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景兴国民中学
台北市立景兴国民中学是一所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国民中学。创立于1985年。
台北市立景兴国民中学是一所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国民中学。 景兴国中创立于民国74年,于104学年度正式迈向三十而立之年,“奕奕景兴,三十而立”是景兴国中创校30年来的自我期许,创校三十年以来的筚路蓝缕,只有该全体师长们最有感触。这三十年间,景兴国中也因著亲师生共同努力,升学率屡屡位居南区公立学校之首。 学校教学环境与设备建构完善,有温水游泳池、室内空调大礼堂兼球场、其他学科教学之专科教室。每间普通教室都配置互动式电子白板、超短焦投影机及开闭式黑板。 景兴国中近年来著重正常教学及五育均衡发展,并非全然课业导向。学业成绩在台北各国中间的升学率属优质学校。 景兴国中位于宁静的景兴路巷弄里,面对著景华公园,学校争取到了通学巷在上学时段做好交通动线的控管。 目前学校所有学生一般教室达成了班班有冷气的规模,让所有师生的上课环境不致受到夏季的闷热而影响上课氛围。
“优秀是卓越之敌”——景兴国中确实在创校之初二十年,迅速跻身台北市明星国中之列,使得文山区各校均难望其项背。少子化趋势冲击,使得景兴国中近十年来,,学生人数已经缩为颠峰时期的三分之一多,但升学表现仍是文山区公立中学第一,此仍为景兴国中优质特色。为符合现代教育多元适性发展需求。105学年度起,二度启动策略减班,开放更多的学习空间,让景兴国中学生有更多元的学习教室。景兴国中全体上下对此发展,刻正积极宣导招生,勤办说明会,让大文山区学生能更认识景兴国中。
目录
历任校长
- 林志忠
- 蔡来淑(前北政国中校长)
学校
学校(或称学院) 是一种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教学环境的机构,并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增进对学生的知识和价值体系。现时,大部分国家设有正式的教育制度,有时更为国民提供义务教育。在正式的教育制度下,学生需在不同类型的学校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分类因文化和制度而异,但可以总括为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一般为儿童而设,提供基本教育。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后,通常会就读中学。最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可成为“大学”或“专科学校”。
在这些主要学校类型外,在某些国家的学生可能会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前后在其他学校接受教育。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年幼儿童而设,在小学教育前就读。在完成中学教育后,中学生可选择就读大学、职业学校、专科学院或神学院。某些学生可以选择就读另类学校,接受有别于主流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另类教育。[1]
学校也可分为政府营运和私人营运的学校。私立学校通常在政府教育未能够提供某种教育方法或课程时设立。某些私立学校有宗教背景,在政府未能提供宗教教育时,作出额外教育,如基督教学校、伊斯兰学校、佛教学校等。为成人而设的学校更提供专门教育,如军事学校、商学院,等。另类学校更包括在家学校和线上学校等,使教学可以脱离传统校舍。
历史
学校教育的目的
常见的分级
欧洲的一些地区,高级中学(英语:Gymnasium)是中学的一种,入学的学生一般成绩较突出。在德国,十三年级之后(一些地区是十二年级),将完成高级中学学习并参加德国大学入学考试(Abitur)(在奥地利和瑞士称为Matura考试)。
在英国,学校要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前的教育机构,大致上可以被分为小学(有时进一步区分为幼稚园和小学)和中学。而这些学校是由女王教育检查员(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 of Education)这个机构来管理的。
在北美,学校是指所有级别的教育机构,包含以下所有机构:幼稚园、小学、中学(即初级中学,英文称middle school、intermediate school或junior high school,根据招生的学生年龄及地区而定)、高中、学院、大学及研究生院。在美国,从幼稚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校都是由各州的教育局来监督的。许多早期的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单间学校,一位老师在一间教室里面教7个年级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起,单间学校被整理为多教室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提供了校车运送学生。
常见的分类
在英国及北美,学校可以是部分或完全自主运作管理的机构,不一定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系统的一部份。学校可以专精于某一个领域,例如:经济学院(如伦敦经济学院)、舞蹈学校或记者学校。也可能基于某类学生而设立,如特殊学校、聋哑人士学校等。
批评与替代
在整个20世纪,传统的学校受到广泛的批评。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在他的著述《差别:对品味评价的社会批判》中说明了学校的阶级结构再制机制。
学校(尤其是威权体制教育的学校)被指责对孩子的学习有更多的抑制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它使孩子产生恐惧。一些人更喜欢学生有充份自由的民主学校或其他另类教育,其他人喜欢在家自学,或参与非学校教育机构,而不去上学。
动物学校
动物学校是训练动物的机构,有些学校训练一般的生活常规,有些则教导专业的导盲技术。
现代学校
校园设施
参见
参考文献
- ↑ Leseferdighet og skolevesen 1740–1830 (PDF). Open Digital Archive. [15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4).
- ↑ History of the School [校史]. The King's School, Canterbury.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