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绩溪山核桃

绩溪山核桃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文名 :绩溪山核桃

产地名称 :安徽省绩溪县

品质特点 :果仁饱满,出仁率高

绩溪山核桃是一个中国特产。属胡桃科山核桃属,为落叶乔木,俗称小胡桃、小核桃。生长在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山区,由灰岩风化形成的油黄泥土、黑色石灰土、钙质页岩等土壤,这些土壤透水性强、保水性好,深厚肥沃微酸性至中性。

节日饮食作为媒介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生产生活顺利、身体健康、家人团聚等的向往。除夕之夜吃饺子、元宵节[1]食元宵、中秋节品月饼,都寄托了人们对来年招财进宝、美满幸福、好运连连等的美好期盼[2]

目录

特产简介

山核桃,属胡桃科山核桃属,为落叶乔木,俗称小胡桃、小核桃。生长在气候优越、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山区,由灰岩风化形成的油黄泥土、黑色石灰土、质页岩等土壤,这些土壤透水性强、保水性好,深厚肥沃微酸性至中性。由于其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故外地多次引种未能成功。主要分布于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区、绩溪、宁国等,属于稀特产品。

山核桃每年白露前后成熟。属纯野生果类,集天地之灵气,真正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也是众多中国干果中品味、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之一。其壳亮薄、味香、松脆、鲜美,誉享全国各地。

山核桃为国内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净果仁含油率高达69.8--74%,带壳出油率为28%,比油茶、油桐高出数倍。山核油,清澄透亮,色淡金黄胜似芝麻油,宜浇食,不耐煎熬,香味芬芳,为油中上品。一九五七年的市价为每市斤1元1角左右。据记载,1941年,“农民十之有八用于榨油”,往往一年要备二年的油量。

山核桃作为果品,为时更晚,据传闻,还是本世纪初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有闻者取榨油之山核食之,口感芳香略带苦涩,即投之于盐水之中,再食又觉回潮无香,遂弃之于暖缸之上,数日后,又食,其味竟香脆无比,佐以饮食,更是妙味横生、脍灸人口、嗜之有瘾,欲罢不能,复挑粒大而饱满者,如法炮制,食者称羡。

据科学测定,山核桃除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外,其果仁的蛋白质含量达18.3%,还有多种维生素,在医药上具有润肠滋补抗衰老的功效。其外果皮烧灰后,含碱率达20~30%,其中碳酸钟含量达60%以上,可供在化工、医药、轻工业使用。

山核桃因其核大、壳薄、质好、香脆可口而著名,有“天下美果”之称。

地域范围

绩溪山核生产地域范围为绩溪县辖区内荆州、家朋和伏岭三个乡镇为主,延伸至金沙镇和板桥头乡。主产区区域位于绩溪县的东部中、低山地带,荆州乡距县城75公里,至黄山国际机场132公里,皖赣线、合—福高铁、北—福高铁、黄—杭高铁均穿绩溪境内而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含荆州乡、家朋乡、伏岭、金沙镇、板桥头乡5个乡镇所辖82个行政村,其中43个行政村是山核桃的重点生产区,界定区国土面积51万亩,其中采摘期内的山核桃6.18万亩,年总产量为1670吨。本区域地理座标为东经118°20'45"—118°55'33",北纬29°57'24"——30°20'17"之间,绩溪山核桃生长地平均海拔600——1000米。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一)生物学特性:绩溪山核桃为阔叶落叶乔木,胡桃科山核桃属,双子叶被子植物,叶片互生,风媒,每年4月开花,9月采收。绩溪山核桃生长于海拔400-800米的山地,对土壤要求不高,土壤PH值为中性偏酸,对土质和坡度要求的弹性大。该树种一般树高8-12米,最高可达15米。实生树5-7年结果,20-50年为盛果期,50年以后衰老,结籽数量大幅度减少,直至死亡,最高树龄百年左右。

(二)外在感官特征:绩溪山核桃素有“长寿果”之称。绩溪山核桃去蒲后种实淡黄色,圆型略带棱骨,顶部急尖,种实隔膜比例小,壳薄仁满,大小均匀;种实加工熟制后浅褐色或咖啡色、直径1.9-2.4cm,千粒重3350-4760g,绩溪山核桃仁深褐色或淡黄色,具有山核桃特有的香气和滋味,种仁酥脆、出仁率高(一般为46%左右)。富含营养,是一种天然健康的坚果

(三)内在品质指标:绩溪山核桃富含人体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矿物元素。山核桃仁亚油酸含量达63%,亚麻酸含量达16.4%,蛋白质含量达18.3%。理化指标应达到以下要求:水份≤3%:空壳率≤2%;酸价≤3mg/g;过氧化值≤0.5g/100g;Nacl≤5%;杂质≤5%;Pb≤0.5mg/kg;霉菌≤25cfu/kg;酵母≤25cfu/kg;大肠菌群≤30cfu/g,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砷、铜、细菌总数、黄曲霉毒素B1的指标均执行DB34/352标准;食品添加剂应符合GB2760规定。

(四)安全要求:生产过程执行技术规程,不使用农药或使用生物农药。加工过程执行工艺技术流程规范,采购符合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执行SLL-FDP食品防护计划,加强主科和原辅料的进购、仓储、保管、使用登记环节的制度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