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胡慥,一作胡造,字石公,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生卒年不詳,公元17世紀在世。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蒼莽渾厚,人物形十嫌備。尤擅寫菊,用筆雅雋,獨創一格,備極神妙。說者云:菊乃冷花,經石公手,洗盡鉛華,獨存冰雪,堪稱「真冷」。熟知金陵畫家的周亮工,稱畫家為「石公善啖,腹便便,負大力拳勇」,「惜哉未六十而殪」。
[1][2]

目錄

基本情況


胡慥,一作胡造,字石公,金陵(今江蘇南京)人。生卒年不詳,公元17世紀在世。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蒼莽渾厚,人物形十嫌備。尤擅寫菊,用筆雅雋,獨創一格,備極神妙。說者云:菊乃冷花,經石公手,洗盡鉛華,獨存冰雪,堪稱「真冷」。熟知金陵畫家的周亮工,稱畫家為「石公善啖,腹便便,負大力拳勇」,「惜哉未六十而殪」。

胡慥的作品傳世甚少,國內收藏且多扇面、冊頁。現代鑑藏大家吳湖帆在題南京博物院藏《金陵八家扇·胡慥山居觀梅圖》說:」胡石公糙,『金陵八家』之一。其山水絕無僅見,斠畫中九友之張爾唯(學曾)尤為罕有。此箑與樊會公頗相近,余亦未之見耳。」「乙卯(1915年)春日,見胡石公仿董巨幅於俞生子才靜觀樓,樹石諸幅與此絕合。湖帆記。」而此軸也有吳氏的審定題識:「清初金陵龔賢樊圻等號『八家』,胡慥謝蓀真跡世不經見。

傳世作品有順治十年 (1653)所作《葛洪移居圖》扇面;康熙二十年(1681)所作《迥岩走瀑圖》軸,圖錄於《晉唐宋元明名畫寶鑑》;《山居觀梅圖》冊頁,藏於南京博物院;《山水圖》軸,藏於遼寧省博物館;《花鳥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仿董巨山水》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美術館藏。其子胡清、胡濂均能畫。

康熙中年未六十而歿,與龔賢樊圻鄒喆葉欣吳宏高岑謝蓀等為"金陵八家"。

《葛仙移居圖》扇順治十年(1653)作,藏故宮博物院 。

《葛仙移居圖》扇簡介:扇頁,金箋,墨筆,縱:53厘米,橫:17厘米。

從胡的題畫詩中透露出他是一位志在山林的高士,如「閒身閒看白雲間,更愛青山懶出山;隱坐草亭流水畔,只聽鍾磐落人間。」《葛洪移居圖》表達了畫家那種不戀浮世功利,願做世外閒人,日與白雲青山為伴的高士風格。

胡慥的《葛洪移居圖》也稱《葛仙移居圖》,紙本設色。首行自款為「葛仙翁移居圖」,後兩行字有剝落,末有「胡慥」名款,鈐「胡」、「慥」兩方朱文印,藏於故宮博物院。畫面與王蒙表現的相同處在於都選擇葛洪棄官後舉家遷往羅浮山、行走在幽深山徑中的一幕;不同點主要是王蒙葛洪攜馱書之鹿,着道袍、道冠;而胡糙改為令其騎長角青牛,且回顧妻小等隨從,似在催行。葛洪初任散騎常侍,聞交趾(今越南)出丹砂,求為句漏令,過廣州時,刺史鄧岳挽留,不聽,乃遷往羅浮山煉丹,傳說「丹成屍解」(升仙)。羅浮山位於廣東增城、博羅、河源等縣之間,被譽為「嶺南第一山」、「十大道教名山之一」,這與葛洪來此煉丹、著書有很大關係。此山以多梅著稱,詠者頗多。扇面因受形制所限,不宜畫王蒙那種崇山峻岭、千岩萬壑的圖景,只能通過截取其近景一段以展現題旨。胡慥深諳此道。他以方硬曲折之筆勾出幾塊突兀而起的巨石,皴擦堅實厚重,具崢嶸之態,平緩坡石附之,雜樹植被掩映,點綴其間,但揖讓巧妙,無喧賓奪主之感。次寫行于山徑中的人物:左前方為騎牛頤盼導行的主角葛洪;配角為懷抱一子、坐木輪車隨行的夫人;次角則是兩個雇用的「行腳工」。值得注意的是,畫家把扇面的中心位置讓給了載有煉丹爐的車和車夫,另一位只傍夫人作挑物狀,顯示出不同的重視程度。煉丹成仙是葛洪的終極目的,故讓操有煉丹工具者緊跟其後,絕不允許掉隊。最後以中淡墨補寫掩遮幽險的山崖一角,略作必要皴染,再用淡花青潑寫隱隱遠山,空靈迢遙之意足矣。寫山石,用筆勾皴蒼勁爽健。寫人物,長細短折線條兼用,以示不同身份、不同服裝、不同體貌的差異:寫葛洪及妻子即用細勾的高古遊絲描;寫車夫則用短促飛動的枯柴描。着色點到為止,多作淡染。寫石兼捲雲、豆瓣等皴法,寫坡用淡掃披麻皴,虛實有致,後以赭石、石青淡染,重石青醒點夾葉,濃墨點苔。此作格調古樸莊重,境幽意遠,情節性強,是比王蒙之作更具動感的遷行佳構,表現主題也更集中、更傳神。


胡慥的《山水圖》是一個扇面。此畫雖不大,但取式平中有起伏,構圖完整,氣韻生動,巧妙地利用金箋的質地描繪了鄉村一隅、晚秋黃昏之際的景象:左邊的山石旁,草木蕭蕭;坡上的老樹參差錯落,有的樹葉已凋零;天上晚歸的烏鴉一群群地飛來,有的已經落在枯枝頭。畫面的右邊,稀疏的綠叢中走來一大一小二人,前面的是位老者,後面跟着的是童僕。讀着畫上:「慈烏陣黑疑雲過,老木聲酣認雨來」的題句,使人有如走進畫境,感受到一種特有的秋韻。想那晚秋的黃昏,斜陽晚照,匆匆趕路回家的畫中人已經看到熟悉的家門。望着空中成群的烏鴉黑黑一片的紛紛而落,聽着秋風吹得古樹葉子發出的呼呼聲,仿佛感覺大雨就要來臨。如此暮色淒迷、豐富變換的景象,怎能不引入發出萬般感慨。作者用得當、生動的筆墨,將在特定自然環境中的細微觀察和瞬間的體悟表現出來,給讀者提供了一種新鮮的審美感受。這一詩畫結合的佳構,更讓我們看到作者的非凡功力。從畫面描寫的情景來看,似乎把畫名取作「晚歸圖」更貼切些。

此畫的用筆靈動豐富,前面山石以重墨勾皴結合寫出,遠山及近坡用淡墨鋪就,房屋僅露一半;而樹幹則用筆勁爽,樹枝勾勒有力,樹葉有各種形態,有的勾成三角形,填以赭色;有的勾成扁葉狀,填以淡綠色;有的乾脆以深淺不一的墨色表現。這些虛虛實實地處理,構成了畫面的豐富性。畫家吳湖帆對此扇面評曰:「胡石公造,『金陵八家』之一,其山水絕無僅見,覯畫中九友之張爾唯尤為罕有。此筆與樊會公頗相近。余亦未之見耳。」進而指出兩家的水墨互為影響,並給予較高評價。
[3]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