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濕傘
緋紅濕傘(學名:Hygrocybe coccinea),俗稱猩紅罩(scarlet hood)、猩紅蠟傘(scarlet waxcap)或義紅蠟傘(righteous red waxy cap)[1],是一種色彩鮮艷的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濕傘屬(Hygrocybe)。
這種真菌廣泛分佈於北半球地區,東至中國、日本,西至英國、美國,均有緋紅濕傘的蹤跡。
目录
生態習性
緋紅濕傘廣泛分佈於北半球,並且經常在草地上出現。每年的夏末到秋季期間,這種真菌都會在北半球各國出現。在英國,這種真菌通常會在深秋無霜期出現[2]。在北美,這種真菌會在冬季於紅樹林或]]混合林地]]出現[3]。
形態特徵
緋紅濕傘的菌蓋細小,最初呈鐘形,但隨著年齡增加會漸漸變平。其直徑為2–5厘米(¾–2英寸),顏色為猩紅色,觸感較為具粘性[4]。
其菌褶是連生的,它們之間的間距較大,並且呈黃紅色。
緋紅濕傘的孢子印呈白色。其菌柄高2–5厘米(¾-2英寸),厚0.3–1厘米(⅛-⅓英寸),沒有菌環,顏色為紅色,而底部顏色則為黃色[5]。
其菌肉呈黃紅色,並且只有淡淡的氣味和味道。其橢圓形擔孢子(basidospore)的大小為7–9.5 x 4–5微米。
澳大利亞曾有兩種真菌被錯誤地劃為緋紅濕傘,但現在已成為了獨立品種。這兩種真菌分別是小紅濕傘(Hygrocybe miniata)和干多拉濕傘(Hygrocybe kandora)。
分類和命名
緋紅濕傘最早是由德國真菌學家雅各布·克里斯琴·沙弗(Jacob Christian Schäffer)於1774年描述的,其學名為緋紅傘菌(Agaricus coccineus)。
1838年,瑞典生物學家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將這種真菌重新歸類為蠟傘屬。
而於1871年,保羅·庫默爾(Paul Kummer)將其學名改為現名。其學名源自拉丁文詞彙「coccinea」,意思是「猩紅」[6]。
食用價值
緋紅濕傘並沒有毒,因此是一種食用菌。但是,這種真菌的菌肉只有淡淡的味道,因此並不受歡迎。
參考文獻
- ↑ Hygrocybe coccinea, Scarlet Waxcap Guernsey Net Webmail 2013.11.12
- ↑ Scarlet Waxcap Wild About Britain 2013.11.12
- ↑ California Fungi: Hygrocybe coccinea MykoWeb
- ↑ Hygrocybe coccinea, Scarlet Waxcap mushroom First Nature
- ↑ 緋紅濕傘 Hygrocybe coccinea (Schaeff. : Fr.) Karst. 緋紅蠟傘 Hygrophorus coccineus (Schaeff.) Fr. 中國經濟真菌大全2013.11.12
- ↑ Rogers Mushrooms Hygrocybe coccinea Mushroom 2013.11.12
參考書目
- 《野菇圖鑑》By周文能、張東柱 - 台灣館出版社2005
- Fungi of Northern Europe 2: Gill-Fungi By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 Mushrooms demystifie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flesh169-4 By David Arora 1986
- Some Higher Fungi from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SNP) and its adjoining areas, Nepal By Giri A, Rana P – journal : Scientific World 2007
- Mushrooms By Phillips R - Pan MacMillan 2006
- Fungi of Australia: Hygrophoraceae By Young, A.M. -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CSIRO, Canberra, ACT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