山埤)。
郭錫瑠─瑠公圳創建者,幼年隨父親及鄉人渡海來台,定居彰化從事開墾。清乾隆五年開始,舉全部家財致力開發臺北市農田水利灌溉事業。水利工程進行中屢遭山胞襲擊,死傷甚多,又遭遇到資金不足,地勢險惡等問題,蒙受挫折。但是郭錫塯的志向十分堅定,傾家蕩產,歷經二十幾年的慘澹經營,後因缺乏資金維續,抑鬱而終。其子繼承父志,終將圳道修築完成,完成臺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瑠公圳,奠定臺北地區日後的發展。 民國五十年代以後,隨著臺灣逐漸邁入工商業社會的腳步,臺北市快速發展,絕大部份的水田變為建地,瑠公圳在臺北的農業灌溉價值消失,也逐漸因都市快速發展而逐漸消失。後因山上煤礦廢土流下,使永春埤日漸淤淺,失去原有的灌溉與防洪的價值,最後由瑠公農田水利會捐贈臺北市政府,於民國67年將水塘填平興建學校,為紀念瑠公圳創始人郭錫瑠對臺北市發展的貢獻,該校特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現在的瑠公國中。 瑠公國中校舍共計四棟教學大樓(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行政大樓)及一棟學生活動中心,設有一150公尺的PU跑道及溫水游泳池。環境方面,建於瑠公圳流經的中埤,位於虎山上,讀書環境相較其他區內學校舒適許多、遠離塵囂。 校舍近年來努力翻新,色彩繽紛,同時進行空間規劃與設備更新,讓老師有舒適的教學空間,也給學子活潑清新的學習環境。
學校的起源
1960年代,臺北都會區逐漸失去農業價值,瑠公圳流經的圳道也被上方的煤礦坑埋淺,所以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將中埤原址捐贈給臺北市政府,1978年將中埤完全填平後建蓋學校。為了紀念郭錫瑠先生,便命名為「『瑠公』國中」。
校史
- 民國67年,西元1978年,成立瑠公國中建校籌備處 。
- 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正式成立,葉見登先生擔任第一任校長。
- 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開始招生,第一期校舍竣工—教室。
-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第二期校舍竣工—教室、運動場、中庭。
-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興建活動中心。
- 民國76年,西元1987年,興建游泳池。
歷任瑠公校長
-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葉見登先生接任第一位校長。
- 民國77年,西元1988年,張祥先先生接任第二位校長。
- 民國81年,西元1992年,林堯文先生接任第三位校長。
-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蕭智烈先生接任第四位校長。
- 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張玉蘭女士接任第五位校長。
-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莊乾淇先生接任第六位校長。
-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林明貴先生接任第七位校長。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漫安琦女士接任第八位校長。
校歌
瑠公國中,和樂融融。山川映眼,星斗羅胸。
尊師重道,志氣豪雄。治學嚴謹,處世謙沖。
瑠公國中,欣欣向榮。身強德美,君子之風。
誠信勤樸,校譽日隆。滿園桃李,化育成功。
學校
學校(或稱學院) 是一種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教學環境的機構,並通過特定的教育方式增進對學生的知識和價值體系。現時,大部分國家設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時更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學生需在不同類型的學校接受教育。這些學校的分類因文化和制度而異,但可以總括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小學一般為兒童而設,提供基本教育。學生在完成小學教育後,通常會就讀中學。最後,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可成為「大學」或「專科學校」。
在這些主要學校類型外,在某些國家的學生可能會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的前後在其他學校接受教育。幼兒園和幼稚園為年幼兒童而設,在小學教育前就讀。在完成中學教育後,中學生可選擇就讀大學、職業學校、專科學院或神學院。某些學生可以選擇就讀另類學校,接受有別於主流教學方法和課程的另類教育。[1]
學校也可分為政府營運和私人營運的學校。私立學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夠提供某種教育方法或課程時設立。某些私立學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時,作出額外教育,如基督教學校、伊斯蘭學校、佛教學校等。為成人而設的學校更提供專門教育,如軍事學校、商學院,等。另類學校更包括在家學校和線上學校等,使教學可以脫離傳統校舍。
歷史
學校教育的目的
常見的分級
歐洲的一些地區,高級中學(英語:Gymnasium)是中學的一種,入學的學生一般成績較突出。在德國,十三年級之後(一些地區是十二年級),將完成高級中學學習並參加德國大學入學考試(Abitur)(在奧地利和瑞士稱為Matura考試)。
在英國,學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階段前的教育機構,大致上可以被分為小學(有時進一步區分為幼稚園和小學)和中學。而這些學校是由女王教育檢查員(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這個機構來管理的。
在北美,學校是指所有級別的教育機構,包含以下所有機構:幼稚園、小學、中學(即初級中學,英文稱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據招生的學生年齡及地區而定)、高中、學院、大學及研究生院。在美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來監督的。許多早期的美國公立學校都是單間學校,一位老師在一間教室裡面教7個年級的學生。20世紀20年代起,單間學校被整理為多教室的學校,越來越多學校提供了校車運送學生。
常見的分類
在英國及北美,學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運作管理的機構,不一定是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系統的一部份。學校可以專精於某一個領域,例如:經濟學院(如倫敦經濟學院)、舞蹈學校或記者學校。也可能基於某類學生而設立,如特殊學校、聾啞人士學校等。
批評與替代
在整個20世紀,傳統的學校受到廣泛的批評。法國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別:對品味評價的社會批判》中說明了學校的階級結構再製機制。
學校(尤其是威權體制教育的學校)被指責對孩子的學習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它使孩子產生恐懼。一些人更喜歡學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學校或其他另類教育,其他人喜歡在家自學,或參與非學校教育機構,而不去上學。
動物學校
動物學校是訓練動物的機構,有些學校訓練一般的生活常規,有些則教導專業的導盲技術。
現代學校
校園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