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書館
美華書館(英語: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初名花華聖經書房,是一個美國基督教新教團體美北長老會傳教機構——美北長老會差會在中國設立的一個出版、印刷機構。
目錄
歷史
1844年,美北長老會來華傳教後,首先在澳門暫時落腳,在此開設了花華聖經書房(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Holy Classic Book Establishment)。美華書館的第一位負責人是谷立(Richard Cole)。書館有2名印刷工人和1名排字工。1845年,花華聖經書房遷往浙江寧波。
1858年,美國長老會派遣早年曾經學習印刷的傳教士姜別利(William Gamble)來華主持花華聖經書房,並易名為美華書館。1860年(清咸豐十年)12月,美華書館從寧波遷至上海小東門外。
1874年,美華書館從小東門遷至北京路,但是對於具體地址尚有爭議,一說是北京東路288號(靖遠里),另一說為北京東路18號(江西路口)。
在姜別利主持下,到1895年,美華書館取代了墨海書館的地位,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印刷廠,擁有滾筒印刷機4台和平台印刷機1台、大型手動印刷機4台、汽輪機1台,活字排版,並承印廣學會的書刊,成為基督教在中國的最主要出版印刷機構。書館書館從寧波遷到上海時有5台印刷機。
1902年,美華書館遷往蘇州河以北的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135號(橫浜橋北)新址。(今四川北路1802弄內),再次擴建了一所印刷廠,設有排字、印刷、裝訂、澆鑄和照相製版等車間,同時仍在北京路18號(舊門牌)設發行所。
1869年姜別利離華後,先後由韋利(J. Wherry)、J. L. 馬提爾、霍爾特(W. S. Holt)、法納姆(J. M. W. Farnham)、費啟鴻(G. F. Fitch,1845-1923)等負責。
姜別利對於中國印刷技術的發展有兩項重要發明。第一是在1859年,他在寧波用電鍍法創製了漢字字模,第二項發明是設計了元寶式排字架,相對於傳統的手工雕刻字模,大大節省了工時,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質量,是中國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書館製成七種不同大小的宋體鉛字(即1~7號字:一號「顯」字,二號「明」字,三號「中」字,四號「行」字,五號「解」字,六號「注」字,七號「珍」字),大量生產和銷售,成為流行幾十年的「美華字」,也奠定了中文鉛字制度的基礎。姜別利也被稱為中國的古登堡。
美華書館在北京路時期就設有內部教堂,堂名思婁堂,是紀念美北長老會第一個來華的傳教士婁理華。20世紀初書館北遷橫浜橋後,1925年,思婁堂也北遷到虹口的竇樂安路(今多倫路)重建。並改名為鴻德堂,以紀念1923年去世的美華書館負責人費啟鴻(George. F. Fitch)。1928年10月新堂落成。
意義和影響
美華書館為中國出版業培養了早期的人才,如1897年2月成立的上海商務印書館,其4名創立者——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和高鳳池原本分別是美華書館的英文排字工、刻字工、中文排字工和老工人,均在美華書館工作多年,並且都是長老會信徒。在商務印書館創辦過程中,費啟鴻也給與了幫助。
出版書物
美華書館主要出版《聖經》和宗教書刊,及供教會學校用的教科書,如《英字指南》、《心算啟蒙》、《五大洲圖說》、《地理略說》;其中有幾十種是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如《萬國藥方》、《格物質學》、《代形合參》、《八線備旨》等。另外,由詹姆斯·柯蒂斯·赫本(署名「美國平文先生」)在日本發行的第一本日英辭典《和英語林集成》是委託美華書館印刷的 [2]。
視頻
美華書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美華書館 ,道客巴巴,2017-4-28
- ↑ 清同治上海美華書館印本《新約全書》 ,搜狐,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