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戏班
《糊涂戏班》是英国作家迈克尔·弗雷恩的三幕闹剧作品,也是一台标准的结构式喜剧。自1982年初次在英国推出之后,声名大噪,之后被翻译成中文、芬兰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等版本。[1] 讲述的是一个糊涂剧团排演《无中生有》的故事:第一幕时剧团在为巡回演出前作最后的彩排,场面一片混乱;第二幕是演出的后台,演员大闹意见,台后意外不断发生,造成演出无法正常进行;在最后一幕,演出中乱子层出不穷,眼见演出瞬即崩溃,演员纷纷试图挽救演出。[2]
《糊涂戏班》荣获托尼奖最佳剧本、奥利弗奖最佳喜剧,是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近期还被英国人评为 “最受欢迎的三幕剧”。[3]
目录
故事梗概
三流剧团+四流演员+五流导演+六流舞美+七流排练+八流员工+九流剧本=糊涂戏班排演的《一丝不挂》。
从第一分钟开始的舞台事故到最后一秒的荒唐结尾,无一不充斥着欢乐。
这不是现实生活,但这是能让你从头笑到尾的一部伟大闹剧。
这就是《糊涂戏班》给您带来的《一丝不挂》。
都已经《一丝不挂》了,还不赶紧来剧场爆笑120分钟?
请注意:这是一部西区复排了6次的闹剧,不走进剧场就只有后悔了![4]
创作背景
在给《卫报》和《观察家报》供职时期,弗雷恩被安排每周写三次专栏,这意味着要找无穷无尽的资料。于是他开始在冗杂的工作中寻找一些消遣。以诙谐的文笔和讽刺的内核见长的他,就在这时开启了自己的小说和戏剧生涯。1970年的某个夜晚,由他编剧的闹剧《我们俩》上演,他在侧幕看完了整台演出。看着演员们在后台的不同门间奔跑,弗雷恩突然意识到,后面的一切都比前面有趣得多。
总有一天,我要写一部从幕后到台前的闹剧。
这就是关于《糊涂戏班》的初始想法。在1982年首轮演出版本里,7扇门,1扇窗,10趟来回上下楼,17次走错房间,73句念错的台词,46个动作失误,22次双关语……带来了百万笑声。
但《糊涂戏班》也曾遭遇过创作瓶颈。从编剧产生这个想法到推进之间,过去了整整7年。这7年间是在酝酿还是被搁置,他也没有给过明确的答案。1977年,他为一场慈善演出编写了一段15分钟版本。接下来就发生了一段打工人对话—— 多写点!
多写点!
我很忙!
我很忙!
那好吧!那好吧!
想写多久写多久!
制作人迈克·柯德龙(Michael Codron)的客气话,编剧却当真了。然而他没想到,制作人口头上放宽时限,实际上每周都给他打电话催进度。
我们现在看到的《糊涂戏班》,第一幕时剧团在为首演前作最后的彩排,场面一片混乱;第二幕是演出的后台,演员大闹不和,台后意外不断发生,造成演出无法正常进行;在最后一幕,演出中乱子层出不穷,眼见演出瞬即崩溃,演员纷纷试图挽救演出。而在弗雷恩最初写作时,第二幕和第三幕的顺序是对换的。写着写着,他发现写这部剧非常困难,因为它太复杂了。看似闹剧,实际闹中有序。混乱背后,其实是极其严谨的逻辑。当他把初稿拿给导演迈克·布莱克摩尔(Michael Blakemore)看时(编剧、制作人和导演都叫迈克,叫《迈克戏班》也不为过),导演表示:你这本子,没人看得懂啊。
导演坚持,要编剧去他所在的避暑别墅里重新起草剧本。
“我们上午工作,下午就去冲浪。”
完稿之后, 弗雷恩对《糊涂戏班》还是充满了疑虑。1982年初排练时,他在现场发现,尽管导演在排练室里面带微笑,但一离开排练室,脸上的笑容就会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他觉得演员们都很出色,但是直到最后一幕,电话不小心从桌子上掉下来,他才笑了出来。一场闹剧,他只笑了一次。
他想到了戏剧界一句有名的调侃:
“死亡很难,闹剧更难。”
当弗雷恩修改这本环环相扣的剧本时,每改一个动作就意味着他要同时再改两个动作,最后扮演盖瑞的演员坐不住了,站出来代表所有卡司发表了不满:“我们实在没办法准备好应付任何更多的变动了。”听完这话,弗雷恩喜出望外—— 太好了!这就是盖瑞这个角色说的出来的话!
因此,他重新揣度角色的人设,不停地对剧本进行修改,即使在《糊涂戏班》席卷全球,被翻译成中文、芬兰语、日语、西班牙语还有更多译本时,他的修改工作也并没有终止。[5]
剧照摄影:尹雪峰 |
媒体评论
获奖情况
- 1982年伦敦标准晚报奖最佳喜剧奖
- 1982年英国戏剧奥利弗奖最佳喜剧奖
- 1984年托尼奖最佳戏剧奖提名
- 2012年英国戏剧奥利弗奖最佳复排戏剧
- 迈克尔·弗雷恩蜚声全球的经典三幕闹剧
- 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视频
参考文献
- ↑ 爆笑上演!上海多部喜剧来袭,让你一次笑个够!腾讯企鹅号 城市旅游优惠平台
- ↑ 糊涂戏班豆瓣同城
- ↑ 《糊涂戏班》编剧:伟大如他,也曾被连环催稿 搜狐网
- ↑ 英国经典闹剧《糊涂戏班》万社网
- ↑ 《糊涂戏班》编剧:伟大如他,也曾被连环催稿搜狐